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禮樂存大道,和敬天下治

菜單

禮樂存大道,和敬天下治

存大道

和敬天下治

節選自《群書治要

禮記》第十一集

(全文共1426個字,閱讀約需4分鐘18秒)

開啟百度App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這段話講的是禮樂產生的根源,以及大禮大樂的特點,透過禮樂教化能夠達到的理想效果。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音樂是由內心發出來的,它表現的是內心的和平安靜。而禮則是產生於外在的行為,“敬在貌也”,也就是說“禮”表現的是外貌的恭敬。

“大樂必易,大禮必簡。”大樂就是指典雅莊重的音樂,用於帝王的祭祀、朝賀、宴享等典禮。“易”就是平易,大樂必然簡易平和,最盛大的樂也是僅僅一唱而三嘆而已。這說明典雅的音樂,節奏不應求繁複,也不必有很多的音節。

在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理想國》之中,他也強調,他說:“節奏要務求簡捷和凝練,因為在一切藝術之中,音樂是刺激感官與情緒最劇烈的藝術,所以無論對於人還是對於觀眾,都要格外講求情感與理性的平衡,處處有一個恰如其分的節度,而不能夠流於狂妄。”柏拉圖在談到對城邦護衛者的音樂教育時指出:“過度的快感可以擾亂心智,它容易與驕縱淫蕩相融。倘若一種庸俗的漫無法際的歌星,瀰漫於藝人的隊伍,他們如醉如痴聽從毫無節制的狂歡支配,還狂妄無知地說:‘音樂裡沒有真理,是好是壞,都只能聽憑聽者的快感來判定。’他們創造出一些淫靡的作品,又加上一些淫靡的歌詞,這樣就會在群眾中養成一種無法無天、膽大妄為的習氣,使他們自以為有能力去評判樂曲和歌的好壞。而一旦對音樂的普遍的妄想風行,自由就接踵而來。人們都自以為他們知道其實他們‘並不知道’的東西,就不再有什麼恐懼。隨著恐懼的消失,無恥也跟著來了。”這是柏拉圖在《法律篇》裡的一段闡述。

為什麼柏拉圖特別強調節奏要務求簡捷和凝練呢?他說:“複雜的音樂產生放縱,而質樸的音樂教育則能產生心靈方面的節制。而歌詞的風格和心靈的精神狀態是一致的,良好的文詞、樂調、節奏,都來自於良好的精神狀態、心理狀態。”也就是說,有了這種良好的精神狀態、心靈狀態,才能創作出好的文詞、樂調和節奏。因此他說:“藝術表現得動人,一定是從心靈的純潔而來。”可見,“樂”是從內心發出來的,是心靈狀態的反映,典雅莊重的音樂必然平和而簡易。

“大禮必簡”,這種典禮,它也是簡單而樸素的,比如說祭祀中用的“玄酒腥魚”就非常的簡單。“玄酒”就是古代祭禮中用的清水。因為禮重根本,酒是由水製成的,水是酒的根本,所以祭祀時供酒只是供水。在《禮記·禮運》中,就記載:“故玄酒在室。”孔穎達疏:“玄酒,謂水也。以其色黑,謂之玄。而太古無酒,此水當酒所用,故謂之玄酒。”所以祭祀的時侯用清水代酒非常簡易。“腥魚”就是沒有煮熟的生魚。主要都是為了表達內心的恭敬,這些都是“大禮必簡”的例子。

“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樂教”能夠推行,人的心中就沒有怨恨;“禮教”能夠推行,人與人之間便不會爭鬥。古時聖王毫不費力,垂衣拱手就可以使天下得到治理,這就是禮樂發揮的作用。因為好的音樂是從和平的內心發出來的,所以它也使人內心平和。而禮節表現在外在的恭敬的行為,而這種恭敬行為又進而影響到內心。人人都能夠接受禮樂教化的薰陶,自然能夠內和外敬、無怨無爭,社會和諧、天下太平。所以說“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

這說明禮樂對人內在的心靈和外在的行為,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遠惡遷善,而變得文質彬彬。所以中國文化也稱為禮樂文化。“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透過禮樂教化就可以達到天下太平。

*內容來源《群書治要》學習網*

小故事 大智慧 學習傳統文化 利己又利他

禮樂存大道,和敬天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