每天資訊土木之變明朝有20萬大軍,為何明英宗會被俘虜,難道身邊無人護衛

菜單

土木之變明朝有20萬大軍,為何明英宗會被俘虜,難道身邊無人護衛

首先了解一下引發土木之變的原因。

土木之變是明朝與蒙古瓦剌部落之間的一場大規模戰役,這場戰爭是瓦剌部落首領也先引發的,也先是瓦剌部落的實權人物,擁立一個黃金家族的傀儡脫脫不花為蒙古大汗,實際掌握權力的是也先,也先與脫脫不花同時嚮明朝派遣使者,然後就能得到明朝的賞賜。

明朝的賞賜是以瓦剌使者的數量來派發的,為了多得到賞賜,瓦剌人經常虛報使者數量,同時擅自擴大使者數量,在也先之前瓦剌派往明朝的使者是50人,也先成為首領後,一年之內把使者數量提高到2000人。

土木之變明朝有20萬大軍,為何明英宗會被俘虜,難道身邊無人護衛

而且這還不滿足,雖然瓦剌使者有2000人,但是上報給明朝的數量卻是3000人,以此索取更多的財物,當時掌權的司禮監太監王振按照實際數量給予賞賜,結果也先不幹了,經常騷擾明朝邊境,並且在公元1449年,發起瓦剌大軍並聯合其他幾路蒙古大軍,並且兵分4路大舉進攻明朝。

大汗脫脫不花和蒙古兀良哈部攻打明朝的遼東地區,蒙古貴族阿剌知院攻打明朝的宣府地區,也先率軍攻打大同地區,此外還有一路攻打甘肅張掖,四路蒙古大軍合計五到六萬人,明朝的邊境告急。

此時的明朝正處於明英宗朱祁鎮的統治,他是明朝的第6位皇帝,朱祁鎮的父親是明宣宗朱瞻基,爺爺是明仁宗朱高熾,明朝經過朱元璋的洪武盛世、朱棣的永樂盛世,接下來就是朱瞻基和朱高熾共同建立的仁宣之治,其國力到達巔峰。

土木之變明朝有20萬大軍,為何明英宗會被俘虜,難道身邊無人護衛

瓦剌攻打明朝的訊息傳來,明朝也做了一系列的應付措施,不斷向邊鎮增兵,當也先攻打大同時,大同守將吳浩戰死,大同失守,明朝派出宋瑛、井源、朱冕、石亨四將各率一萬兵力防禦也先,由於四朝元老太監郭敬接受了瓦剌受賄,從中作梗,導致四萬明軍全軍覆沒。

訊息傳到京城,朝廷震動,明英宗朱祁鎮決定效仿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御駕親征,但很多大臣表示反對,比如兵部尚書鄺埜、吏部尚書王直、兵部侍郎于謙都認為皇帝不應該親征,明朝的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部長,兵部侍郎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整個兵部(國防部)都不同意皇帝親征,但是明英宗就一定要親征。

大多數意見認為明英宗親征是被司禮監太監王振蠱惑的,當時的王振是明英宗最寵信的太監,也是四朝元老太監,同時也是積極的主戰派,但是,

明朝的太監即使權力再大,那也是皇帝給的,皇帝想要收回,分分鐘的事,況且當時的明英宗已經23歲了,完全是個成年人,自己能夠拿主意了,王振雖然會影響明英宗的決定,但是最終拿主意、做決策的還是明英宗朱祁鎮,所以御駕親征就是明英宗的主意

土木之變明朝有20萬大軍,為何明英宗會被俘虜,難道身邊無人護衛

明朝初年的皇帝其實都有這個愛好,你看明太祖朱元璋是開國皇帝,親征的次數就很多了,而明成祖朱棣更是五次北伐,次次都是皇帝親征,就連明宣宗朱瞻基為了平定漢王朱高煦的謀反也曾御駕親征,除了明仁宗在位時間時間短沒有親征外,明初三位皇帝都有親征。

為了這次親征,明朝出動了京軍三大營主力,合計約22萬人,三大營分別是: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

五軍營包括中軍、前軍、後軍、左軍、右軍,士兵是從明朝各個地方行省抽調出來的精銳騎兵與步兵。三千營主要是蒙古投降過來的騎兵,不止三千人,神機營則是火器部隊,是當時最先進的火器部隊。

三大營是明成祖朱棣時期組建的部隊,參與了很多戰役,包括靖難之役、成祖北伐、平定安南等戰役,驍勇善戰、戰功赫赫,是明朝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這部分軍事力量歸皇帝直接指揮,由皇帝指派親信擔任各軍中的將領,遠遠強於地方軍和邊防軍,三大營是明朝中央主要作戰部隊。

土木之變明朝有20萬大軍,為何明英宗會被俘虜,難道身邊無人護衛

明英宗時期雖然已經有了太監干政,包括有了錦衣衛這樣的特務機構,但錦衣衛的職責為皇帝充當侍衛與儀仗,並負責情報、偵察,從事逮捕、審問等活動,錦衣衛的前身是京城禁軍,但不是正規的作戰部隊,不參與對內對外戰爭。

土木之變明軍之所以慘敗,有很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準備嚴重不足

明英宗從下詔親征到出發只用了兩天時間,22萬大軍出發只用了2天時間準備,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需要準備大量的物資,動員輔助人員,還包括集結部隊、準備軍械,都需要時間,兩天時間是絕對準備不好的,而皇帝出征則更加麻煩,明英宗甚至還帶了幾百名御用廚師,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出發,整個大軍是一片混亂。

土木之變明朝有20萬大軍,為何明英宗會被俘虜,難道身邊無人護衛

而且大軍出發作戰,還需要協調各兵種,進行戰爭動員,處理指揮權,這可是22萬大軍啊,如何才能保證整個軍隊組織協調一致?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但明顯明英宗根本不管這些,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二、太監負責軍政大權

皇帝御駕親征結果卻由司禮監太監來負責軍政大權,王振當了一輩子太監,根本就沒打過仗,讓他來負責不是搞笑嗎?

