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十九定律全集

菜單

十九定律全集

生活十大定律

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地定律能夠幫我們去解決一些看似複雜的×地問題。如果理解這些定律和靈活運用,那麼我們將會事半功倍。

一、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們的×地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地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例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地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裡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地一錠銀子也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地,就連他所有的×地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地,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這就是馬太效應。看看我們周圍,就可以發現許多馬太效應的×地例子。朋友多的×地人會藉助頻繁的×地交往得到更多的×地朋友;缺少朋友的×地人會一直孤獨下去。金錢方面更是如此,即使投資回報率相同,一個比別人投資多10倍的×地人,收益也多10倍。

這是個贏家通吃的×地社會,善用馬太效應,贏家就是你。

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則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地領頭羊的×地時候,即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的×地獲得比弱小的×地同行更大的×地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地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地回報。

十九定律全集

二、手錶定理

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表時卻無法確定。兩隻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地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地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地信心。你要做的×地就是選擇其中較信賴的×地一隻,盡力校準它,並以此作為你的×地標準,聽從它的×地指引行事。記住尼采的×地話:“兄弟,如果你是幸運的×地,你只需有一種道德而不要貪多,這樣,你過橋更容易些。”

如果每個人都“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無論成敗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擾很多人的×地是:他們被“兩隻表”弄得無所,心身交瘁,不知自己該信仰哪一個,還有人在環境、他人的×地壓力下,違心選擇了自己並不喜歡的×地道路,為此而鬱郁終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矚目的×地成就,也體會不到成功的×地快樂。

手錶定理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地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地管理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地方法,不能同時設定兩個不同的×地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這個人無所適從。手錶定理所指的×地另一層含義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地價值觀,否則,你的×地行為將陷於混亂。

十九定律全集

三、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地表述是:不值得做的×地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它的×地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們的×地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地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地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地態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地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這取決於三個因素。

價值觀。關於價值觀我們已經談了很多,只有符合我們價值觀的×地事,我們才會滿懷熱情去做。

個性和氣質。一個人如果做一份與他的×地個性氣質完全背離的×地工作,他是很難做好的×地,如一個好交往的×地人成了檔案員,或一個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地人打交道。

現實的×地處境。同樣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地處境下去做,給我們的×地感受也是不同的×地。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地是打雜跑腿的×地工作,你很可能認為是不值得的×地,可是,一旦你被提升為領班或部門經理,你就不會這樣認為了。

總結一下,值得做的×地工作是:符合我們的×地價值觀,適合我們的×地個性與氣質,並能讓我們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地工作不具備這三個因素,你就要考慮換一個更合適的×地工作,並努力做好它。

因此,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地奮鬥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然後為之而奮鬥。“選擇你所愛的×地,愛你所選擇的×地”,才可能激發我們的×地奮鬥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

而對一個企業或組織來說,則要很好地分析員工的×地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讓成就欲較強的×地職工單獨或牽頭來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地工作,並在其完成時給予定時的×地肯定和讚揚;讓依附欲較強的×地職工更多地參加到某個團體中共同工作;讓權力慾較強的×地職工擔任一個與之能力相適應的×地主管。同時要加強員工對企業目標的×地認同感,讓員工感覺到自己所做的×地工作是值得的×地,這樣才能激發職工的×地熱情。

十九定律全集

四、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地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的×地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地人員進行晉升提拔,因而僱員總是趨向於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原理。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地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地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地官員,而無所作為。

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組織中的×地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了其不稱職的×地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地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因此,這就要求改變單純的×地“根據貢獻決定晉升”的×地企業員工晉升機制,不能因某個人在某一個崗位級別上乾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地職務。

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地人員選聘機制,客觀評價每一位職工的×地能力和水平,將職工安排到其可以勝任的×地崗位。不要把崗位晉升當成對職工的×地主要獎勵方式,應建立更有效的×地獎勵機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為獎勵手段。有時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地崗位,不僅不是對職工的×地獎勵,反而使職工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企業帶來損失。

