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為什麼一代明主唐憲宗,一定要弄死和他志向相同的能臣柳宗元?

菜單

為什麼一代明主唐憲宗,一定要弄死和他志向相同的能臣柳宗元?

在武則天一朝的一天夜裡,一個叫趙師韞的大官在驛館被人殺害了,殺他的人叫徐元慶。他倆有啥過節呢?在多年以前,趙師韞還在地方做縣令的時候,下令把徐元慶的父親給殺了。這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於是蓄謀已久的徐元慶,就在驛館給他做掉,然後投案自首了。但是這可把當時的官員難壞了。為啥因為一個殺人犯要難壞了呢?直接砍了不就完了嗎?

為什麼一代明主唐憲宗,一定要弄死和他志向相同的能臣柳宗元?

其實有兩個矛盾的原因:

第一,儒家觀念有一個原則,叫“血親復仇”;

中國最早的法律是允許,私人報仇的。《周禮》稱西周時,朝廷司寇處有一個叫“朝士”的機構,如果自己的父兄為人所殺,就可以到這個機構登記仇人的姓名,以後就可以殺死仇人而無罪。

加上唐朝律法,很多都以儒家經典作為律文的理論根據,所以按照《禮》和《唐律》中血親復仇的概念,他是個孝子,怎麼能殺他呢?

第二,徐元慶是蓄謀殺人,而且殺的是朝廷高官。

按照《唐律》謀殺是六種殺人方式最嚴重的一種,而謀殺的是朝廷政要,更是對朝廷蔑視,應當斬首。

所以,糾結點不僅是傳統道德和法律的矛盾,就連法律中的不同的條款之間也有矛盾。

一時間,這成為了上武則天下到黎明百姓關注的焦點,卻束手無策。

這時候,大詩人陳子昂,也就是那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作者,就站出來了,說不對。於是寫了一篇著名的奏疏叫《復仇議狀》,專門討論了這件事。

為什麼一代明主唐憲宗,一定要弄死和他志向相同的能臣柳宗元?

得出的結果是:這人謀殺,觸犯了刑法,處以死刑;那他血親復仇了,還是個孝子,殺完之後再表彰他。

這麼雞賊的一個主意,居然博得朝中上下一致認同。其實在當時也不難理解,武則天本人得位不正,一定要確立自己的合法性地位,也就必須要扛起儒家這杆大旗,禮不能壞;另外也需要律法來作為統治的武器,所以法律也不能破。陳子昂的出現,恰好,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時間又過去了一百年,又出現一個人,有了不同的意見。寫了一篇辯論邏輯極強的文章《駁復仇議》,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柳宗元。

為什麼一代明主唐憲宗,一定要弄死和他志向相同的能臣柳宗元?

柳宗元說:

“禮之大本,以防亂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亂也……向使刺讞其誠偽,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則刑禮之用,判然離矣。”

也就是說,禮法和刑法的本質,都是為了防止動亂。如果當時能考察清楚,是徐元慶的父親是被冤殺,就應該無罪釋放;如果趙師韞秉公執法,那就判處徐元慶死刑。

那時柳宗元,剛剛被授予禮部員外郎,雖然只是個從六品的中層官員,但是手握實權。

那時候的柳宗元,正是人生中正得意之時,他與當時實際掌權的王叔文關係密切,可以說是長安最受歡迎的,每天他們的府邸都門庭若市。

那時候,王叔文、柳宗元等,正致力於一件大事:永貞革新。

唐代中期,宦官藩鎮勢力崛起,威脅皇權、擾亂民生。於是他們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革除舊病、打擊貪官、宦官,抑制藩鎮。

加上柳宗元本人也是禮部官員,有義務和權利匡正禮法,於是這篇《駁復仇議》也就應運而生,雖然這篇文章沒有在政治上引起大的波動,卻在文學上掀起了軒然大波,被《古文觀止》收錄,名傳千古。

為什麼一代明主唐憲宗,一定要弄死和他志向相同的能臣柳宗元?

那年的柳宗元剛剛三十二歲。

柳宗元的青少年時期,極具輝煌。我們可以從三方面看出。

第一方面,柳宗元身份尊貴;

出身於唐朝顯赫的家族“河東柳氏”,從魏晉南北朝到唐代的幾百年裡,家裡全部是都是大官。就連在唐代,他的先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孫女婿。

第二方面,柳宗元少有大志,聰明過人;

在唐德宗時期,有個叛亂,為首的叫李懷光。朝廷派兵把他給鎮壓了,需要寫一份給朝廷的賀表。於是朝廷的一個姓崔的高官就找到了柳宗元,請他代寫。那一年柳宗元才十三歲。

第三方面,柳宗元少年得志,仕途順風順水。

之前的文章我們說過,唐朝科舉和做官都十分艱難。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同樣聰明過人,但是考了四次才獲得做官的資格,也就是考取了進士。之後,又考了三次公務員,全部失敗,透過銓選,才被任命為國子監四門博士。

柳宗元就不同,21歲,第一次參加科舉,就高中進士。26歲第一次參加公務員考試,也順利的當上了官。之後更是一路高升,28歲,長安藍田縣尉;30歲監察御史裡行,也就是監察御史的助理。直到32歲被授予禮部員外郎。

為什麼一代明主唐憲宗,一定要弄死和他志向相同的能臣柳宗元?

