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王氏家族】一門五世六人為副千戶,歷史上的蒲門王氏是什麼樣的?

菜單

【王氏家族】一門五世六人為副千戶,歷史上的蒲門王氏是什麼樣的?

目前已有10萬王氏宗親關注加入王氏宗族人

蒲門王氏有過其輝煌的家族史,從二世祖王山陞開始,一門五世六人為副千戶。

王山陞(?—1398),原籍山東萊陽長聲鄉孫售店(今山東萊西市孫受鎮),據蒲城《王氏宗譜》記載:蒲門王氏始遷祖王勝於朱元璋吳元年(1367)授百戶職。後朱元璋起兵濠泗,其子王山陞隨父投軍,英勇善戰,征戰各地,屢立戰功,授副千戶職。

六百年多年的時光太長,長得即使連他的後裔都已失去對他的記憶。但,即便是歷經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換代以及經歷無數次內憂外患,無論是風雲突變,還是塵土覆蓋、藤蔓瘋長,這個名字,依然滲透了浙南漫長的抗倭史,在蒲壯所跌宕起伏的變遷史上,留下這一抹淺淺淡淡的痕跡。

【王氏家族】一門五世六人為副千戶,歷史上的蒲門王氏是什麼樣的?

將軍:壯志未酬身先死

據《溫州歷史年表》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五月,倭寇掠溫州、樂清及中界山等地。方國珍及張士誠餘部亡命入海,勾結倭寇擄掠永嘉、樂清、玉環山及中界山(今洞頭)等沿海村莊。倭患擾溫始於此。其實,從明洪武五年(1372)開始,一直到明崇禎十五年(1642)為止,在長達二百七十年的時間裡,沿海一帶屢受倭寇侵擾。而當時所謂的倭寇,既有遭受貿易壁壘的日本商人和浪人,也有來自中國和朝鮮的海上貿易商人與海盜,他們使用過去倭寇搶掠的方式,沿襲倭寇的服飾和旗號,不斷侵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掠奪大量財物。另外,元朝末年的張士誠、方國珍的殘部戰敗後紛紛逃亡海外,也大多淪為倭寇。再加上明朝初期實行海禁政策斷絕了傳統的貿易渠道,使得沿海地區的百姓生活陷入困境,許多漁民家庭在貧困線上掙扎,導致有些人鋌而走險乾脆淪為海盜,加入倭寇的隊伍。

倭寇長期侵擾江浙沿海,百姓深受其苦。為鞏固其政權,加強海防建設,明朝政府在建立伊始就開始廣建衛所城池,東南沿海逐步開啟備倭模式。洪武初年,朱元璋採納劉基意見,設立軍衛法。據《明史》記載:洪武十七年,湯和奉命到浙江,巡海備倭,修築抗倭防禦工事。為防禦、打擊倭寇侵犯,在東南沿海共建立59座衛所城。在溫州地區共建有三個衛所:溫州衛、磐石衛、金鄉衛,金鄉衛下轄蒲門所、壯士所、沙園所。洪武廿年(1387),蒲門、壯士兩個千戶所城相繼建成。

洪武二十七年(1394),王山陞隨軍對調壯士所任副千戶一職。洪武三十一年(1398)倭寇進犯壯士所,王山陞率兵迎戰,身先士卒,激戰之中,不幸陣亡。

【王氏家族】一門五世六人為副千戶,歷史上的蒲門王氏是什麼樣的?

後裔:人才輩出有建樹

王山陞,為官身體力行,以身殉國。其為父,教子有方,子嗣皆有建樹。其嫡系子孫王俊、王昱、王璘、王瑞、王鎰等先後襲副千戶職。

壯士所城因易攻難守,加上屢受颱風侵襲,約於明正統年間歸併於蒲門所,合防為蒲壯所。隨著壯士所城的遷入,王氏族人亦隨之遷入蒲城定居。據現保存於蒲城後英廟的明代《王母太宜人史氏墓誌》載有:“故將軍(指王山陞)殺賊身亡,忠臣也;二宜人(指王俊妻項氏及王昱妻史氏)相繼守志,節婦也;瑞年七十猶慕其親,求言銘墓,孝子也。今王氏一門,百年之內有忠臣、有節婦、有孝子、非平昔由禮有素者能之乎?”墓誌銘記載了蒲門王氏一族從始祖王勝至王瑞這一輩,王氏一百多年的家族變遷、婚配情況,以及家庭關係。

