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山西汾陽 Vs 安徽池州:“杏花村”之爭背後的文化現象

菜單

山西汾陽 Vs 安徽池州:“杏花村”之爭背後的文化現象

唐朝詩人杜牧曾寫過《清明》詩,其中一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杏花村”蜚聲在外,“村”紅是非多,杏花村也因此引來一段公案。

01

據考證,目前全國十多個地方有杏花村。其中,尤以山西汾陽、安徽池州競爭最為激烈,甚至不惜對簿公堂。

一開始,似乎山西佔了上風。汾酒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汾酒發源地正是坐落在汾陽以北15公里處的杏花村,該村被稱為詩酒之鄉。汾酒的歷史始於魏晉年間,早於杜牧出生的唐代。

自古文人好美酒,想必杜牧也不例外。詩人路過此地,聽聞美酒名聲,於是有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和“牧童遙指杏花村”的千古名句。

但歷史更多的證據還是指向了安徽池州。《清明》一詩是杜牧42歲時所寫。而這一年他正由黃州刺史改任池州刺史。

山西汾陽 Vs 安徽池州:“杏花村”之爭背後的文化現象

從杜牧的任職經歷來看,也一直在桃花杏雨的江南。42歲的杜牧在“刺史”任上,已經幹了多年,本該提拔,卻因陷入政治旋渦徘徊於“刺史”這一層級。寫出《清明》這樣的哀詩自然不足為奇。

02

受儒家學而優則仕的價值觀影響,從政似乎是那個時代讀書人最高的價值!然而文人最大的特點是想象力豐富。古代很多文人從政,皆因浪漫的情懷,仕途往往不理想。

李白一生鬱郁不得志,卻寫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有人據此說,李白喜酒,常常醉後寫詩,難免會出現幻覺。

杜牧也是風流倜儻。31歲時,他繞道鎮江拜訪已不惑之年,但年輕時貌美的江南才女杜秋娘,還為她寫下了《杜秋娘詩》。他在刺史任上多年不得提拔,就與他的作風不嚴謹有關。

作為詩人,又是清明節這天,恍惚的哀思,濛濛細雨中,把遠處一片杏花的村莊,透過“牧童遙指”,想象成“杏花村”實屬常情。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杏花村”或許是杜牧想象中的一個村子。

山西汾陽 Vs 安徽池州:“杏花村”之爭背後的文化現象

正如我們今天問路人:“哪裡有酒店?” 路人用手一指:“前面”!只是杜牧是詩人,他有創意,也更有詩意。

03

當代著名旅遊家劉思敏在談到“杏花村”之爭時,曾說過一句話:不管杜牧在哪裡寫下的這首詩,其中的“杏花村”都不過是杜牧借景抒懷的載體而已。

換個角度說,杏花村很像現代的“油菜花田”,並非就是一個地名。或許這些叫杏花村的地方,多數都與《清明》一詩有關。

“杏花村”因杜牧的《清明》而名。加之詩中“杏花村”裡有“酒家”,山西汾酒冠名“杏花村”,相得益彰,看來不僅僅現代人,古人也懂得蹭熱度帶流量!其實關於名人與地名,一直爭議不斷。這看似文化之爭,實際是利益之爭。

04

相比於杜牧的《清明》,北宋詞人黃庭堅也寫過一首《清明》:“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山西汾陽 Vs 安徽池州:“杏花村”之爭背後的文化現象

這首詩相比如杜牧的《清明》詩更像單純的感慨和發洩,卻沒有讓人回味和強烈的代入意境。杜牧在清明雨中尋找酒家,借酒澆愁所透露的情感真叫人慾說還休!

文化的價值在於傳承。杏花村因杜牧的《清明》而揚名,山西杏花村迎合詩中之意,又以美酒為實,文化價值更加彰顯。

05

文化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當代,真正有價值的文化與好酒一樣,久而彌醇。然而有些人卻講究“人過留名”,把留名當作文化,曾一度炒得很熱的《平安經》,不免讓人貽笑大方。或許撰寫《平安經》的人,也想著做一回“文化達人”,被後人傳承,只是《平安經》內容長且俗而無味。

同樣是詩人的臧克家就寫過一首詩《有的人》:“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山西汾陽 Vs 安徽池州:“杏花村”之爭背後的文化現象

歷史的過往正如地下的野火,野火燒盡的都是一處又一處的“不朽”。爭來的虛名是經不得歷史的,然而不少人卻為虛名樂此不疲樂此不,甚至趨之若鶩。因為那種用文化粉飾的美,畢竟也會贏得一時稱讚。

當下正處於網路社會,讚美也變得越來越廉價。虛名自然也會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本文作者李鑫淼,源自“思想者札記”(ID:swot 0101)

作者/來源:翟海潮

山西汾陽 Vs 安徽池州:“杏花村”之爭背後的文化現象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