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菜菜影視點評: 藍調的美麗與悲壯

菜單

菜菜影視點評: 藍調的美麗與悲壯

94分鐘,聚焦於1927年一個炎炎夏日。

英文片名“Ma Rainey‘s Black Bottom”是黑人藍調天后瑪雷尼的一首歌。電影描繪的,就是她在芝加哥錄製這首歌的那個悶熱的午後。

中文片名取《藍調天后》,大抵會讓人誤以為是人物傳記電影。影帝Denzel Washington(丹素華盛頓)親自監製,層次當然不僅如此而已。藉著“藍調之母”錄歌的半日經歷,展現20世紀初美國黑人的日常現況,凸顯的是一整個民族至今仍難逆轉的命運。

解放了黑奴縱使外在枷鎖解除,對精神上無形的撻伐,卻依舊。

探討歷史遺留下來難解的種族課題,本應是沉重的。但直白控訴畢竟太膚淺,選擇以藍調作為切入點,歌舞昇平的表層下,包裹著撫不平的傷痛,電影看似歡歌笑語,實則滿懷絕望與蒼涼。

音樂,從來是人類自我療愈的情緒出口,或逃避,或宣洩。

藍調,是黑人的靈魂也是他們的生活,承載放不下的仇恨,亦寄託了對看不見的美好的渴望。

唯有藍調能讓人每天醒來,感覺不孤單以為世間還有值得留戀的。瑪雷尼在電影裡是這麼說的。

電影最後那一幕,同樣的錄音室,換上一批白人樂手歡樂唱起藍調。哈,白人,懂嗎?

藍調的本質,是反抗啊。

藍調之母靠放肆撒野自衛

改編自August Wilson(奧古斯特威爾森)的舞臺劇,場景轉換簡單,大量

對白層層迭進,每位演員幾乎都有似獨幕劇般情境,演技得以盡興揮灑。

查德維克博斯曼詮釋極具天賦的喇叭手。

拍得很日常,黑人樂手們輕鬆嬉鬧,總說及時行樂“have a good time”,因為面對現狀太無力。

有時歧視,只需一個眼神。走在街上走進商店,白人投注的眼光,總帶幾分懷疑,一點不屑,甚至有些敵意,縱使“藍調之母”也無可倖免。

奧斯卡女配角得主Viola Davis(薇拉戴維絲)徹底變身藍調之母,不再優雅,油光滿面,一口金牙,頂著馬毛假髮,Diva派頭。強悍霸氣對周遭人頤指氣使毫無退讓,但粗暴蠻橫、不可一世其實是她的保護罩,是才情橫溢的她對抗這個掙不脫的現實困局的武器。

脆弱,必須藏起。

藍調之母面對白人,寸步不讓。自知是被剝削的圖利工具,就連經理人也非真心真意。錄一張唱片,像被施捨一般領了250美元酬勞,不刻意刁難放肆撒野,怎咽得下那口氣?

她在南方或可呼風喚雨,來到了北方或許連車子都叫不到。享受著萬千黑人同胞的歡呼聲,藍調之母仍須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戰鬥。

博斯曼,讓人著迷亦心碎

薇拉一如往常精彩,入圍本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屬情理之中。但同場還有Chadwick Boseman(查德維克博斯曼),便註定光芒被搶,甚至掩蓋。今年的奧斯卡影帝大獎,該給博斯曼吧。雖然我也很欣賞《曼克》的Gary Oldman(蓋瑞奧曼)。

薇拉戴維絲變身強悍霸氣的“藍調之母”。

上一秒仍在吊兒郎當嬉戲,下一秒忽地憤恨絕望,飛揚跋扈是他,卑躬屈膝也是他,用生命演繹的戲已非戲,《藍調天后》裡的博斯曼,讓人著迷亦心碎。

博斯曼儘管身形消瘦,但一雙眼睛裡閃動著對生命的熱情,渾身滿滿元氣。極具天賦的喇叭手,出場時意氣風發,既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初生之犢,急欲反抗不公,反抗保守的上一代,一心走出自己的精彩;同時也是歷經世間最殘酷,內心早已千瘡百孔,不信上帝唯有信自己的生存者。

喇叭手真的活得很努力,但人生豈會盡人意?錄音室那道他打不開的門,便是命運的預示。是執念,也是他懷抱的最後一絲希望,總以為門外海闊天空,但拼盡全力開啟之後……不過是徒然。

誰說走出去,一定有路?

很黑暗、很複雜、很人性,“黑豹”殿下演繹的最後一個角色,世人不可能遺忘。

我腦海中突然浮現香港一代Diva梅豔芳逝世前最後一次演唱會上穿著婚紗背向觀眾緩緩揮別的那一幕。

真正的明星,終會選擇在演藝舞臺上,讓自己的生命燃燒殆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