對個人而言,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不停地升職,但不要將往上爬作為自己的×地惟一動力。與其在一個無法完全勝任的×地崗位勉力支撐、無所適從,還不如找一個自己能遊刃有餘的×地崗位好好發揮自己的×地專長。

十九定律全集

五、零和遊戲原理

當你看到兩位對弈者時,你就可以說他們正在玩“零和遊戲”。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會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我們把獲勝計算為得1 分,而輸棋為-1分,那麼,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1)=0。

這正是“零和遊戲”的×地基本內容:遊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遊戲的×地總成績永遠是零。

零和遊戲原理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人們發現在社會的×地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遊戲”類似的×地局面,勝利者的×地光榮後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地辛酸和苦澀。從個人到國家,從政治到經濟,似乎無不驗證了世界正是一個巨大的×地“零和遊戲”場。

這種理論認為,世界是一個封閉的×地系統,財富、資源、機遇都是有限的×地,個別人、個別地區和個別國家財富的×地增加必然意味著對其他人、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地掠奪,這是一個“邪惡進化論”式的×地弱肉強食的×地世界。

但20世紀人類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的×地高速增長、科技進步、全球化以及日益嚴重的×地環境汙染之後,“零和遊戲”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地基礎上。透過有效合作,皆大歡喜的×地結局是可能出現的×地。

但從“零和遊戲”走向“雙贏”,要求各方要有真誠合作的×地精神和勇氣,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聰明,不要總想佔別人的×地小便宜,要遵守遊戲規則,否則“雙贏”的×地局面就不可能出現,最終吃虧的×地還是自己。

十九定律全集

六、華盛頓合作規律

華盛頓合作規律說的×地是: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多少有點類似於我們“三個和尚”的×地故事。人與人的×地合作不是人力的×地簡單相加,而是要複雜和微妙得多。在人與人的×地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地能力都為1,那麼10個人的×地合作結果就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因為人不是靜止的×地動物,而更像方向各異的×地能量,相推動時自然事半功倍,相互牴觸時則一事無成。

我們傳統的×地管理理論中,對合作研究得並不多,最直觀的×地反映就是,目前的×地大多數管理制度和行業都是致力於減少人力的×地無謂消耗,而非利用組織提高人的×地效能。

換言之,不妨說管理的×地主要目的×地不是讓每個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內耗過多。2 1世紀將是一個合作的×地時代,值得慶幸的×地是,越來越多的×地人已經認識到真誠合作的×地重要性,正在努力學習合作。

邦尼人力定律:一個人一分鐘可以挖一個洞,六十個人一秒種卻挖不了一個洞。

合作是一個問題,如何合作也是一個問題。

十九定律全集

七、酒與汙水定律

酒與汙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汙水中,你得到的×地是一桶汙水;如果把一匙汙水倒進一桶酒中,你得到的×地還是一桶汙水。幾乎在任何組織裡,都存在幾個難弄的×地人物,他們存在的×地目的×地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他們到處搬弄是非,傳播流言、破壞組織內部的×地和諧。最糟糕的×地是,他們像果箱裡的×地爛蘋果,如果你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裡其它蘋果也弄爛,“爛蘋果”的×地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地破壞力。

一個正直能幹的×地人進入一個混亂的×地部門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人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地部門變成一盤散沙。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地,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地基礎上的×地,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壞者能力非凡的×地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破壞總比建設容易。一個能工巧匠花費時日精心製作的×地陶瓷器,一頭驢子一秒鐘就能毀壞掉。如果擁有再多的×地能工巧匠,也不會有多少像樣的×地工作成果。如果你的×地組織裡有這樣的×地一頭驢子,你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無力這樣做,你就應該把它拴起來。

十九定律全集

八、水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地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都可能面臨的×地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地各個部分往往決定了整個組織的×地水平。

構成組織的×地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地,而劣質部分往往又決定整個組織的×地水平。

“水桶定律”與“酒與汙水定律”不同,後者討論的×地是組織中的×地破壞力量,而“最短的×地木板”卻是組織中有用的×地一個部分,只不過比其它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們當成爛蘋果扔掉。強弱只是相對而言的×地,無法消除。問題在於你容忍這種弱點到什麼程度。如果它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地瓶頸,就不得不有所動作。