從墓誌銘中瞭解到,王山陞的後裔在沿襲明代軍衛世襲制度,以及他們數代家庭因婚姻而構建起的社會關係,以蒲城王氏第四世王昱妻史氏的一生為主線展開了一個家族的發展脈絡:王山陞娶妻於氏,共生有三子。王山陞陣亡之後,其長子王俊襲千戶職。王俊娶妻項氏,又生有三子,之後,其長子王昱襲職。王昱居官視事,卓有能聲,卻不幸於三十二歲時猝然離世。王昱妻史氏,為壯士所百戶史愛女,名妙寶,賢惠而又有才。夫君英年早逝,當時才三十四歲的她悲痛之餘,不僅要撫養孤兒,還要打理家族中事務以及家中大大小小的雜事。且高堂上還有婆母,她都親自侍奉,事無鉅細,使得老夫人安心靜修,頤養天年,享壽九十三歲。她還親手料理丈夫王昱身後之事,子孫依理無違。

這裡說的史氏,指的是王昱妻,故將軍王山陞之孫媳。史氏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名:王璘、王珍、王瑞。長子王璘襲祖父職,娶蒲岐所鎮撫劉隆女,生三男五女,三子名:鎰、銓、鉞。王璘長子王鎰襲千戶,娶金鄉衛指揮高源妹,次子王銓娶指揮陳春妹,三子王鉞娶蒲門所千戶周權妹,五個女兒分別嫁給了蒲壯所指揮戴晟的兒子戴寧、千戶耿奎、周權、指揮吳寧、高源弟洪。次子王珍,娶壯士所百戶劉清女,生三男一女,三子名:鍾、鏞、鉦。王鍾娶蒲門所百戶趙壽女,王鏞娶壽官吳均海孫女,王鉦娶老人陳貴明女;一女嫁給百戶李寧。三子王瑞,娶金鄉衛調漳州指揮李明妹,生二男三女,二子名:鎮、鋼。王鎮娶金鄉衛鎮撫劉璽女,王鋼娶壯士所千戶劉瑛女;三個女兒,分別嫁給指揮張湧、壯士所鎮撫苪智、百戶朱勇。這裡所說的壯士所百戶朱勇,即為王瑞高祖王山陞以身殉職十九年後,同樣為抗倭而殉職的壯士所守將百戶朱信之六世孫。由此,不僅洞悉到這整個家族的榮辱興衰與發展運命都與這場長達兩百多年的戰爭息息相關,在數百年後重現了這一場戰爭的殘酷無情。

200多年後,王氏一族又走出了一位浙南第一地委書記——王國楨。

【王氏家族】一門五世六人為副千戶,歷史上的蒲門王氏是什麼樣的?

遺存:西門之外王氏居

明末清初,山寇四起,亂兵紛爭,加上之後清兵入城,前朝將士遺孑於風雨飄搖中紛紛避居鄉野,王氏族人遷居蒲城西門外南壠地方,繁衍生息至今。

明弘治十五年(1502),史氏去世後二十年,其子王瑞,年七十,猶奔走一百六十餘里地,懇請平陽孔彥雍為其母史氏撰寫墓誌銘。孔彥雍在得知王氏家族史之後,有感於王氏一門的忠孝節義,因此作了題為《王母太宜人史氏墓誌》。

孔彥雍,為平陽宿儒孔鐸從子,明成化四年(1468)進士,時官任文林郎直隸順德府唐山縣知縣,弘治五年曾參與編撰《續平陽縣誌》十卷。而為史氏墓誌銘書篆的,則是明代江蘇書畫家趙式。趙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弘治(1488-1505)中為中書舍人,遷大理寺正。其書法工行、篆、隸等體,其畫作如芙蓉、松、菊、竹、兔之類作品,種種清絕,時人謂之“遠近購請無虛日”,可見當時其名之盛。王瑞出身武官世家,卻與孔、趙二儒有交情,其世家子弟之素養與門風也由此可見一斑。更難得的是,歷經五代猶慕其親,年逾七十,徒步行百餘里求其文,其情可嘉,其心至誠。碑文原立於馬站鎮西覽村後山,現收藏於蒲城後英廟。

王氏一族作為前朝將士遺孑被迫遷出蒲門城,後又遭遇清初遷界,或為避戰亂隱逸山野,或背井離鄉遷徙他鄉,其中一支移居西門外上、下南壠等地,現當地還保留清代王氏祖屋(即王國楨故居)。現存的王氏祖屋已有160年的歷史,是由25間房子組成的一個四合院,佔地面積1000多平米,位居高地,結構嚴密、雕刻精細。整個建築群依山而建,面朝東海,卻又隱蔽在山林之中,俯視蒲門平原,更有一種“大隱隱於市”的氣質與蒼涼。其百年滄桑的氣質,聚群而居、居高而望的氣勢,以及地處荒僻郊外的神秘,似乎都在默默述說著曾經的輝煌與滄桑。

凡是王氏的宗親們,將這篇文章傳揚出去,

遠播王氏文化,弘揚王氏精神,

攜起手來,團結一致,共創王氏輝煌!

讚賞碼

小編整理不易,

支援王家,敬請打賞!多少隨心!

感謝您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