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基礎教育階段的科普教育迎來改革,推行體驗式、沉浸式學習

菜單

基礎教育階段的科普教育迎來改革,推行體驗式、沉浸式學習

6月25日,我下班坐地鐵回家的時候,看到朋友圈分享出來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我快速瀏覽了一下,當時的第一反應是:科普教育很快就要“火起來”了。

基礎教育階段的科普教育迎來改革,推行體驗式、沉浸式學習

圖片來自網路

當天晚上,我詳細看了《綱要》,更加堅信我的直覺和判斷。為什麼我認為科普教育很快就要“火起來”呢?原因有幾個,以下是我個人的解讀和分析:

第一,遠景目標:25%

《綱要》制定了2035年遠景目標: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5%。根據官方釋出的資料,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就是說,從2020年到2035年這15年時間裡面,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總數要增長14。45%。

我們按14億人口總數來算一下,14。45%就是2。023億人。如果按人均科普經費5元/人/年,每年投入的科普經費就超過10億,15年累計投入就超過150億元。

基礎教育階段的科普教育迎來改革,推行體驗式、沉浸式學習

圖片來自網路

請注意,這150億元還沒有算15年時間裡,科普經費逐年增加的額度。如果再計算科普經費逐年遞增,這個科普教育經費就更加龐大了。

基礎教育階段的科普教育迎來改革,推行體驗式、沉浸式學習

圖片來自網路

看過以上這幾組資料之後,你相信科普教育可以“火起來”了嗎?什麼,你還不相信?那我繼續為你解讀和分析吧。

第二,五大人群

《綱要》指出,在“十四五”時期重點對五大人群進行科學素質的提升,這五大人群分別是:(1)青少年。(2)農民。(3)產業工人。(4)老年人。(5)領導幹部和公務員。

基礎教育階段的科普教育迎來改革,推行體驗式、沉浸式學習

圖片來自網路

我個人認為,這五大人群裡面,最核心的科普教育物件應該是青少年。因為科學探索和科技創新需要一代又代的科技人才傳承,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好在,青少年都是集中在學校學習,容易實施系統的、統一的科普教育。例如:(1)在課程設定上,增加《科學》科目或者增加《課程》的比重。(2)在有條件的學校裡建設科學室。(3)定期組織學生到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館、博物館等參觀學習。(4)舉辦形式多樣的科普知識競賽。(5)成立少年科學院、青少年科學俱樂部,重點培養有潛力的苗子。

在這五大人群裡面,我認為科普教育的任務最艱鉅的人群是農民。因為農村的科普氛圍相對薄弱,再加上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現實條件,使2021—2035年針對農民的科普教育工作目標充滿挑戰。

但是,我相信我們國家絕對有能力有實力完成工作目標。因為就在2020年,我們國家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讓全世界側目,讓全球讚歎。與脫貧攻堅戰相比,農民的科普教育工作目標不算太難。

基礎教育階段的科普教育迎來改革,推行體驗式、沉浸式學習

圖片來自網路

大家想象一下,一輛輛科普大篷車、一個個流動科技館浩浩蕩蕩走進農村的時候。一個個農村科普基地、一座座農村科技館逐步建設落成的時候,那是一番多麼“火熱”的景象。

第三,創新科普教育方式

《綱要》要求:提升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水平。引導變革教學方式,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保護學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慾和想象力。

《綱要》同時要求:要推進資訊科技與科學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學習。完善科學教育質量評價和青少年科學素質監測評估。

可能很多人會忽略以上這兩點,覺得沒有特別之處。我卻認為非常重要,尤其是對少年兒童。因為,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相對語文、數學來說是抽象的,比較深奧的,透過啟發式、探究式的教學,可以更好地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站在少年兒童的角度,太空、海洋、極地等場景是他們渴望踏足的,但實地體驗是不現實的。另外,安全教育也是科普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火災、地震、溺水這些應急自救科普教育需要模擬訓練,但真實體驗是很危險的。如何在科普教育過程中解決這些難題呢?

透過AI技術、AR技術、VR技術、MR技術等創新科技營造情景式、沉浸式、體驗式的科普教育場景,不但可以解決以上問題,還可以提高科普教育的效率和質量。

《綱要》鼓勵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科普教育形式,可謂是高瞻遠矚,抓準了趨勢。實踐證明,AI、AR、VR、MR,這些都是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如果能夠廣泛應用在科普教育各個環節,一定能讓科普教育更加“火”。

綜上所述,《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將使中國的科普教育事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5%這個目標,一定能夠在2035年之前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