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論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淵源

菜單

論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淵源

「來源: |國畫藝術 ID:quicksnowfall」

論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淵源

文 _ 呂少卿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內容提要:漸江的繪畫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對“澄懷觀道”的自然體味、對“畫寫性靈”的精神追求、對“孤”“靜”的強調以及對文人畫審美理想的重視和闡發等方面,本文從三方面論述了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來源。

關鍵詞:漸江;繪畫美學思想;淵源

論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淵源

漸江山水畫的主要風格特徵體現在逸筆淡墨的筆墨表現、嚴謹多變的章法表現和清、冷、孤、寂的高逸畫境表現上,顯示出他對清冷高逸、澄懷觀道以及抒發性靈的美學追求。箇中緣由,除卻清易明祚的時代淵源和避亂逃禪的個人際遇,筆者認為,漸江的繪畫美學思想主要淵源有三:其一為服膺宗炳的“澄懷觀道”;其二為對倪瓚審美趣味的認同;其三則是對袁中郎的“平生心折”。

論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淵源

一、“宗雷契久”

一個畫家選擇什麼樣的表現物件,選擇什麼樣的表現方法,營造什麼樣的審美意境,有何種審美價值取向,總是有意無意地與自己的某種經歷、觀點、人生哲學相關聯。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是時代的折射,亦是人生的觀照,是審美的外化。漸江在現實生活中逃禪入淨,他一生不與清王朝合作,而寄情于山水,寄情於書畫。他對外部世界的看法是冰冷的、枯寂的,其出身決定了他的審美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對於形成他的繪畫美學觀是至關重要的。他有一些聲氣相投的書畫友人,他們的繪畫美學思想頗有相通之處,如戴本孝、龔賢等。在1662年漸江廬山之行前,友人們曾於歙縣烏聊為之餞行。同席者多人,許楚在詩序中雲:“數子者為雲間朱眉方、歷陽戴務旃、衡嶽南雲開士,洎予與汪子山圖、程子蝕庵也。”席間大家“賦詩浩往”,戴本孝也贈詩一首:“林光山氣最清幽,添個茅屋更覺投。讀罷蒙莊《齊物論》,端居一室得天遊。”我們便借戴本孝之口來道出漸江的基本美學思想,這便是深受宗炳“澄懷觀道”影響的繪畫美學觀。漸江自武夷返歙後,一直居於披雲峰下的五明寺,名其居室曰“澄觀軒”。很顯然,他是服膺於南朝劉宋間宗炳的。宗炳(375—442),南陽涅陽(今河南鎮平縣南)人。其祖、父皆居官,但他本人一直無意於仕宦,朝廷屢屢徵召皆辭不就。他既是隱士,又是虔誠的佛教徒,信奉淨土宗,曾於公元402年赴廬山,“就釋慧遠考尋文義”,並“好山水,愛遠遊”,“每遊山水,往輒忘歸”。後老病俱至,“嘆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凡所游履,皆圖之於室,謂人曰:‘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著有《明佛論》解讀佛教旨意,撰寫《畫山水序》闡發山水畫論,其中“澄懷觀道”的觀點把山水畫與聖人之道等同起來(這裡的“聖人之道”其實就是魏晉玄學所崇尚的老莊之道),將山水畫作為一種有形質的“道”的載體,成為觀道、味道的媒介,強調了山水畫的功能和價值,影響深遠。漸江對宗炳之“澄懷觀道”深有體會,對宗炳之“淨土法門”也心嚮往之。一直至晚年,他在匡廬之遊時還“吊宗、雷之遺事”。他自認為契闊於宗炳,學生、友人們也都以宗、雷輩目之。他自己有詩云:“白蓮社裡詩,終歲無人和。尺許高峰苔,與君捫膝坐。” [1]34 他的學生鄭旼詩云:“宗雷賦性癖難除,絕壑高峰一杖拿。” [1]168 湯燕生《題漸江師小像》雲:“……雁門僧自閒,虎頭筆能整。一望俗慮消,再展竟情屏。龍湫老貫休,名山畫宗炳。……”許楚詩云:“宗雷場散大江東,老眼何堪送雪鴻。乞畫乞書人未退,梅花龕裡一燈空。” [1]160 在《送漸師歸塔文》中,許楚雲:“惜夫宗雷契久,難捐我輩鍾情;張範交真,不覺自然流涕。” [1]194 在《題漸江石淙舟集圖》中,許楚又說:“……清鑑別奇觀,賞論鹹未恕。少文語可參,景元妙皆具。……” [1]140 也是以宗炳的觀點來欣賞漸江的山水畫。