如果你在一個組織中,你應該:

1、確保你不是最薄弱的×地部分。

2、避免或減少這一薄弱環節對你成功的×地影響。

3、如果不幸,你正處在這一環節中,你還可以採取有效的×地方法改進,或者轉職去謀另一份工作。

十九定律全集

九、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地一種管理方法,初學者被置於陰暗的×地角落(不受重視的×地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地工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地批評、指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地指導和提攜)。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一段“蘑菇”的×地經歷,但這不一定是什麼壞事,尤其是當一切都剛剛開始的×地時候,當上幾天“蘑菇”,能夠消除我們很多不切實際的×地幻想,讓我們更加接近現實,看問題也更加實際,而對一個組織而言,一般地新進的×地人員都是一視同仁,從起薪到工作都不會有大的×地差別。

無論你是多麼優秀的×地人才,在剛開始的×地時候都只能從最簡單的×地事情做起,“蘑菇”的×地經歷對於成長中的×地年輕人來說,就像蠶繭,是羽化前必須經歷的×地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過生命中的×地這一段,從中儘可能吸取經驗,成熟起來,並樹立良好的×地值得信賴的×地個人形象,是每個剛入社會的×地年輕人必須面對的×地課題。

十九定律全集

十、奧卡姆剃刀定律

如果你認為只有焦頭爛額、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麼,你錯了。

事情總是朝著複雜的×地方向發展,複雜會造成浪費,而效能則來自於單純。在你做過的×地事情中可能絕大部分是毫無意義的×地,真正有效的×地活動只是其中的×地一小部分,而它們通常隱含於繁雜的×地事物中。找到關鍵的×地部分,去掉多餘的×地活動,成功並不那麼複雜。

奧卡姆剃刀:如無發要,勿增實體。

12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地威廉對無休無止的×地關於“共相”、“本質”之類的×地爭吵感到厭倦,主張唯名論,只承認確實存在的×地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地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地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主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就是常說的×地“奧卡姆剃刀”。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脅,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威廉本人也受到傷害。然而,這並未損害這把刀的×地鋒利,相反,經過數百年越來越快,並早已超越了原來狹窄的×地領域而具有廣泛的×地、豐富的×地、深刻的×地意義。

奧卡姆剃刀定律在企業管理中可進一步深化為簡單與複雜定律: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這個定律要求,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把握事情的×地主要實質,把握主流,解決最根本的×地問題。尤其要順應自然,不要把事情人為地複雜化,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

十九定律全集

人生定律全集

一、因果定律

厚道,才有厚報

原文: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地,每一件事的×地發生必有其原因。這是宇宙的×地最根本定律。人的×地命運當然也遵循這個定律。認同因果定律的×地不僅是佛教,還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大科學家牛頓等人,也認為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

人的×地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是“因”,都會產生相應的×地“果”。如果“因”是好的×地,那麼“果”也是好的×地;如果“因”是壞的×地,那麼“果”也是壞的×地。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會不斷“種因”,種“善因”還是“惡因”由人自己決定。

所以欲修造命運者,必須先注意和明瞭自己的×地每一個想法(起心動念)會引發什麼樣的×地語言和行為,由這些語言和行為又會導致什麼樣的×地結果。

淺釋:佛家有句話叫“凡夫畏果,菩薩畏因”,果必然從因來,想要或不想要怎樣的×地果,必須從因上著手,或積或斷。智者懂得修善因,而不求果,因那是水到渠成的×地事,積德的×地真諦不過就是積善因。凡夫不修善因卻求善果,註定是虛妄一場、徒勞無功,任你求神拜佛、一擲千金,不可能達到的×地。能看清這點,靠的×地是智慧,怎樣去做,也是區分智者和愚人的×地分界點。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個一直有爭議的×地話題,因為大家見多了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的×地事情,究竟該不該信?對此佛教和道教給出的×地答案是“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儒家給出的×地答案則是《易經》裡的×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善惡之報極有可能是報在家人、家庭和家族上的×地。

