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唐宏業 | 漫談鼎文化(系列文章 · 一)

菜單

唐宏業 | 漫談鼎文化(系列文章 · 一)

唐宏業 | 漫談鼎文化(系列文章 · 一)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也是一個民族的根,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孕育華夏文明五千年。鼎文化、青銅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今傳承,歷久彌新,深深植根於華夏沃土,融入了炎黃子孫血脈,顯現出了強大影響力和生命力。

唐宏業 | 漫談鼎文化(系列文章 · 一)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珍藏有寶雞地區出土的約12000餘件(組)文物,其中有近半數為青銅器。

目錄

一、鼎及鼎文化的起源

二、鼎的神奇傳說及鼎文化的演變。

三、中國古代十件青銅大鼎

四、有關鼎的傳奇故事

五、鼎見證並承載歷史 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六、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鼎文化

七、以鼎為主題,建設標誌性雕塑,彰顯城市歷史文化底蘊,增強城市魅力。

八、青銅器復仿製品,以“匠工”精神傳承繁榮新時代鼎文化

後 記

唐宏業 | 漫談鼎文化(系列文章 · 一)

整體為方鼎造型的寶雞民俗博物館(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鼎及鼎文化的起源

鼎文化屬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商周文化的主脈。鼎文化應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鼎文化只侷限於鼎自身的造型、紋飾、銘文等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廣義則以鼎為載體,泛指鼎的製作、使用及寓意等並延伸到一切與鼎相關聯的意念、事物、行為及社會活動。

鼎,在古代最先是一種烹煮食物的食器,用途相當於後來的鍋。最常見的器形為圓腹,沿上兩耳,腹下有三足,呈盆盂狀,也有部分腹呈鬥狀的四足方鼎。考古發現,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現了陶製的鼎,從這時起圍繞鼎的製作、使用、寓意、演化等的鼎文化也開始應用而生,與陶鼎同時期相繼出現的陶質生活用具種類有很多,如鬲、豆、觶、觚、爵、簋、盂、罐、匜、卣、盉、尊、簠、盆、甗等等。但與陶鼎造型相似、用途基本相同的陶鬲卻要比陶鼎等其它器物更多,它甚至是所有陶器中數量最多,最常用,最為流行的。其演變型別自然也就成了考古學分期斷代的最好實物,以至後來的考古學家們最為看重。但歷史似乎但歷史似乎更偏愛鼎的造型, 選擇並賦予了鼎更多的象徵意義,以至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才有了後來的夏禹鑄九鼎, 把鼎推上了政治舞臺,賦予了鼎政權、地位等含意。

唐宏業 | 漫談鼎文化(系列文章 · 一)

上海青浦出土折角三足大陶鼎

說起陶鼎,上海市青浦區重固鎮福泉山遺址崧澤文化地層出土的折角三足盆形大陶鼎即是代表作。此鼎口徑45釐米,高36釐米。寬口沿外折,(缺蓋)。此鼎碩大厚重,器型簡單,製作規整,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陶鼎,也是我國新石器時代不可多得的鼎中大器。從大鼎的口徑判斷,製作這樣一件大鼎並不容易,這也反映出了這一文化時期的製陶器工藝和操作技術已達到了十分高超的水平。經初步測定,此鼎的容量約有25立升,按一般勞力攝入量計算,一次可解決二十多人的吃飯問題。從而對我們認識新石器時期的氏族組織及社會形態,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另有一件著名陶鼎-陶鷹鼎,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莊一座古墓葬,其年代約為新石器時代後期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6000年,也是這一時期陶器的代表作。器高35。8釐米、口徑23。3釐米、最大腹徑32釐米,整器呈一鷹形,體態豐盈、憨厚,採用佇足站立,尾翼與兩足著地形成三個穩定支點,鼎口置於背部,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與鼎型融為一體,勘稱我國早期陶製雕塑器物之藝術珍品,於2002年1月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一時期陶鼎等陶器的大量出現還只能是停留在原始社會形態, 直到有了甲骨文、金文等文字,有了青銅器,具備了金屬冶煉技術社會才算有了質的進步,才標誌著真正進入了文明時代。

唐宏業 | 漫談鼎文化(系列文章 · 一)

華縣仰韶文化時期陶器-鷹鼎

青銅器在我國最早發現於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約5000年。這裡曾出土有一件青銅刀,證明中國已進入青銅時代。相對西亞,南亞及北非晚約500年,但兩者之間沒有傳承關係,也就無境外傳播一說,完全是獨立起源發展起來的。甲骨文最早發現於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約公元前1300年左右,距今約3300年,它的出現只是文字的雛形。伴隨著商周青銅器、鼎等大量出現才有了普遍廣泛應用的成熟文字金文。

