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做一個成熟的自己

菜單

做一個成熟的自己

1。 你構建的人際關係的質量,和你內心的黑暗與光明的佔比,是基本匹配的。

2。 自戀,是試圖將別人納入自己的體系;愛人,是願意將自己納入對方的體系;真愛,是兩個人走出各自的體系而相遇。

3。 如果你去構建關係,就會構成一個互動系統。你把內在的光明與黑暗投射出去,再將外部世界的光明與黑暗內攝回來。這樣一來,你的內在就有了被外在照亮的機會。

4。 生命從自戀出發,然後是一個不斷破自戀的過程。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到卻很難。感覺太多人的成長,是在不斷地積攢自戀,然後變得越來越自我感覺良好,最後卻被困在了孤獨中。甚至,他們可能對此都毫無感覺。

5。 對於處於全能自戀中的人來說,道歉就意味著全能感的崩塌,意味著自我的瓦解,所以他們很難主動道歉。並且,任何意外,不管大小,他們都要找人歸罪。而孩子是父母最容易歸罪的物件,安全,不用擔心被報復。

6。 很多人在關係中什麼要求都不提,他們是用這種方式在關係中保持主體性的。

7。 還有人會永遠不放下對方的錯,一吵架就談對方過去的錯。這是為了在這一刻破壞對方的自尊,而保持自己的優越感。

8。 追求自戀、高低與權力,根本上還是因為死亡焦慮。當我位置高於你、力量強於你時,我弄死你的可能,就比你弄死我的可能,更大一些。

9。 懂事,或許是很深的絕望,是孩子覺得父母(最初是媽媽或第一照顧者)無論如何都聽不到自己的聲音而產生的絕望,也或許是有很深的恐懼——父母所說的“別

10。 “關係的本質,是誰向誰投射焦慮,或是誰為誰承受焦慮。”英國精神分析師比昂如是說。自我功能好的人可以接住對方的焦慮。例如,治療師與來訪者,父母與年幼的孩子,在正常情況下,是後者向前者投射焦慮,前者承接並轉換焦慮。但在很多家庭中,常常是父母給孩子製造焦慮,而幼小的孩子接不住焦慮,只能受著。

11。 成年人彼此間找存在感不易,但都容易在孩子這兒找到:一、孩子的心靈是敞開的,易聯結,可治孤獨;二、孩子的需求簡單,一旦被滿足會特有感覺,會強烈地感染大人;三、孩子的力量弱,成年人在孩子面前很容易有優越感。帶孩子是不易,但這些好處也不能忽視。

12。 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但每一次選擇都是賭博,而用以投擲的骰子就是我們的肉身。

13。 在集體主義中,觀眾有集體,也有大家長。真心實意演苦情戲的人,是透過滅掉自己的欲求來向集體和大家長顯示自己沒有私心,自己是安全的。

14。 其實,許多父母並不求物質回報,他們希望的是,自己發出的聲音能被確認有效並是好的。

15。 渴望被愛的人,有時會陷入這種邏輯:當我呈現最差、最爛的一面時,你還愛我,那才證明你愛我。

16。 “我喜歡的,不喜歡我;喜歡我的,我不喜歡。”這句話中隱含的一個意思是,你總是在構建“我不喜歡你”的世界。並非造化弄人,而是你的內心在玩弄你自己。

17。 心理諮詢特別強調對感受的理解和迴應,因為感受是一個人的根本。當感受被照見時,平等就出現了。

18。 什麼樣的人不拖延呢?發令官和執行者之間沒有嚴重敵意,有時候發令官也心甘情願做執行者的時候。當然,執行者的自我如果被滅掉,那麼他們會是好的執行者,但會變得非常無趣。總結一下可以說:拖延症患者是在透過拖延來證明“我可以做我自己”,或者說,“我的意志可以存活”。

19。 他貌似成熟,但其實只是掌握了社會規則,而心性並未得以錘鍊;她貌似成熟,但其實只是增添了滄桑感,學會了低頭,而內心還是個小女孩,渴望著被寵。太多人的成熟,是抽掉了自己的內在生命力,而向外在的規則低頭。只有將真實的自我(如慾望、情緒、渴求等)展現在這個世界上,它才有機會被錘鍊,由此而趨向成熟。如果一直是抽掉了自己的勁兒,成熟就是假的。一旦有機會,內在各種原始而幼稚的東西就會爆炸般湧現出來。

20。 “我想做自己,可是他們不允許。”這是做自己時常見的障礙。當然,這是自以為的障礙,而事實是,當你開始做自己時,也給對方做自己拓寬了空間。

我們太急著解決問題,然而,沒有問題,都是人性的展現而已。讓所謂“問題”得到理解,讓有問題者得到支援,一切就會自然而然地“演化”。在得到理解和接納的情況下,最好的演化就會產生——一個人得以成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