你得罪了人,別人可能報復你的×地父母妻兒;你施恩於人,別人對你的×地父母妻兒也常常抱有感激,願意回報;這點屢見不鮮,誰都感受過,可見是非常可靠的×地。所以別的×地暫且不論,僅憑這點,也足以作為人們深信因果的×地理由了。

況且,我們不說因果報應,只談人品和厚道——恐怕任誰也會承認人品好、厚道的×地人,更容易有好的×地人際關係,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地幫助,更容易走得遠吧?而人品好和厚道,正是一種善人的×地人格。

十九定律全集

二、吸引定律

你相信什麼,就會發生什麼

原文:人的×地心念(思想)總是與和其一致的×地現實相互吸引。比如:一個人如果認為人生道路充滿陷阱,出門怕摔倒,坐車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當,那這個人所處的×地現實就是一個危機四伏的×地現實稍有不慎,就真的×地會惹禍。又比如:一個人如果認為這個世界的×地人很多人都是講義氣的×地血性之人,那這個人就總會碰到跟他肝膽相照的×地朋友。

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人都是選擇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見和留意自己相信的×地事物,對於自己不相信的×地事物就不會留意,甚至視而不見。所以人所處的×地現實是人的×地心念吸引而來的×地,人也被與自己心念一致的×地現實吸引過去。這種相互吸引無時無刻不在以一種人難以察覺的×地、下意識的×地方式進行著。

一個人的×地心念是消極的×地或者醜惡的×地,那他所處的×地環境也是消極的×地或者醜惡的×地;一個人的×地心念是積極的×地善良的×地,那他所處的×地環境也是積極的×地或者善良的×地。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地心念(思想),使之專注於有利自己的×地、積極的×地和善良的×地人、事、物上,那這個人就會把有利的×地、積極的×地和善良的×地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地、積極的×地和善良的×地人、事、物也會把這個人吸引過去。

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運修造的×地基本思路。

淺釋:《周易》雲:“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人的×地心念與環境、遭遇的×地相互吸引,不僅有著心理學上的×地原因,更有著物理學上的×地原因——萬事萬物從根本上都是一個個場,而先天存在著相互感應、物以類聚的×地趨向。所以你想擁有怎樣的×地生存環境和人生際遇?先要從成為這樣的×地人開始。這絕不是迷信,而是實實在在的×地天道和宇宙定律。

現在流行“正能量”的×地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地。而真正的×地正能量,不只是去靠近正能量,更是自己生產正能量,自己成為一個正能量的×地人,因為這是從自我的×地根本處著手。只有自己是一個正人君子,才能真正的×地走正道、得正報。

更進一層,吸引定律還可以升級為深信定律——你深信一件事,不論這件事是好是壞,往往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道理不過就是吸引定律的×地深化,聽起來玄乎,說白了就是告訴了我們兩個字的×地重要性——信念。

所謂心誠則靈,心誠,就是深信。一個深入骨髓的×地信念,就如同生物學上的×地基因,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人的×地方方面面,只不過信念是逆向的×地——反過來徹底地改造一個人。所以用好的×地信念取代不好的×地信念,是命運修造的×地一大原則。

十九定律全集

三、放鬆定律

越是求,越得不到

原文:人只有在心態放鬆的×地情況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態上的×地懈怠或急躁,都將帶來不良結果。

什麼心態是最佳心態呢?答案是越清明無念越好!把目標瞄準在你想要的×地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際關係和理想生活等等東西上,然後放鬆心態、精進努力,做你該做的×地,不要老惦記著這些東西什麼時候到來,則這些東西的×地到來有時候能快到令你吃驚。

相反,如果你對結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地結果,甚至會得到相反的×地結果。

《了凡四訓》中雲谷禪師要了凡先生念準提咒要達到無念無想的×地地步,就是這個道理。值得注意的×地還有:所謂的×地無念並不是心裡一個念頭也沒有,而是有念頭但不駐留,“無所住而生其心”。

淺釋:人心最大的×地妄念是什麼?以為越思考越聰明,美其名曰有思想;越謀劃越接近成功,美其名曰謀略。於是人的×地腦子總也閒不下來,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甚至不擇手段,都是這種心態的×地副產品。

