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依戀與控制感

菜單

依戀與控制感

生活來點心理學,會讓你輕鬆快樂多又多。

利用每天起床後及上下班路上的一週時間,我把《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這本書聽完了。

依戀與控制感

透過魏知超老師的領讀和解讀,讓我進一步瞭解到心理學發展歷史的源遠流長,以及先驅者們在推動學術發展過程中所遭遇到的艱難險阻。

的確如此,人類在接受每一個新生事物時,都會從排斥、懷疑到逐漸接受、真正認可的過程。

我們能充分運用心理學知識服務於現在的幸福生活,真的要非常感謝學術中的每位參與者和建設者,是他們的堅持,甚至是他們的“爭鬥”,才讓大眾對心理學有了更加正確的認知和有效使用。

正如魏知超老師在介紹這本書所說的:《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可以成為我們瞭解心理學是做什麼的一個很好的視窗。

聽完這本書,讓我忍不住要擁有一本實體書,把40個實驗都好好地通讀並研究一遍,因為魏知超老師解讀的10多個實驗,讓我聽了感覺十分有趣,尤其是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發現很多實驗得出的結論,至今仍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依戀和控制感】那個篇章:人類渴望得到的情感是依戀和控制感。

依戀與控制感

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在1958年發表的一項非常著名的研究,就對人類這兩大情感需求做了充分地實驗依據和有力的理論說明,在這裡不再班門弄斧、加以贅述。

重點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實際生活中的體驗:

記得女兒在三四歲大的時候,還需要我陪著她入睡,我會躺在她身邊,聽著音樂或講著故事伴她入睡。

明明我就在她身邊,可經常會聽到女兒說:“想媽媽了!”剛開始不解,就簡單地做迴應:“這不媽媽就在你身邊嗎。”

然後女兒會伸出小手小胳膊摟著我的脖子,幾次之後,慢慢的我理解了,“想媽媽”原來是她希望能與媽媽有肢體接觸,希望我拉著她的手,或愛撫她,或拍拍和摟抱她,這樣,她能得到更高的安全感和滿足感。

我想,這應該就是實驗中所提到的“依戀”情感需求吧。

其實何止是女兒對我有依戀,我對女兒也是有依戀的,每次送她去幼兒園,看著她小小身軀緩緩走進教室,我轉身離開去上班,一路上都會回想著這個場景,甚至不由自主的想象每個時間段女兒在幼兒園裡的所有動態,我知道那是我對女兒的惦念。

依戀是相互的,不單孩子對父母有依戀,父母對孩子也有依戀,尤其像老年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依戀的需求會更強烈。

依戀與控制感

婆婆的母親已經94歲高齡了,老太太共計5個兒女,10多年來一直是他們輪流照顧老太太。

去年6月輪到婆婆照顧老太太,老太太和我們共同生活了一個月的時間,我見證了老太太對婆婆的那份依戀。

她會在凌晨三四點鐘跑到公婆房間問“幾點了”、“孩子哪去了”,雖然公婆說老太太小腦萎縮得厲害,是老年痴呆所導致的異樣行為。

但我始終堅信,這些行為的背後一定有老太太希望得到更高的安全感,唯有確認了自己是和兒女在一起的,她才踏實放心。

在我家住一段時間後,老太太經常中午吃完飯,就會對婆婆說:“送我去大群那兒吧。”大群是大舅的乳名。

是婆婆照顧的不好嗎?不是,是老太太想家了,老一輩的傳統思想,兒子在哪兒,家就在哪兒。

當我看到老太太每天像個小孩子一樣,拄著柺杖在屋子裡挪來挪去,沒話找話似的給每一個人說話時,突然對婆婆有了更親的感情,以後要更加孝敬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