銅質鼎最早出現於夏代晚期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1987年春,河南偃師縣二里頭遺址V區出土一件網格紋銅鼎,是至今出土的二里頭文化時期唯一一件銅鼎,時代應屬二里頭文化第四期,其年代距今約3500至3800年。鼎高20釐米,口徑15。30釐米。斂口,折沿,薄唇內附一邊加厚。口沿上立有兩個半環耳,一耳與一足呈垂直線。足呈空心四稜錐狀,腹飾帶狀網路紋一週,器壁較薄,壁內一側近底處有鑄殘後修補痕跡。製作顯粗糙。也是目前發現中國古代青銅器中時代最早的一件銅鼎。被譽為“華夏第一鼎”,具有非常重大學術意義。

唐宏業 | 漫談鼎文化(系列文章 · 一)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最早銅鼎

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幾乎都經歷了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而夏商周時期又是我國的青銅時代最鼎盛時期。這一時期青銅器製作方法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一直都在延用陶範製作,且一器一範,手工製作,這樣就不能鑄造出相同的陶範,所以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的青銅器造型,如果有,其中一件多是偽器,或二者皆偽。

大型的青銅鼎多出現在商代,鼎的演變其器型由最早的深腹、直腹到淺而微鼓再到後來的淺圓腹。由雙立耳到西周以後雙附耳,由早期的錐足到柱足再到周晚期馬蹄形足。最常見的是三足圓鼎,四足方鼎在商至西周初期多見,週中、晚期後很少見。器物由早期的重、厚向輕、簿演變。它的紋飾繁縟、多有變化,商時期的以雲雷紋襯底的獸面饕餮紋居多,如商代人面紋、獸面紋紋飾。在西周早期仍在使用。猙獰、威猛的各種獸面我們把它統稱“饕餐面”,也體現了古人對它們的崇拜和俯首。鳳、龍是炎黃二帝圖騰,商、周人作為炎黃之後裔對龍鳳自然非常崇拜,這種紋飾也都在這一時期的鼎等其它青銅器上多有出現。雲、雷皆為天象,在古人看來都為天之神靈,雲雷紋也體現了他們對上天的尊崇。

唐宏業 | 漫談鼎文化(系列文章 · 一)

青銅器上常見的饕餮紋

如1959年在湖南省寧鄉市出土的商代晚期銅器大禾方鼎,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高38。5釐米,口長29。8釐米,寬23。7釐米,重12。85千克,鼎身四周有稜飾,器外壁四面都為高浮雕的人面五官紋飾,因鼎腹內壁鑄有“大禾”兩字銘文,稱“大禾方鼎”,是目前我國唯一以人面紋為飾的青銅鼎(其它器型也有人面紋裝飾),是研究古代思想意識、祭祀風俗,以及審美意識的重要資料,已被國家文物部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唐宏業 | 漫談鼎文化(系列文章 · 一)

湖南商代大禾方鼎(人面紋飾)

到西周中後期形成了西周時期特有的紋飾特徵,主要流行相對簡約如環帶紋、竊曲紋、重環紋、垂鱗紋、波曲紋、鳳鳥紋、瓦紋等。雲雷紋逐漸減少, 素面紋增多。這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了在西周時期人們崇拜的物件,逐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這實際上也是青銅器禮器化的程序,古人把他們所思所想,所崇所敬以紋飾的形式予以表達。

唐宏業 | 漫談鼎文化(系列文章 · 一)

青銅器上常見的鳳鳥紋

唐宏業 | 漫談鼎文化(系列文章 · 一)

青銅器上常見的竊曲紋

商代和西周時期青銅器鼎與其它器物紋飾演變一樣都經歷的了一個由粗獷到細膩,由簡約到繁縟再到簡約的過程,雖然在紋飾的種類上不同,但這些紋飾的本質和功能沒有變,仍然是為了增強青銅器的神秘性,加強其禮器的成份。這些紋飾精美漂亮,與器身高度協調、融合。當然,在西周時期青銅鼎紋飾進化的過程中,去掉了許多傳統的青銅器紋飾,就是這些紋飾不適應時代的要求了,不符合禮器神秘性規律了,自然也就會被淘汰掉。

青銅器許多都鑄銘文,稱金文,亦稱鐘鼎文,專指鑄刻在青銅器鍾、鼎(泛指所有青銅器)表面的文字。屬於青銅器的附屬品,與青銅器一起存在。夏、商早期青銅器銘文少且簡單,許多隻有一、二個字,到商中期至周晚期及以後,銘文字數逐漸增多,且繁雜多變,形成通篇文章。如著名的西周早期大盂鼎有銘文293字,西周中期大克鼎有銘文290字,西周晚期毛公鼎銘文多達497字,戰國中山王鼎銘文469字,字型衍變向篆體靠近,這些金文字型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重要文字資料。(待續)

RECOMME

愛我岐山官方

小賣部

唐宏業 | 漫談鼎文化(系列文章 · 一)

網聚岐山人,共品岐山味!

邀您關注,歡迎賜稿!

關於岐山的圖文資訊皆可投遞!

投稿微信:iqishan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