但是全錯了,而且是搞反了。有思想和謀略的×地人,充其量只能算中等人;上等人,恰恰什麼都不想。

這其中的×地玄機便是:但凡你想、你要、你求,你就是被侷限的×地自我所束縛和困住的×地,格局永遠大不了,甚至越來越小。而一旦你不去想,放下所有的×地心念,這個時候佛家所說的×地“自然智”就會生起。何為自然智?就是精神的×地場與宇宙的×地場合一,同頻共振。這時你的×地大腦就從一部只會加減乘除的×地計算器,升級為一臺可以雲計算的×地量子計算機,可以超效率、複合性地處理海量資訊,並直接從宇宙中獲取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地智慧。

《周易》所說“神無方而易無體”,就是指的×地這種狀態。“唯變所適”則是其功用,也就是道家的×地“萬變不離其宗”“順勢而為”,王陽明的×地“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如此,才能足以應對萬變,什麼事都可化解,進而什麼事都能做成。

道家言“求而不得,不求而得”,老子又言“無為而無不為”,道理也在這裡。出世與入世的×地圓融,這就是核心的×地樞紐。唯無慾無求者,方可謀天下,他順應的×地只是天道、承接的×地只是天命。

十九定律全集

四、當下定律

心境變,處境即變

原文:人不能控制過去,也不能控制將來,人能控制的×地只是此時此刻的×地心念、語言和行為。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只有當下此刻是真實的×地。

所以修造命運的×地專注點、著手處只能是“當下”,舍此別無他途。根據吸引定律,如果人總是悼念過去,就會被內疚和後悔牢牢套在想改變的×地舊現實中無法解脫;如果人總是擔心將來,人的×地擔心就會把人不想發生的×地情況吸引進現實中來。

正確的×地心態應該是不管命運好也罷壞也罷,只管積極專注於調整好做好目下當前的×地思想、語言和行為,則命運會在不知不覺中向好處發展。

淺釋:《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已過去,未來還沒來,現在在不斷流逝中,這三種心的×地的×地確確都是幻覺。人能把握的×地,只有當下——並非現在,而是隨現在而流淌的×地狀態,像水一樣,不離開,也不停留。

那麼人為什麼會迷失在過去和未來呢?因為過去關聯著執念——放不下,未來關聯著慾念——有所求。放不下人心就會沉重、陰鬱,有所求人心就會焦灼甚至扭曲。想想我們每個人,是不是經常甚至不自覺地處在焦慮之中,耗著精神、毀著身體、對現實和遭遇只剩抱怨,而從沒以安詳之心面向當下過?

按照吸引定律,人的×地生活處境和平生遭際,就也難免帶有這樣的×地色彩。要化解和脫離此境,只有活在當下。而要做到,需要實實在在一切放下,了知一切皆為虛幻。哪怕還不能完全領悟,也並不妨礙這樣去做,而且這正是一種修行。

改造命運,需要從改造自己的×地心開始。心為根本,不從此處下手,一切的×地努力必然仍是造作,沒有抽身的×地一天。佛家言“境隨心變”,這並不只是因為你的×地心怎樣,看到的×地世界就是怎樣;還因為你的×地心怎樣,是能夠實實在在帶動現實的×地改變的×地。

五、80/20定律

心能篤定,成功便是一定

原文:人在達成目標前80%的×地時間和努力,只能獲得20%的×地成果,80%的×地成果在後20%的×地時間和努力獲得。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地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標的×地時候,由於久久不能見到明顯的×地成果於是失去信心而放棄。

須知命運修造是長久的×地事,要有足夠的×地耐心。不要預期前80%的×地努力會有很大收穫,只要不放棄,最後20%的×地努力就會有長足及本質的×地進步(量變才能到達質變,為什麼成功的×地人總是少數的×地,因為能堅持的×地人總是少數的×地)。

淺釋:量變而質變,這個道理我們誰都知道。要有耐心、能堅持,這個道理我們也都懂。那麼為什麼能夠做到的×地是極少數?為什麼我們不是取得成功的×地極少數人中的×地一個?

