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為什麼說曾國藩《討粵匪檄》是天下第一檄文,原因其實很簡單

菜單

為什麼說曾國藩《討粵匪檄》是天下第一檄文,原因其實很簡單

1854年一月,太平軍西征攻下武昌後,繼續揮軍南下湖南,攻克嶽州,圍困長沙。

經過大半年的訓練,曾國藩的湘軍已經成軍。此時,湘軍兵精將廣,糧餉充足,是時候展現實力了,曾國藩決定發兵赴長沙解圍。

1854年二月,曾國藩在衡州舉行誓師大會,即日開赴長沙。誓師之前,曾國藩特地針對洪秀全、楊秀清的《奉天討胡檄》寫了一篇《討粵匪檄》,一一反駁了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曾國藩在《討粵匪檄》中大談孔孟之道,被當時人詡為“勝過百萬兵”。

為什麼說曾國藩《討粵匪檄》是天下第一檄文,原因其實很簡單

曾國藩的這篇檄文和一般討伐文告那樣,列舉對方的種種罪惡,然後宣傳己方種種正義。一方面起到戰前動員將士們的效果,另一方面爭取天下人的支援,表明自己為正義之師。

羅列太平天國的罪行

曾國藩提到,太平軍行軍過後的地方,通常留下的是被殺害的百姓和被摧毀的房子。個人財產都必須貢獻出來,因為太平天國聲稱“衣食為上帝之衣食,非胡虜之衣食”,衣食住行都由上帝統一分配。被太平軍抓走的百姓中,男的被趕往軍前賣命,女的負責後勤工作,有違抗命令的就被斬首示眾。

所過之境,船隻無論大小,人民無論貧富,一概搶掠罄盡,寸草不留。其擄入賊中者,剝取衣服,搜刮銀錢。銀滿五兩而不獻賊者,即行斬首。男子日給米一合,驅之臨陣向前;驅之築城浚濠。婦人日給米一合,驅之登陴守夜,驅之運米挑煤。婦女而不肯解腳者,則立斬其足而示眾婦。船戶而陰謀逃歸者,則倒抬其屍以示眾船。

離間分裂太平天國

曾國藩把太平軍稱為“粵匪”,因為太平天國運動發起於廣西金田村,清朝時期,“粵”是兩廣地區的簡稱,民國時期,廣西才稱為“桂”。實際上是把太平軍分為廣西兵和非廣西兵,廣西兵的待遇地位是高於非廣西兵。太平軍對兩湖三江(湖南、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的人不信任,當作牛馬來驅使。

粵匪自處於安富尊榮,而視我兩湖三江被脅之人,曾犬豕牛馬之不若。此其殘忍慘酷,凡有血氣者,未有聞之而不痛憾者也。

曾國藩到底有沒有成功離間到太平軍,這個不好說。但是太平天國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從廣西出來的將領一直得到洪秀全的重用,比如前期的五王(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中後期的林鳳祥、李開芳、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等。

揭開太平天國的真面目

曾國藩把太平天國的“拜上帝教”稱為“外夷之教”,這是一個比較高明的手法。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沿海地區飽受外夷的欺辱,百姓怨聲載道,因此對外夷普遍帶有仇視的情緒,曾國藩企圖把百姓對外夷的仇恨轉移到太平天國上來。

粵匪竊外夷之緒,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誦孔子之經,而別有所謂耶穌之說,《新約》之書。

接著曾國藩揭穿太平天國聲稱天下百姓都是上帝的子民,大家都是兄弟姐妹的謊言。

自其偽君、偽相,下逮兵卒賤役,皆以兄弟稱之。謂惟天可稱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

為什麼說曾國藩《討粵匪檄》是天下第一檄文,原因其實很簡單

最後曾國藩揭露太平天國“聖庫制度”的實質:農民是不用納稅,但是親手耕作的成果不是自己的,是屬於天王的。商人買賣商品不能賺取差價,因為商品是屬於天王的。這違背了農業商品市場經濟規律,嚴重打擊農民和商人的積極性,這也是太平天國一直沒有建立完整的地方財政體系的原因。特別是到了太平天國後期,糧餉基本靠搶。