論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淵源

清漸江山水、梅竹圖扇冊之一 紙本墨筆

16。5cm×50cm 廣東省博物館藏

漸江和戴本孝、龔賢、石濤等同時代的一些畫家一樣,於繪畫“六法”的“法”是不看重的。他的“澄觀”觀念也就是要體味自然、參悟造化而行聖人之道。“師法自然”的觀點一直貫穿在他的畫學思想中,對於師法自然他也是身體力行的。漸江的武夷、白嶽、黃山之遊,遍師造化,對於完善他的畫學思想、形成他繪畫風格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正所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胸寓萬千丘壑,得山川之助。他並不是反對傳統的,他曾說“倪迂筆墨予家寶,歲歲焚香供作師”“廿載有墨痴,無從追北苑”“唐宋遺留看筆皴,自傷塗抹亦因循”,等等 [1]35 。各種資料也都有他學習元人、宋人乃至五代、晉唐人的記載,從他畫跡中我們也很容易看到這一點。但對盲目以摹古為最高追求的世風,他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他說:“傳說雲林子,恐不盡疏淺。於此悟文心,簡繁求一善。” [1]32 如果說師古人與師造化相比,漸江顯然更注重師造化,他宣佈:“敢言天地是吾師,萬壑千崖獨杖藜。夢想富春居士好,並無一段入藩籬。”他認為:“董北苑以江南真山水為稿本,黃子久隱虞山而寫虞山,郭河陽至取真雲驚濤以作山勢,固知大塊自有真本在,若書法家之釵腳漏痕,不信然乎?”這與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相得益彰,強調人與自然為一體,把“道”看作繪畫的目的,把“造化”看成根本,畫以“道”為歸,而不能以“法”為本,得道則可以忘法。但對於“六法”,漸江也不是一味地摒棄。在他看來,“法”只是為“道”服務的一種手段,重要的是“澄懷”。澄淨了自己的心胸,那麼“身所盤桓,目所綢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才具有了“味道”的價值和意義。他認為必須透過具體的山水之形來觀道、體道、味道。故而鄭旼雲其“三願已酬應不恨,武夷黃海及匡廬”。應當說一開始漸江的思想就並不如戴本孝、龔賢的思想那樣矛盾而痛苦,也和倪瓚的空虛、落寞、孤寂不同。他早就拋卻萬千煩惱絲,遠離是非紅塵,在情感上他與清王朝誓不兩立,絕不合作。但實際生活中他已“何當攜一瓢,託止萬慮摒。雪霽月升時,於焉心可證” [1]3 。他嚮往老莊的“清淡”“無為”,嚮往“單道開闢谷羅浮,曉起惟掬泉注缽,吞白石子數枚,淡無所為” [1]42 。那種精神上的家園於他尤為重要,他需要去“澄懷”、去“味道”。故而正如戴本孝所說:“宗少文論畫雲,山川以形媚道。乃知畫理精微,自有真賞;非他玩可比。仙凡之別,觸景見心,仁智所樂,不離動靜,苟非澄懷,烏足語此。”(戴本孝題《山水軸》,美國王季遷藏)

論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淵源

論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淵源

清漸江曉江風便圖卷 紙本設色28。5cm×243。2cm

清順治十八年(1661)安徽博物院藏

漸江取法古人,尤其是師法雲林,與明人、清人著眼點都不一樣,即便與新安諸家等相比較,其實也大為不同。他在取法雲林之時,並不一味在筆墨、章法等上面著力,而是結合對造化的師法,在精神狀態上取其相通之處,在對自然山水的體味中尋求一種文化認同。換句話說,也就是從古人身上了解他們從大自然中學到什麼,瞭解他們如何體味大自然。可見漸江師古人並非簡單地模擬筆墨,而是從中掌握體味自然、師法造化的方法。在師造化中強調造化與自身的統一,這和他注重“澄懷”“觀道”的思想相輔相成,充分顯示了漸江的重“情”、重抒發性靈、反對盲目摹古的思想內容。這也是由他這種“澄懷觀道”的美學思想決定的。

論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淵源

曉江風便圖卷之石濤跋

論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淵源

二、“我思元瓚”

