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孔子的儒學思想,在秦國時遭到法學打擊,在漢武帝時成為正統

菜單

孔子的儒學思想,在秦國時遭到法學打擊,在漢武帝時成為正統

如果要說我國曆史上學術風氣最活躍的時期是什麼時候,

那非春秋戰國莫屬。

在那個各國征戰不斷的時期,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景。

時至今日,這段時期依舊被世人所誇讚。根據史料記載,所謂的

“諸子百家”

其實已經多達上千家,只是發展成學派的室友12家。

孔子的儒學思想,在秦國時遭到法學打擊,在漢武帝時成為正統

在這12個學派中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儒家思想。

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從漢朝開始就一直被視為正統思想,對我國文化發展影響深遠。那麼儒學為何能打敗諸多的學派成為“百家”之首呢?

孔子的儒學思想,在秦國時遭到法學打擊,在漢武帝時成為正統

一、禮崩樂壞

下誕生的重要學派

1、百家爭鳴的

大多數人只知道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創立的,但其實

儒家思想

在此之前就已經經過了約1700年的文化沉澱。

歷經

夏、商、週三

個重要時期,思想文化開始逐步形成,並且不斷完善。可以說儒家思想是這三個時期傳統文化思想形成的一個完整的體系。

孔子的儒學思想,在秦國時遭到法學打擊,在漢武帝時成為正統

東周開始,社會進入了一個紛亂的局面,禮法崩壞,各個諸侯開始爭相稱霸。周王室這個曾經的“天下共主”威信不在。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不同階級的知識分子開始活躍起來,

逐步登上了歷史舞臺。

他們不僅用自己的方式提出為社會發展有效的方法,還紛紛著書立說,相互辯論,這才形成了歷史上最燦爛、最輝煌的的百家爭鳴。

孔子的儒學思想,在秦國時遭到法學打擊,在漢武帝時成為正統

2、社會階層矛盾

當時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社會各個階級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矛盾,甚至對傳統的文化思想有了

懷疑與批判。

這樣的情況下,各個學派包括孔子,也只能對傳統的文化思想加以改造,

在當下社會和傳統思想中取得平衡。

社會發展到戰國時期,矛盾就尤為突出,成為了諸子百家爭論的焦點。

孔子的儒學思想,在秦國時遭到法學打擊,在漢武帝時成為正統

面對犀利的思想交鋒,在百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

儒家和法家思想

。而墨家、道家等學派也不甘示弱。如此學派林立的場景,也為後來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儘管如此,儒家學說依舊沒能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直到孔子去世三百多年後,儒家才成為了封建社會中的正統思想。

孔子的儒學思想,在秦國時遭到法學打擊,在漢武帝時成為正統

二、正統儒家思想遭受打擊

戰國後期,秦國不斷強大,最終吞併六國實現了統一。在戰爭上秦國好像一帆風順,但在政治和經濟上,

發展的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順利。

在統一之前關於分封的事情就已經爭論不休,以丞相王綰為首的一方認為應該分封諸子為王,但以

李斯為首的一方卻堅決反對

。最終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並且在全國推行了郡縣制。

孔子的儒學思想,在秦國時遭到法學打擊,在漢武帝時成為正統

八年以後,這個話題再一次

成為爭論的中心

。大臣淳于越認為應該恢復分封制,他覺得只有效法古代才能長久。

而李斯依舊堅持以前的觀點,認為當今的儒生不推崇現金的學術學說,反而學習古代,這樣的風氣不應該存在。

於是又向秦始皇提出焚燬古書的建議。

孔子的儒學思想,在秦國時遭到法學打擊,在漢武帝時成為正統

建議中包括了三點:一是除了

《秦紀

》、醫藥經典和其他古籍等書籍以外,其他的全部在一個月內交給官府統一銷燬;

二是談

論《詩》、《書》

的人處死,

嚴重的甚至要滅族,

如果有官員不舉報,那麼同罪論處;三是如果有願意學習法令的,可以向法吏學習。

孔子的儒學思想,在秦國時遭到法學打擊,在漢武帝時成為正統

毫無意外的,秦始皇再一次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從第二天開始就在各地開始執行。短短一個月時間內,

先秦時期的大批古籍文獻都被燒燬,

連私藏儒家經典文學作品的人都一律論處。

所以在秦朝不僅銷燬了大部分儒家著作,更沒有人傳授和學習儒家思想。這對儒家思想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

孔子的儒學思想,在秦國時遭到法學打擊,在漢武帝時成為正統

改造提升後的新儒學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和肯定。建元五年,漢武帝專門設定了儒學五經博士,與此同時罷免了其他學派的博士,甚至乾脆直接排除在官學之外,

只留下了儒學。

還在長安興辦儒學學堂,讓儒學成為了官辦學堂的主體內容。這一系列的措施也正式確立了儒家思想在統治思想文學中的

絕對地位。

孔子的儒學思想,在秦國時遭到法學打擊,在漢武帝時成為正統

雖然是

獨尊儒術

,但和秦朝不同,其他學派並沒有完全消失,只是被排除在官學之外。而且本身新儒學就吸收了法家的

一斷於法和道家的無為而治

,成為了大融合的學派,同時也奠定了我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孔子的儒學思想,在秦國時遭到法學打擊,在漢武帝時成為正統

先秦時期的儒學體現一直充滿著濃厚的親情色彩,這種思想是在周朝禮樂制度正常執行的時期才能被推崇,

這是創立之初就存在的理論缺陷。

到了秦朝,這樣的思想不僅得不到青睞還遭受了毀滅性打擊,差點就要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但其實儒家思想一直都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就意味著它可以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而變化著。

漢武帝在位時,國家強盛,封建統治已經逐漸穩定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要有

相呼應的思想體系來維護社會穩定。

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新儒家思想體系。

參考文獻:《史記·秦始皇本紀》、《漢代學術思想之三變》、《司馬遷家世新考——以漢初爵位制度為視角進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