假如明確地告訴你,奮鬥之路上什麼時候是80%的×地時間點、什麼時候是20%的×地時間點,能夠堅持下去的×地一定是大多數。只可惜沒人告訴我們,所以我們總是會懷疑自己的×地路是不是走錯了——也的×地確存在這種可能,於是就放棄了。

這就是80/20定律作為反面教材的×地大多數人的×地心理機制。正面教材那極少數人的×地心理機制又是怎樣的×地呢?答案正是深信定律、當下定律和放鬆定律——他們深信自己所做的×地事的×地意義,並且堅信一定能夠做成;因此他們只管做好每一個當下,而根本不在意結果什麼時候到來;最終這個結果反而會更快、更好地到來,因為不走彎路、水到渠成。

所以要擺脫80/20定律的×地魔咒,正是要從深信自己所做、堅定自己的×地信念開始,在心無旁騖地做好每個當下中完成。這樣才能不動搖、不懷疑,於是不放棄。而不是要靠壓抑和強制自己,況且這也做不到,一切不是心甘情願的×地事情,都註定不能持久。

十九定律全集

六、應得定律

你自己值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原文:人得到應得到的×地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地一切。雲谷禪師對了凡先生所說的×地“擁千金者值千金,應餓死者必餓死”,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命運修造者,必須要提高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提高則人應得的×地不管質和量都會提高。

淺釋:應得定律更準確的×地說法應該是“值得定律”。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自己值多少,才能得到多少,趙樸初“人得到所應得的×地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地一切”,就是這個意思。為什麼?想想吸引定律吧,人的×地自身價值和所獲得的×地外在價值,一定是存在著感應關係的×地,沒有這種感應,或者感應比較弱,就貼不上去或者無法維持。

如今有些人老想著結交人脈,掐人尖,攀高枝,妄想一步登天,不僅荒謬,而且就算運氣好一時得到了,也註定是不能持久的×地,弄不好還會搞得身敗名裂、不得善終。人與人核心的×地關係是交換,無論利益還是情感,沒有這種交換就無法建立關係,則是其中最樸實的×地道理所在。

為什麼可口可樂的×地老闆說哪怕將可口可樂的×地所有資產付之一炬,可口可樂也能在很短時間內重新崛起?因為可口可樂這個百年品牌自身的×地價值在那裡。為什麼褚時健從人生巔峰跌入谷底,淪落到鋃鐺入獄、一無所有,出獄時儘管年邁卻仍能重新取得事業輝煌?因為褚時健的×地能力在哪裡——他的×地自身價值。

對此最生動的×地表達,就是電影《1942》裡張國立飾演的×地角色所說的×地那句話:“地主之所以是地主,長工之所以是長工,是有原因的×地。我知道怎樣從窮人變成富人,只要活著到陝西,給我十年,我還是地主。”

所以想成為人生贏家,就必須從提升自我價值開始。只要自身價值足夠大,按照吸引定律,人脈、圈子等其它因素就都是不費力的×地,不必刻意經營也能聚集身邊。

十九定律全集

七、間接定律

不懂給予,不成大事

原文:要提高自我價值(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必須透過提高他人價值間接實現。例如:你要提高自己的×地自尊,必須透過首先提高別人的×地自尊間接實現。你要有所成就,必先透過成就別人間接達成。

又例如:有些公司創立的×地目的×地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潤,這些公司往往曇花一現,一兩年內就消失;而那些致力於為客戶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和優質產品的×地公司往往長盛不衰,越做越大。這就是間接定律在起作用。

值得一提的×地是,間接定律中提高自我價值和提高他人價值往往是同時發生的×地,即當你在提高別人價值的×地時候,你的×地自我價值馬上就提高。

淺釋:老子言:“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又說:“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真正的×地高人,一定是透過給予來得到的×地。因為他掌握了一門最高明的×地智慧。

這種智慧就是:只想去得到,所得到的×地頂多只是想得到的×地東西;而給予,得到的×地是人心,得到人心則什麼都能得到,因為可以把人聚集起來,需要的×地時候再組織起來,去共同完成一些事情,需要眾人完成的×地則必定是大事,最大的×地獲利者則一定是作為組織者的×地自己。

想想古往今來那些成大事的×地人,是不是都是這個套路?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是有著大道理、大智慧在的×地。打天下、治國如此,做事業同樣如此——人脈的×地實質,不就在這裡嗎?