漸江學倪,眾所周知。漸江師友及後世的論畫也幾乎皆雲及此點,甚至專論此點。如漸江友人、黃山慈光寺僧人弘眉在其《黃山志》在中雲其“凡古今名家悉究其法,晚歲尤愛雲林筆意”。與漸江差不多同時代的周亮工《讀畫錄》亦云其“喜仿雲林,遂臻妙境。江南人以有無定雅俗,如昔人之重雲林然,鹹謂得漸江足當雲林”。稍後於漸江的歙人吳瞻泰在《題雪莊黃山圖》中雲:“梅花老衲漸江畫得倪迂之神,松圓老人亟稱之。”浙人錢少嵋跋漸江《江村梅柳圖軸》雲:“漸師山水,私淑雲林,蕭疏淡遠中自具偉俊沉厚之氣。” [1]7 漸江摯友湯燕生則認為其學倪黃而超出倪黃,如他在跋漸江《巨然遺韻山水冊》中雲:“漸江縱天遊,黃倪亦其亞。” [1]93 楊峴在《遲鴻軒所見書畫錄》中雲:“心泉上人藏有墨山水長卷,筆意薈萃元季諸家,非僅學雲林者也。”後世論畫者更是唯唯諾諾,凡談及漸江,無不稱其師法倪瓚,或曰專摹雲林,但皆只是論其在筆墨、畫品或在氣格上近雲林,或者當雲林,或勝雲林,或不如雲林。如有人認為:“餘見卷冊數種,不過筆墨秀逸,並無出奇之處,想是門徒贗作,非真跡也。不然,群以雲林推之,未免唐突雲林矣。” [2]我們說,這種種評論大抵皆人云亦云,道其然而不能道其所以然。其實漸江學倪,技法上師承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繪畫美學思想的影響。

論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淵源

曉江風便圖卷之許楚跋

漸江自己在很多場合言必稱倪瓚,對倪瓚極為推崇。在《畫偈》《偈外詩》及題畫中有多首詩云及倪瓚,如“老幹有秋,平崗不斷。誦讀之餘,我思元瓚”“倪迂中歲具奇情,散產之餘畫始成。我已無家宜困學,悠悠難免負平生”“東西南北一故吾,山中歸去結跏趺。欠伸忽見枯林動,又記倪迂舊日圖”“漂泊終年未有廬,溪山瀟灑樹扶疏。此時若遇雲林子,結個茅亭讀異書”,等等。黃賓虹在《僧漸江之高行》中記述漸江購倪畫數年,苦不得真跡,自武夷歸至黃山後,漸江與豐溪吳氏交好,得以獲觀倪瓚真跡,“遂佯疾不歸,杜門面壁者三閱月,恍然有得,落筆便覺超逸”,“因取向來所作毀之” [1]99 。在許楚為其所作的《十供文》中也明確寫有漸江藏有云林書畫卷,“幽汀寒樹,儼置前身,拔俗清言,光韻凌紙。是用供師領行篋之玩” [1]96 。可見對於倪瓚書畫,漸江可謂朝夕揣摩。在他的詩文題跋中,事關畫壇古人的也以倪瓚為多。他曾多次自述取法倪瓚,如在自題《歲寒圖軸》中雲:“與蝕庵居士二十年白鷸之盟。……餘偶以清 為師,庶存歲寒之意。” [1]192 他更以倪瓚自況:“一龕何異一舟居,寂寂無人凍浦如。窗有老梅朝作伴,山留殘雪夜看書。” [1]90 他自己甚至說:“疏樹寒山澹遠姿,明知自不合時宜。迂翁筆墨予家寶,歲歲焚香供作師。” [1]38而且從他的畫跡來看,某些方面也的確從倪瓚所得為多,尤其是其模仿倪瓚的作品。如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作於順治十三年(1656)的《山水圖》、作於順治十八年(1661)夏的《幽亭秀木圖》以及作於順治十八年九月的《為旦先居士作山水圖》,等等。不僅在章法上與倪瓚相似,在畫境上與倪瓚亦有相通之處。後者款署:“辛丑九月,雄右屬為旦先居士。弘仁。”《幽亭秀木圖》後則有羅袞期跋雲:“啟悟師久慕漸江筆意,屬予代索,遂以寄予者轉贈之。”並有江注題七絕一首:“吾師漫寫倪迂意,古木孤亭水石幽。優缽曇花品題在,禪門珍秘抗王侯。” [1]38 可以看得出來,漸江的這些筆墨技法和畫境意趣雖極具自己風格,但也還是有倪瓚的一些影子。對於漸江學倪之作,陳傳席教授認為:“凡屬大家,皆有自己強烈的精神狀態、特殊的性格、明確的觀念和主張。所以,雖然仿學別人的作品,不過是借其形式,從中得到一點啟發,而自己下筆時,流露的仍是自己的精神狀態,不唯跡不似,神更不似。所以,弘仁雖然學倪,而其畫又不似倪,但倪畫也確實給了他啟示,也奠定了他技法的基礎。” [3] 這的確是方家之言。故而,即使在漸江標明學倪仿倪的作品中,其筆墨也與倪瓚有全然不同之處。