跟著明英宗一起出徵的有不少武將功臣,比如張輔,當時七十五歲,曾經跟隨過朱棣打靖難之役、兩次攻伐過安南、隨朱棣多次北伐蒙古,隨明宣宗朱瞻基平定過漢王朱高煦的謀反,參與過麓川之役,是當時的四朝元老,是明英宗時期少有的功臣,戰功赫赫,身經百戰。

土木之變明朝有20萬大軍,為何明英宗會被俘虜,難道身邊無人護衛

儘管張輔很有經驗,但是明英宗就是不讓他指揮作戰,能怪誰呢?除了張輔之外,還有成國公朱勇,朱勇是名將朱能的兒子,跟隨過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跟隨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漢王的朱高煦的叛亂,同樣也是經歷過戰爭的功臣之後,還有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都是身經百戰、戰功赫赫的功臣,但這些人都得聽從太監王振的指揮。

王振從來也沒有打過仗,也沒有指揮過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怎麼能不失敗呢?

三、全軍指揮混亂、匪夷所思

整個土木之變,22萬明軍指揮極度混亂,在情報都沒有完全搞清楚的情況,皇帝御駕親征,首先是天氣原因,一出宣府就風雨交加,皇帝坐在轎子裡倒是沒有感覺,但手下計程車卒和官員全部淋雨前進,大臣多次勸諫皇帝班師退兵,但就是明英宗就是不肯。

土木之變明朝有20萬大軍,為何明英宗會被俘虜,難道身邊無人護衛

如果是下雨還只是無法控制的天氣原因,那麼沿途士兵的軍紀敗壞,毫無紀律性,就讓這支軍隊毫無士氣,而且沿途還有不少明軍與瓦剌人戰鬥過的場面,剛到大同,就聽到了宋瑛、井源、朱冕、石亨四將兵敗的訊息,結果皇帝又害怕了,一仗沒打,又開始撤退了,這不兒戲嗎?

撤退就撤退吧,但明英宗撤退的道路匪夷所思,原本計劃是從大同經蔚州從紫荊關回京的,但到了蔚州之後,大軍又開始向北走了四十里,本來向東走60裡就能到紫荊關,明英宗卻向北走,史書上說是太監王振想讓明英宗到自己的家鄉,但又擔心士兵太多踩壞自己家的田地,花自己的錢,又擅自改變進軍路線,變來變去,朝令夕改,全軍的指揮一片混亂,怎麼能不敗呢?知道的以為他們去打仗,不知道的還以為皇帝出遊呢?

四、王振與大臣的矛盾加劇

在整個皇帝親征過程中,王振與大臣的矛盾越來越深,甚至有大臣想預謀刺殺王振,讓皇帝退兵,吏部郎中李賢與大學士曹鼐就謀劃刺殺王振,但沒有成功,22萬明軍還沒有遇到蒙古人,就開始自己窩裡鬥了,這能打仗嗎?

土木之變明朝有20萬大軍,為何明英宗會被俘虜,難道身邊無人護衛

後來明軍失敗,也是把責任歸於王振,明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也把失敗的責任歸於王振,並且憤怒地擊殺王振,也有說法是說王振死於亂軍之中。

五、明軍中了瓦剌的計謀

原本從蔚州向東60裡就能到達紫荊關,進入關內明英宗就安全了,可是王振及明英宗偏向北走,從蔚州向北走到宣府,再從居庸關入關,這實際上是走了遠路,就是在這個時候,也先得知明軍動向,將明軍包圍在土木堡,原本有機會讓明英宗先行離開土木堡的,只因為王振以1000輛輜重車沒到為由,下令全軍在土木堡紮營,等到第二天時,明軍想走也走不了,被瓦剌人包圍了,這是嚴重的情報失職。

土木堡城中沒水,城南的水源被瓦剌人佔領,明軍在城中挖井二丈多深,也挖不出水來,士兵飢渴難耐,

也先反而假裝與明軍議和,故意迷惑明軍,然後在第二天撤走佔領水源計程車兵,王振不知是計,下令全軍取水,等到明軍因為飢渴全部湧入水源地喝水時,瓦剌大軍伏兵盡起,明軍毫無戰鬥力,全軍崩潰

,22萬明軍有三分之一當場被屠殺,另有相當多的人被瓦剌俘虜,只有少部分人逃走。

土木之變明朝有20萬大軍,為何明英宗會被俘虜,難道身邊無人護衛

僅此一戰,明軍陣亡功臣、文武大臣、大學士、朝廷高官五十多人,整個朝廷跟隨明英宗一起出徵的百官被團滅,這個名單多得嚇人,死了兩個尚書(相當於部長)、3個侍郎(相當於副部長)、1個副都御史(相當於監察部副部長)、1個左通政(相當於副局級)、3個太常寺少卿加1個太僕寺少卿(相當於副廳級)、3個給事中(相當於紀檢組長)、3箇中書舍人(相當於秘書)、11個監察御史(相當於最高檢察院檢察員),還有一堆朝廷各部官員。

陣亡的還有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駙馬都尉井源、襄城伯李珍、平鄉伯陳懷、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等等,這些都是武將功臣出身的將領,其中張輔都七十多歲了,是明成祖時期的功臣,一直到明英宗時期,

而明英宗作為皇帝,被俘虜的時候,身邊空無一人,明軍全軍覆沒,這就是土木堡之戰明軍覆沒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