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醜婆子變身香豔少婦,熟人竟認不出,看唐代女子化妝術!

菜單

醜婆子變身香豔少婦,熟人竟認不出,看唐代女子化妝術!

大唐帝同建立之後,中國腹地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封建中央政權,南北方文化交流,漢族與西域及北方少數民族的融合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隨著異域文化新風尚的傳入,唐人對於新式生活的接納進入一個新的熱潮。其中,婦女在服飾和化妝方面變化明顯,在宮廷女子的引領下,民間社會也颳起了一股清新的風尚。

醜婆子變身香豔少婦,熟人竟認不出,看唐代女子化妝術!

原先,中原地區稍有些社會地位的家庭中,女子最普遍的帽子“帷帽”,因帽子本身帶有一圈薄薄的紗,像帷幕一樣遮擋女子的芳容,使外人不易看清,而她本人卻可透過薄薄的紗看見外面的一切。當然,這也迎合了女子不能拋頭露面的禮教。而“冪離”是更保守的女子服飾,其形狀有點像後來的斗篷,但連頭部也一起遮上, 只露出臉來。其作用也是將女子的體膚全部遮掩住,在增加女性神秘感的同時,也遮擋住了女性的青春活力和曼妙形體。

醜婆子變身香豔少婦,熟人竟認不出,看唐代女子化妝術!

“招帽”,本是少數民族婦女戴的是用貂皮精製而成的,下寬上窄,一般的帶卷簷,戴上後整個臉面都露出來。唐朝時,傳入了中原。和其它一些服飾一樣,婦女的穿戴總體出現了明顯的開放性,婦女身體裸露的部分越來越多,在向社會展示自己的女性之美。另外,就是在裝束上不斷往男性化方向發展。這種社會風尚,一度引起了一些保守禮法之人的批評和抵制。例如,平西王李晟就曾下令本家的所有女人嚴禁跟風。

髮型是女性妝梳時特別注重的部分。唐代婦女的髮型多而新奇。其中,高髻是唐代宮人率先設計出來的最普遍的髮型,而且幾乎持續了整個唐代的歷史。

醜婆子變身香豔少婦,熟人竟認不出,看唐代女子化妝術!

高髻就是高的髮髻。那麼究竟高到什麼程度呢?一般的記載 都是一尺高。據學者考證,唐代的一尺大約是現在的25釐米。在頭上豎起這麼高的一個髮髻,想來都覺得很拉風,不是嗎?當然,這麼高的髮髻,要想豎起來,就要在頭髮中間加上金屬或木質的固體支撐物。具體形狀不一,單有記載的就有三十多種,但總體不外乎橢圓和高長形狀。

有意思的是,當時還有一種假髮髻。又叫義髻、特髻。《舊唐書》曾收錄過這樣一件事:藁城縣尉吳澤,貪婪暴虐,在鄉里橫行霸道,曾經射死驛使,硬剪下民女的頭髮做假髮,沒有人敢管。至於剪人家頭髮是給情婦做義髻還是戀物癖,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歷史上著名美人楊玉環也喜歡用義髻,而且喜穿黃色裙衣。因此,安史之亂後,有民謠諷刺說:“義鬢拋河裡,黃裙逐水流。”

女人髮型除髮髻外,出現在詩文作品中最多的就是鬟了。鬟與髻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空心的,髻是實心。鬟多為社會地位低的未婚女子採用的髮式,一般呈現雙翼對稱的樣子。所以,這就成了“丫鬟”一詞的由來。

醜婆子變身香豔少婦,熟人竟認不出,看唐代女子化妝術!

說到這,還有一個成語的出處與此相關。有位暫居長安的李司空,久慕唐代大文學家劉禹錫大名,便找了個機會把劉刺史請到家中,設酒筵盛情款待。期間,這位司空大人還讓自己最漂亮的歌妓為劉禹錫唱曲。劉禹錫隨後即席賦詩一首:

高髻雲鬟官樣妝,

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尋常事,

斷盡江南刺史腸。

李司空聽罷,知道劉文豪喜歡這位歌妓,便慷慨相贈。劉禹錫不但抱得美人歸,還衍生出了一個“司空見慣”的成語。

除了髮型,唐代女人們的注意力還是圍著臉蛋轉。於是,化妝技術在唐代時也達到了一個難以想象的新高度。

在化妝方面,女皇帝武則天就是個難得一見的高手。六十多歲的她能夠打扮得像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少婦,比實際年齡小了一半。

醜婆子變身香豔少婦,熟人竟認不出,看唐代女子化妝術!

其實,普通人也有人能夠做到。《教坊記》中有這樣一段生動的記載:

有個叫龐三娘子的能歌善舞,但舞步挺重。試想一下,年齡大了,腳步能夠輕巧嗎?過了幾年,臉上的皺紋也多了起來。但人家擅長化妝。她先在臉上貼上一層薄薄的輕紗,再用雲母和粉蜜的混合物塗上,最後再施以粉黛,就像少女一樣。

有一次,她打算到汴州發展,就發出自己應聘廣告。有僱主聽說名角兒來了,就打發人上門洽談。龐三娘子開門,來談業務的人發現有一個醜陋的老婆婆站在面前,就問道:老太婆,龐三娘子在哪裡?

醜婆子變身香豔少婦,熟人竟認不出,看唐代女子化妝術!

名角兒就是名角兒,反應那叫一個快,她隨即不動聲色地回答說:她是我的外甥,今天暫時不在,你留下書信,明天再來吧。第二天,那人果然按時來到。不成想,龐三娘子這次是有備而來,盛裝出面。那人竟然一點兒也沒有認出來,還說:昨天我已經見到娘子的阿姨了!故事被傳出後,民間紛紛罵她是“賣假臉賊”。

也許,這個龐三娘子就代表了那個時代最高的女子化妝水平。

還有更多有趣故事,敬請期待。

醜婆子變身香豔少婦,熟人竟認不出,看唐代女子化妝術!

參考:

《新唐書》

《舊唐書》

畢寶魁《隋唐生活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