論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淵源

曉江風便圖卷之吳羲跋、程守跋

漸江自己也說:“傳說雲林子,恐不盡疏淺。於此悟文心,簡繁求一善。” [1]76 對於倪瓚,他是有揚棄地繼承。倪瓚的筆性是不肯定的,松而柔、幹而峭。其獨具特色的“折帶皴”法,不盡是中鋒用筆,而多有側筆橫擦處,連勾帶擦加染,稍顯拖泥帶水之感。樹木則多呈寒林之態,筆致亦柔曲松靈。其技法多承荊、關、董、巨、李等,更從太湖景色而來,畫面意境荒寒孤寂。這是倪瓚對造化的體悟。而漸江在取法時則用帶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肯定而清晰、勁且潤的線條為之,偏於簡括清剛,多勾少擦染,簡明、清晰、乾脆、勁潤,絕無拖泥帶水之感。這是漸江對自然的感懷。其寫黃山之作,更是取造化之功,得黃山性情之助,迥異於倪畫。然二人畫境皆是一種空靈孤寂、清逸逼人、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在精神上有相近之處。只不過由於時代精神、思想心態、個人習性、交遊等諸多因素的不同,漸江之“冷”“靜”較倪瓚又過之,或者說,倪偏於“靜逸”、漸則偏於“冷逸”,這是漸江有別於倪瓚的、獨特的心靈表達。我們說,漸江學倪,雖然“不唯跡不似,神更不似”,但他們對“自然—心靈—山水畫—道”的生命體驗是不謀而合的,對山川自然的審美觀照,對在這種審美觀照下所形成的對生命意識、對自然之道、對山川與自身“神遇而跡化”的體悟是高度一致的。他們相似的是更高的境界,在繪畫中皆有對心靈的不同表達。漸江學倪不斤斤計較於筆法、墨韻等所謂的技術傳承,而是在技

法之上追求心靈表達。這也正是漸江取法倪瓚的高明之處。故而湯燕生雲:“漸江縱天遊,黃倪亦其亞。” [1]32

論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淵源

三、“心折中郎”

在汪世清、汪聰所輯的《漸江資料集》中的一則尺牘一般不為人所重視,那就是《與王不庵書》,其中有一句話漸江是這樣說的:“……平生心折中郎,獨怪其黃山無記。”結合漸江的思想,“平生心折中郎”其實反映了他的繪畫美學思想中抒發性靈觀的重要來源。

論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淵源

論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淵源

清漸江疏泉洗研圖卷 紙本設色19。7cm×69。7cm

清康熙二年(1663)上海博物館藏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萬曆進士,工詩文,具革新思想,文藝思想上主張“窮新極變”,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一起扛起“性靈”之大旗,反對晚明文壇上的摹古之風。“三袁”認為真性靈從直抒胸臆的“自然”中來。當然,“三袁”當中,對性靈的闡釋其實還是有些差別的。有意思的是,從行跡上看,漸江應當更接近於袁宗道,但實際上他更“心折中郎”。因為袁宗道為人誠篤,嚴於律己,在脫俗和潔癖上都有類於倪瓚,性靈之“真”在他身上更多地表現為“誠”。袁宗道名其書齋為“白蘇齋”,顯示出對白居易、蘇東坡的欽佩敬仰之意。他心目中的自然之趣是“平易”,是“淡”。他也特別推崇陶淵明,這些都和漸江有著某種意義上的重合。而袁宏道則“為人膽氣壯、性情爽”,他的自然之趣是性情奔放,恍如天機觸發,更多吸取的是禪宗的縱橫曠達的一面,並吸收李贄的“童心說”,甚至有片面強調性靈而棄“法”於不顧的傾向,認為“發自性靈者為真詩”,突出了性靈之“趣”“赤子之心”的核心內涵。在《敘竹林序》中,袁宏道說:“往與伯修過董玄宰……故善畫者師物不師人,善學者師心不師道,善為詩者師森羅永珍,不師先輩。法李唐者,豈謂其機格與字句哉!法其不為漢、不為魏、不為六朝之心而已,是真法者也。” [4] 應該說這種“法不法以為法”的觀點對漸江不重“六法”而崇尚“澄懷觀道”繪畫美學思想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論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淵源