農不能自耕以納賦,而謂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賈以取息,而謂貨皆天王之貨。

太平天國得罪天下讀書人

早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前夕,洪秀全就在廣西展開聲勢浩大宣傳“獨拜上帝,不事偶像”的活動,帶領信徒打砸孔子廟、門神、灶君等具有封建色彩的建築。不僅撕爛雕像袍服、打破香爐祭器、並題詩於壁。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太平軍每到一處,除了燒殺搶掠,另外一件必做的事情就是打砸當地孔廟孔子雕像,以及佛寺道院,城隍社壇等。

粵匪焚郴州之學宮,毀宣聖之木主。十哲兩廡,狼藉滿地。嗣是所過郡縣,先毀廟宇。即忠臣義士,如關帝嶽王之凜凜,亦皆汙其宮室,殘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壇,無廟不焚,無像不滅。

曾國藩號召天下讀書人起來反抗太平天國,還特地列舉了明朝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和張獻忠尊崇孔孟之道的例子。

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李自成至曲阜,不犯聖廟;張獻忠至梓潼,亦祭文昌。

為什麼說曾國藩《討粵匪檄》是天下第一檄文,原因其實很簡單

曾國藩這一招相當的狠,對太平天國進行了釜底抽薪,太平天國之所失敗,本質上就是人才匱乏。太平天國的確是產生出不少軍事上傑出的人才,但是在治國安邦方面的人才,也就只有頒佈《資政新篇》的洪仁玕拿得出手。

太平天國打砸孔廟孔子雕像行為,導致轄區內的讀書人都不願到太平天國任職。太平天國的高階領導不少是沒讀過書的,目不識丁之人,像楊秀清、陳玉成等。但是楊秀清有一個優點是他尊重任用讀書人,所以在楊秀清死後,太平天國的形勢立馬掉轉直下,接任的人都不尊重人才。

反觀曾國藩這邊,人才濟濟。羅澤南、彭玉麟、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無不是飽讀詩書,尊崇孔孟之道的人。不少人都是由文官轉武官,並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成就,曾國藩本人就是“從文棄武”的最佳代表。

高舉“孔孟之道”的大旗

曾國藩以“奉天子命”作為背書,打著“天子”的名號,名正言順的號召各地有志之士加入討伐“粵匪”的隊伍中來。也意味著曾國藩脫去“辦理團練大臣”的身份,正式成為手握一支勁旅的統帥。漢人掌兵,並且是帶有私人性質的軍隊,這在清朝是絕無僅有的。不得不說,曾國藩有要逼迫咸豐承認自己有統兵之權的意思。

本部堂奉天子命,統帥二萬,水陸並進。誓將臥薪嚐膽,殄此凶逆!救我被擄之船隻,拔出被脅之民人。不特舒天子宵旰之勤勞,而且慰孔孟人倫之隱痛。不特為百萬生靈報枉殺之仇,而且為上下神祗雪被辱之憾。是用傳檄遠近,鹹使聞知。

曾國藩在《討粵匪檄》提出了相當大膽的獎懲措施:徵兵之權、上折保奏、優待降卒、免除刑罰等,竟然敢於公開向咸豐要權。當時兩湖地區除了曾國藩的兩萬湘軍,朝廷再也沒有其他可以倚靠的軍隊了,因此咸豐這才默許曾國藩的行為,但這並不代表他不記仇。

倘有血性男子,號召義旅,助我征剿者,本部堂引為心腹,酌給口糧;倘有抱道君子,痛天主教之橫行中原,赫然奮怒,以衛吾道者,本部堂禮之幕府,待以賓師;倘有仗義仁人,捐銀助餉者,千金以內,給予實收部照。千金以上,專摺奏請優敘;倘有久陷賊中,自拔來歸,殺其頭目,以城來降者,本部堂收之帳下,奏授官爵;倘有被脅經年,髮長數寸,臨陣棄械,徒手歸誠者,一概免死,資遣回籍。