憑啥柳宗元的仕途就如此順利呢?除了跟他的天分、家庭有關。其實他的兩個好友也分不開。

一個是劉禹錫,在太子李誦的東宮裡做官;另一個是王叔文,是太子面前的第一紅人。那時候是唐德宗時期,藩鎮割據的勢力開始有點死而復生的柑橘,宦官們手握禁軍的軍權。唐德宗對宰相也很不信任,任命的宰相在他們面前也唯唯諾諾,所以整個的朝政處於萬馬齊喑的狀態,沒有生氣,沒有生機。

而王叔文、劉禹錫、柳宗元這幫有志向的青年官員,就致力於改革這種不正之風,於是成為了至交好友。

805年正月,唐德宗病逝,而繼位的太子李誦也突發中風,各方勢力開始覬覦皇帝寶座。危急時刻,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果斷出手,成功擁立李誦登基,這就是唐代第十位皇帝唐順宗。

唐順宗即位後,王叔文一黨自然有擁立之功。王叔文成為了朝廷最主要的決策者。而柳宗元等人也分別被委以重用,他們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罷免貪官汙吏、抑制藩鎮和宦官的權利,在歷史上被稱“永貞革新”。

同年八月,唐順宗李誦禪讓於太子李純,也是後世被稱為大唐中興之主的唐憲宗。

唐憲宗同樣也看不慣,貪官汙吏、宦官和藩鎮。在他上臺之後,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採取一系列的手段改革弊政,重振了大唐的威望,被稱為“元和中興”。

然而,在他登基後,就把和他改革目標一致的王叔文等人,逐出朝堂,這又是為什麼?

原因有兩點:

第一,永貞革新看起來轟轟烈烈,其實更多的是表面功夫;

改革並沒有真正的觸達,也沒能力觸達藩鎮。改革派剛掌握管理的時候,有個藩鎮派一個叫劉闢的節度使,來跟王叔文談判,只要王叔文給他們擴大地盤,就支援新政。王叔文拒他們的要求,並威脅要殺了使者。藩鎮為了報復,轉而改支援宦官。

他們也沒法動搖宦官的權利。因為在唐順宗時期,長安的守衛禁軍全在宦官手裡。而唐順宗因中風半身不遂口不能言,也無法下命令,讓宦官移交權力,甚至自己都在宦官的控制之中。

第二,他們過於擠兌曾經還是太子的唐憲宗。

當時是王叔文一黨擁立的唐順宗,在朝中獨攬大權。太子在朝中本來就憋屈著。

加上太子身邊還有一圈掌握著軍權的宦官。本來王叔文他們反對的就是宦官,如果要立了李純為太子,那就變成了改革針對的物件是太子。

於是,他們這時候就不管你是不是跟我改革的心是一樣的,只要把你弄掉,不能讓你當皇帝就完了。

再加上,這時候柳宗元又幹了一件特別要命的事情,寫了一篇文章叫《六逆論》,裡面的核心觀點是:繼承大統,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如果高貴的人能力不行,也不一定能繼承大統。嫡出庶出的也不應該受到限制。

當時的李純是嫡長子,在當世人看來,這明顯就是針對太子李純的。李純上臺後,能饒過他們嗎?

為什麼一代明主唐憲宗,一定要弄死和他志向相同的能臣柳宗元?

其實,如果沒有這兩點原因,這次的永貞革新也難以維持。

一個是,在他們黨派之中出現了不少兩面派。

比如有個王叔文提拔的宰相叫韋執誼,也是河東的名門望族,其實打心裡看不起王叔文這個人。只不過看他大權獨攬,就答應當了宰相。然而當王叔文他們稍微失勢的時候,就倒向了宦官那一邊。

另一個是,王叔文等人太年輕、太張狂了。

那時候他們一派基本上都是二三十歲的人,看著自己家門口門庭若市,就開始洋洋得意。也經常以很無禮的方式,對待朝中老臣。

有一次韋執誼和三個老宰相吃飯,王叔文就讓人來叫韋執誼出去談事情。韋執中很尷尬,按照唐朝的規矩,宰相們吃飯,不能有人打擾的,但是又沒有辦法,誰讓王叔文獨攬大權呢?