清漸江枯木竹石圖軸 紙本墨筆40。8cm×27。9cm

清順治十七年(1660)浙江省博物館藏

“三袁”中,以袁宏道才華最為出眾,對於掃蕩陳腐的思想也著力最著,對“性靈說”的闡發也最為精闢透徹。他認為“性靈”是一切優秀文藝作品不可缺少的因素,還把“性靈”作為文學創作和批評、鑑賞的最優條件。按照他的觀點,所謂“性靈”,“從作家說,主要是寫出真情實感;從藝術技巧說,主要是反對矯揉造作;從審美特徵說,主要是得自然之趣。總的說來,個性的超曠和解脫是性靈的保證” [5] 。他認為只有“脫略塵紛”“無拘無束”才算有“真性情”。“他對國家社會的黑暗勢力和鄉愿人物的抨擊一針見血,而對知己朋友卻特別推心置腹,哪怕尺牘中的寥寥片言,字字都是從肺腑中流出。” [5] 這又和漸江頗相契合,漸江的詩文尺牘亦讓人有如此感覺,他也追求“自然”“天真”,追求“反映性靈”。如“山溪新漲欲浮村,艇子惟存古樹根。賤買魚蝦邀客飲,先留明月在柴門” [1]99 ,又如“吮毫成一朝,無復知起止。門外有棕橋,閒來看流水” [1]29 ,再如“維春之暮,花光斷續。翠微中人,鬚眉皆綠” [1]29 等,用語天真自然,意不隱晦,直抒性靈,直指人心。漸江的“平生心折中郎”看來並非說說而已。且袁中郎也是由儒入禪,而後又歸淨土宗,把禪宗和淨土宗很好地融合起來。他晚年皈依淨土宗,為他隨緣曠達的禪宗思想增加了一些具體的精神寄託。這和漸江的思想嬗變過程頗為相似,可見漸江之“心折中郎”也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袁中郎之“性靈說”雖然是論詩文,並不專指繪畫,但其實對於後來的文化藝術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他對漸江的影響也應當是整體的和全面的,對於構建漸江自身的審美思想體系無疑有著很重要的影響。“詩畫本一律”,有什麼樣的詩文美學思想,就應當有什麼樣的繪畫美學思想。漸江的繪畫實踐也正好印證了這一點。他對山川景物的觀照,對自然之道的體味,無不滲透著袁中郎對“性靈”闡釋的影響。(當然,漸江對“性靈”的追求也和倪瓚的美學思想有著很大的關係,倪瓚詩文繪畫亦主張抒發性靈。)他的山水畫和他的詩文風格一致,體現的也正是“從肺腑中流出”的恍如“天機觸發”的“自然之趣”。含“真”蘊“誠”,“質有而趣靈”。在這一點上,石濤對他的認識最為清晰明白,在跋漸江的《曉江風便圖卷》中,石濤雲:“……公遊黃山最久,故得黃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黃山本色,風骨泠然生活。” [1]79 大師就是大師,能一語中的。石濤所說的這個“風骨泠然”之“本色”,便是漸江對“性靈”的最好闡發。

論漸江繪畫美學思想的主要淵源

參考文獻

[1]汪世清,汪聰。漸江資料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2]秦祖永。桐陰論畫[M]。朱墨套印刻本。 [ 出版地不詳 ] :[ 出版者不詳 ] ,1866(清同治五年)。

[3]陳傳席。弘仁[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67。

[4]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卷3[M]。武林佩蘭居刻本。 [ 出版地不詳 ] :[ 出版者不詳 ], 1629(明崇禎二年)。

[5]吳調公。論公安派三袁文藝思想之異同[M]//吳調公,王驤,馬傳生,等。公安三袁選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本文系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專案“文人、僧人與黃山景緻——漸江山水畫中的流行語言與個人經驗”(專案編號:19BF075)的階段性成果。本文配圖選自2020年12月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家在黃山白嶽之間——漸江書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