果然,沒過多久,咸豐就以曾國藩為楊健上奏“請祀鄉賢”為由,將曾國藩訓斥一番並降職二級:“楊健系休致之員,非可以捐納得之,曾國藩不應遽為陳請,下部議處”。

為什麼說曾國藩《討粵匪檄》是天下第一檄文,原因其實很簡單

曾國藩在《討粵匪檄》中這些要權之舉也有現實的考量。洪秀全和楊秀清在《奉天討胡檄》中甚至做出“取咸豐首級來獻封大官”的承諾。

有擒狗韃子之咸豐來獻者,或能斬其首級來報者,又或能擒斬一切滿洲胡人之頭目者,奏封大官,決不食言。

如果曾國藩在檄文中不做出一些承諾,頒佈一些獎賞措施,那麼人家為什麼要投靠你呢?太平天國全憑戰功升遷,而且速度又快,人家幹嘛不去投靠太平天國呢?

適當拍領導的馬屁

不得不說,曾國藩真是官場老手,在檄文的結尾,還不忘拍咸豐的馬屁,把咸豐描述為一位勤政為民、寬厚仁愛、人人敬仰的好皇帝,相信咸豐看到檄文的結尾,夠他開心幾天了吧。

在昔漢唐、元、明之末,群盜如毛,皆由主昏政亂,莫能削平。今天子憂勤惕厲,敬天恤民。田不加賦,戶不抽丁。以列聖深厚之仁,討暴虐無賴之賊。無論遲速,終歸滅亡。

最後曾國藩還不忘向咸豐明志,自己絕無擁兵自重、反叛的想法。

本部堂德薄能鮮,獨仗忠信二字為行軍之本。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浩浩長江之水,幽有前此殉難各忠臣烈士之魂,實鑑吾心,鹹聽吾言。檄到如律令!無忽!

巧妙避開華夷之分

在洪秀全、楊秀清頒佈的《奉天討胡檄》中,用了將近三分之二的篇幅來抹黑清朝為“胡虜”。從各方面:服裝、髮型、人倫、語言、配偶等,對清朝進行全盤否定。甚至上升到種族歧視:

予細查滿韃子之始末,其祖宗乃白狐與赤狗交媾成精,遂產妖人,種類日滋,自相配合,並無人倫之風化。乘中國無人,盜據中夏。妖坐之設,野狐升據;蛇窩之內,沐猴而冠。

對於洪秀全關於清朝為“胡虜”的長篇大論,曾國藩很聰明,他選擇直接忽視,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不好反駁,也不敢公開反駁。明朝滅亡,清軍南下,各種反清復明的活動基本都是“驅除韃虜”為口號。清初大儒呂留良大講“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和弟子一起號召仕人反清。案發後,雍正大興文字獄,親自下旨嚴查,呂留良被剖棺戮屍,子孫後代或被殺,或流放,不少弟子名儒也收到牽連。從此以後,“華夷之分”的問題,再無人敢議論。

為什麼說曾國藩《討粵匪檄》是天下第一檄文,原因其實很簡單

其實,洪秀全的華夷之分也是站不住腳的。虞舜是東夷人,周文王是西夷人,秦穆公是西戎人。如果說滿人是夷狄,那是洪秀全、楊秀清自己便是夷狄之後,曾國藩所在荊楚一帶也是蠻夷之地。滿洲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納入華夏版圖,洪秀全說滿人不是華夏民族,這也太可笑了吧。

《討粵匪檄》一方面是為了提升士氣,但另一方也說出曾國藩內心的想法。曾國藩自幼飽讀聖賢之書,孔孟、程朱都是當代名儒。洪秀全在檄文中侮辱孔孟之道,尊崇耶穌的行為,已經觸及到曾國藩的底線,他不的不口誅筆伐。全國知識分子看到曾國藩的檄文,怎麼會不聲援他,支援他反抗太平天國。

曾國藩、洪秀全表面上是湘軍和太平軍的武力之爭,但實質上是文化之爭,洪秀全的太平軍未見到曾國藩的湘軍,便已先失一招,而且是最致命的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