於是三個老宰相就等他回來,坐等右等也等不回來。後來傳話的人來才知道,原來王叔文已經和韋執中吃過飯了。老宰相紛紛覺得受到了侮辱,請求告老還鄉。

在唐憲宗登基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把王叔文等人趕出了朝堂。全部貶到偏遠地區當司馬,也就是縣令,他們被稱為“二王八司馬”,當然也包括剛才說的那個兩面派韋執誼。朝中幾乎沒有一人肯為他們說話。

柳宗元則被貶到了永州,也是在那裡他寫出了許多著名的散文,《永州八記》也是在那裡完成的。

為什麼一代明主唐憲宗,一定要弄死和他志向相同的能臣柳宗元?

身在永州的柳宗元,沒有像我們認為的那樣,抱怨自己的鬱郁不得志。而更多的是在與朋友來往的信件裡,述說對自己年輕氣盛的懺悔。

“宗元於眾黨人中,罪狀最甚。神理降罰,又不能即死。”——《寄許京兆孟容書》

“在所有獲罪的黨人之中,我的罪孽最為深重。以至於上天降下來懲罰(指的是柳宗元母親去世),以至於我不能立即死去(守孝)。”

在他不知道自己未來時,也寫下了那首千古名詩《江雪》。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在我們現在看來,彷彿一種空曠或者眼前一片白雪的美麗景色。其實這是柳宗元悲涼的心境的體現,以及過去和現在巨大的落差的反襯。

“千萬座山頭,沒有一隻鳥兒。千萬條道路,沒有一個人的蹤跡。而我這個可憐的老翁,拿著釣魚竿,我也不知道能釣上來什麼,或許,只能釣上來這寒江當中的一片片雪花吧。”

為什麼一代明主唐憲宗,一定要弄死和他志向相同的能臣柳宗元?

在永州的柳宗元生活也十分地艱辛,名義上是個司馬,但是皇帝在司馬後面加六個字,“員外接同正員”,也就是編制人員,沒有公家給的房子,也沒有權利。在柳宗元住的地方,僅僅5年就發生了4次火災。

在朝廷那一邊,唐憲宗對柳宗元等人的恨意可以說是咬牙切齒。

在唐憲宗登基的第二年六月,他尊自己的母親為皇太后。天下大赦,連死刑犯都可以免刑改為流放。但是還活著的“八司馬”不在赦免的範圍。

之後,唐憲宗開始分封同姓王,但是同時頒佈了一道詔書:“左降官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等八人,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就是被貶官的這八個人,你們就別想著回來了,就算我大赦天下一百次,也沒有你們的份。

時間一晃就是十年之後。

當時的宰相心生憐憫,召這八個人回京。經過一個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長安。

可是不到一個月,柳宗元因為好友劉禹錫一時的嘴欠寫了一首詩再次獲罪。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戲贈看花諸君子》

這是詩一聽就充滿嘲諷的味道,“玄都觀好多美麗的桃花,都是我走之後再開的吧?樹也是我老劉走了之後再種上的吧?朝廷新貴們也是我劉郎走了之後再被提拔的吧?”

唐憲宗看到這首詩,立馬怒火中燒:“好不容易把你們弄回來,你們倒好,開始嘲諷起來了?那好,把你們貶到更遠的地方吧。”

為什麼一代明主唐憲宗,一定要弄死和他志向相同的能臣柳宗元?

柳宗元再次被貶,這次貶到了更偏遠的柳州。公元819年,也就是柳宗元被貶柳州的第四年,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因病去世。享年47歲。

他去世之後,韓愈親自為他撰寫墓誌銘,裡面有一句“嗚呼!士窮乃見節義。”士人到了最困難時,才看得出他的節操與義行!

當時柳宗元被貶柳州時,好友劉禹錫被貶到更偏遠的播州,柳宗元請求道:“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劉禹錫帶著他的母親,肯定走不到這麼遠,我被貶的地方雖然也很遠,但是好歹比播州近很多,我請求和劉禹錫交換。”皇帝感發於此,於是將劉禹錫調任了稍近的地方。

在柳宗元窮途末路時,也肯把自己最後所有的來幫助朋友,那些兩面三刀的人看到了柳宗元的亮潔應當覺得羞愧吧。

值得一說的是,上文中說,柳宗元第一次被貶,極少的人肯為他們說話,韓愈就是極少人之一。

柳宗元雖然在政治上因為衝動和站錯隊失敗了,但是他的才華和治國的能力,也得到了萬世的公認。

在300年之後,紹興二十八年,宋高宗加封柳宗元為文惠昭靈侯。柳宗元終於得到了自己應有的榮譽,長眠於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