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馬其頓和羅馬方陣都被複原,為何中國傳統陣法卻失傳?

菜單

馬其頓和羅馬方陣都被複原,為何中國傳統陣法卻失傳?

馬其頓和羅馬方陣都被複原,為何中國傳統陣法卻失傳?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樂小魚

字數:2266,閱讀時間:約4分鐘

編者按:許多歷史愛好者們都贊同這樣一個事實,中國古代擁有極其輝煌的軍事成就,這種成就不僅限於在戰爭中所取得的勝利,還包括在戰略、戰役、戰術思想上的先進性。但為何中國的陣法逐漸謠傳為一種玄學的法陣,陣法到底是什麼,中國的戰術體系又是怎麼樣的?

如果我們觀看史書,就不難發現中國史官對於戰役的記載十分簡略,一般就是“我方某軍與敵方某軍若干人,於某地發生戰鬥,斬殺多少、勝負與否”,但是很少涉及具體戰役中,戰法、戰術使用的記載,而將更多的筆墨放在當時的宏觀政治背景與戰略規劃之上。除了兵書以及各部史《兵志》卷以外,其他史料對於戰鬥的記載都比較少。

馬其頓和羅馬方陣都被複原,為何中國傳統陣法卻失傳?

▲這種景點佈局的“八卦陣”,不如說是《仙劍》系列的迷宮

那麼中國的陣法,真的只存在於傳說中嗎?事實並非如此。中國最早的兵種配合與陣型排列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陣法、陣型早已融入到了戰術之中。但陣法、陣型並沒有小說、演義中那麼玄學,它是一種把軍中各兵種、各作戰單位協調在一起的指揮系統。如宋代官修兵書《武經總要》的陣法總綱便稱:“大陣,即中軍陣也。佈陣之法,大約指畫分明,進退有節。”

馬其頓和羅馬方陣都被複原,為何中國傳統陣法卻失傳?

在一般情況下,軍隊在結成陣勢以後會形成巨大的合力。如在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戰役之中,雅典便將1。1萬重裝步兵組成縱深8列的密集方陣,以僅僅陣亡192名重步兵的代價,殲滅了波斯軍隊6400人。毫無疑問,陣法這種指揮系統,其形成具備著歷史的必然性。但陣法又是如何組成的呢?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為了針對不同的地形、敵勢靈活地調整陣勢,指揮官們需要劃分各級指揮單位。如宋代作戰單元由下至上分別為:都—營—軍—廂四級,其基本單位為百人隊“都”。大致每一個陣型,都由複數個基本作戰單元,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組成(如陣圖以及指揮官的臨陣構想)。

馬其頓和羅馬方陣都被複原,為何中國傳統陣法卻失傳?

中國在秦代前後以50人的“什伍”作為基本作戰單元,而到了宋代則為“都”;羅馬三列式軍團則劃分為“百人隊”或“中隊”。在中國一些十萬人規模的龐大陣型中,則可能由多個小陣共同組成。這種由基本作戰單元複合而成的陣型,是集團作戰以及兵種配合的基礎。如《武經總要》中列舉的陣型有六個,分別為牝陣、牡陣、衝方陣、車輪陣、罘罝陣[fú sī] ,並且繪製了詳細的陣圖。

馬其頓和羅馬方陣都被複原,為何中國傳統陣法卻失傳?

▲根據宋代官修兵書《武經總要·前集·卷七》中的《車輪陣圖》對照繪製而成

我們以車輪陣為例,從這張陣圖來看,車輪陣的總體結構擁有很強的對稱性,仿如一輛車的俯檢視。無論是與羅馬相比還是與馬其頓相比,這種非常規的結構都顯得更為複雜。其陣中的作戰單元有二百餘個,依照每個作戰單元為最基礎的50人隊來算,本陣總人數也在萬人以上。

馬其頓和羅馬方陣都被複原,為何中國傳統陣法卻失傳?

車輪陣的兩側備有8組弓弩駐隊作為“車輪”,而“車體”則由騎兵與步兵交錯而成。整個車輪陣大體由四層結構組成:最外圍是負責遠端攻勢的弓弩駐隊,第二層則是由步兵組成的戰隊、戰鋒隊,第三個層次則是騎兵,包裹著由奇兵以及步兵組成的中部。當然,很多的弓弩手都會攜帶近身兵器,或者說一些負責近戰計程車兵也要攜帶一柄遠端兵器。據出土的居延漢簡記載,漢軍的邊防據點日常所儲備的兵器之中,弓弩佔據六成,而其他近戰武器僅佔四成。可以說,在中國的軍事習慣中,遠端兵種與近戰兵種並沒有像歐洲那樣完全分家,只是更側重於某個方面。

馬其頓和羅馬方陣都被複原,為何中國傳統陣法卻失傳?

據《武經總要》記載,這些陣型在戰鬥時,“馬步迭用,更戰更息,迴圈無窮。戰鋒隊出,則為銳陣,狀如鼎足,左右戰隊各分為兩列,如雁行翼之。”可見在作戰思路上,這種套娃的結構可以利用步兵與騎兵之間的機動性差距,對敵人形成疊浪式的攻勢。騎兵在抽出之後,還可以再度發動衝擊戰術;步兵在抽出之後,則可以進行短程修整調整陣型,弩手也可以再度上弩。

馬其頓和羅馬方陣都被複原,為何中國傳統陣法卻失傳?

事實上,中國的陣型,基本都存在利用騎兵、步兵機動性差距構建疊浪式攻勢的情況。而不同的陣型,其基本作戰單元的排列有著很大的不同,比如車輪戰主要用於平原地形,騎兵可以在戰鬥中迅速展開;但在沼澤地帶就需要選擇強調遠端火力覆蓋的罘置陣,兩翼騎兵也可以隨時從陣列的通道中奔襲而出,不會受到侷限。

馬其頓和羅馬方陣都被複原,為何中國傳統陣法卻失傳?

▲根據《武經總要·前集·卷七》繪製的罘置陣圖

從罘置陣以及車輪陣的構成,我們很容易看出來,中國的陣法陣型很強調兵種的配合,所以陣型較為複雜、體量龐大,而這就給陣型的復原帶來了困難。現代西方的各類陣型,如羅馬方陣、古希臘方陣,結構來講其實都非常簡單,因此也易於還原。我們可以看到各種軍事愛好者還原西方的各種方陣,但中國陣型卻不能如此。即使我們把人數縮減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其陣型構成也需要千人以上,更何況各部之間分工不同,排列與指揮也更加困難,還原的成本、難度都相當高。流傳下來的也都是比如鴛鴦陣這種十幾個人的戰鬥小隊陣型。而戚繼光在北方戍邊所練的車營騎營卻鮮為人知。

馬其頓和羅馬方陣都被複原,為何中國傳統陣法卻失傳?

鑑於中國古陣法的複雜性,中國的軍事愛好者很難組織起這樣的還原,而劇組出於成本考慮,也很少費時費力做這些工作,因為它不像西方的影視劇那樣用幾組人複製貼上就可以完成。這也就導致了歷史上的陣法從沒有真正被影視與圖片視覺化。別說是視覺化了,就連當時的史官都嫌對具體的軍陣調動記載過於繁瑣,史書中基本只能看見戰役層面的記載,對於更為具體的戰術層面,記載可謂是寥寥無幾。也因為這些原因,中國的陣法“慘遭玄學化”,甚至更常見於各類遊戲與仙俠小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