劉邦曾問謀士陳平:我與項羽有什麼區別?陳平回答說:大王粗野傲慢,項王謙遜有禮。劉邦又問:那你為什麼棄項羽而歸我?陳平說:對於有功之人,大王不吝惜賞賜,項王則很少封賞。

正是因為項羽不願意與有功之臣分享天下的×地利益,也就沒有多少人願意追隨他,最終就是一個“獨利則敗”的×地結局。而劉邦則把自己的×地所得利益與部下共享,得了人心,才得了天下。所謂“財散人聚,財聚人散”。這是一個經典的×地例子。

十九定律全集

八、寬恕定律

人最該寬恕的×地,是自己

原文:一切利他的×地思想、語言和行為的×地開端,就是接受自己的×地一切並真心喜愛自己。只有這樣,你才能愛別人,才能愛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地歡喜、安定和無畏,才可能有廣闊的×地胸襟。

你如果不喜歡不滿意自己,那麼你是無法真正喜歡別人的×地。這點非常重要。有些人把愛自己等同於自私自利,這是誤解。如果仔細體會,就會發現你如果對自己不喜歡、不滿意,就會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眾生中的×地一員,愛眾生的×地同時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請先好好認識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談愛其他眾生。

如果把消極思想比作一棵樹,那麼其樹根就是“嗔心”,把這個樹根砍掉,則這棵樹就活不長。要砍掉這個樹根,必須懂得如何寬恕。……需要寬恕的×地物件,是你自己!不管你過去做過什麼不好的×地事,請先真誠地懺悔並保證不再犯,然後——請寬恕自己。內疚這一沉重的×地精神枷鎖不會讓你有所作為,相反會阻礙你成為面貌煥然一新的×地人。

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

淺釋:人的×地一切痛苦,都來源於不接受——沒有取得好成績,沒有考上一個好大學,沒有找到一份好工作……失去了一個心愛的×地人,失去了一份好工作,失去了一個好機會……因為不願接受、心有不甘,痛苦因之而生。

不接受,從根源上則不是不能接受那些事,而是不能接受自己,因為人有無數的×地慾念,最大和最深的×地慾念則是“自我”,它是所有慾念的×地總司令。一切因得失而生的×地痛苦,都源於自我受到了傷害——覺得是自己無能、卑微、怯懦、幼稚……所以不能接受。

而一旦接受了那些不能接受的×地事,心便能立刻歸於安寧。一旦接受了自己的×地不足,心便能登時萬念俱息。想要出離痛苦、超脫執念,這就是那個最徹底、最妙的×地法門。當你寬恕了自己,也便寬恕了全世界。

接受不是放縱,放縱和寬恕的×地差別正在懺悔。沒有懺悔的×地接受是放縱,有懺悔的×地接受才是寬恕。寬恕的×地實質,是承認自己的×地不足,但是放下,以全新的×地姿態,去追尋更好的×地自己。否則,便是違背當下定律的×地。

萬法陰陽,沒有失就沒有得,沒有錯就沒有對,這是天道本來、萬物常態,沒什麼不能放下,也沒什麼不能寬恕。

十九定律全集

九、負責定律

你只需對自己負責,天自會對你負責

原文:人必須對自己的×地一切負責,當人對自己採取負責任的×地態度時,人就會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麼;人如果依賴心重,就會往後看,盯著過去發生的×地、已經無法改變的×地事實長吁短嘆。事實上,對你負責的×地也只能是你自己。

淺釋:趙樸初的×地九大宇宙定律,歸結到最後就是以對自己負責的×地態度,做好人、行善事、走正道,自己的×地命運,只能是自己把握。從修造自己這顆心開始,就是最本質的×地修造命運之途。佛不渡人,唯人自度。

十九定律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