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這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菜單

這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母愛有偏,嫌隙叢生

鄭武公十四年的一天,整個鄭國籠罩在緊張的氣氛中。

鄭武公的夫人姜氏即將臨盆。

所有人都在期待這個孩子的降生。

這是鄭國公的嫡長子,也就是鄭國未來的國君鄭莊公。

然而,就在這時,危機出現了。

《左傳隱公元年》記載:

“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

所謂寤生而出,也就是腳先出,頭後出。

這在當時屬於難產,情況危急的話,連命也得搭進去。

為了生下這個孩子,姜氏受盡了折磨。

姜氏把這份生產之痛,全怪在了孩子頭上,她給孩子取名為“寤生”。

每次喊寤生的名字,她就會想起那天的切膚之痛,厭惡便在心底生起。

姜氏拒絕參與寤生的成長,她很少管寤生,連一句關心的話也不說。

小時候的寤生感覺,自己很少見到母親,即使見面了,他也很難像別的孩子一樣,在母親懷裡撒嬌。

寤生一直以為,自己的母親姜氏就是這樣一個冷漠寡情的女人。

但,三年後,弟弟共叔段的出生,徹底改變他的想法。

因為生下小兒子共叔段的過程很順利,姜氏對小兒子共叔段格外偏愛。

共叔段有什麼要求,姜氏都會滿足;

他要什麼東西,姜氏都會給予;

即使他犯了錯,姜氏從來也不追究。

寤生兢兢業業勤於政務學業,也難以博得母親姜氏的歡心。

可,年齡更小的弟弟很容易就能讓母親展露笑臉。

誠然,共叔段是在母愛滋養下長大的孩子。

可隨著他漸漸年長,他也察覺到了母親姜氏對哥哥的疏遠。

最要命的是,共叔段沒有調和母親和哥哥的關係,反而跟著母親,開始討厭起哥哥來。

在共叔段心裡,自己雖然比不上哥哥的勤奮才能,但他擁有了最大的底牌,就是母親的偏愛。

帶著這樣的優越感,他再也不把兄長放在眼裡,兄弟倫理全部拋於腦後。

共叔段越恃寵而驕,寤生越發感到母親姜氏對自己的冰冷與厭惡。

在母親姜氏面前,在與弟弟共叔段的“爭寵”中,他終究一敗塗地。

母愛有偏,必有災殃。

寤生與共叔段,本是同根生的親兄弟,卻因為母親不平等的愛,成了最大的敵人。

兩子之爭,必有一傷

姜氏偏愛小兒共叔段到什麼程度呢?

她想把天下最好的東西都捧到小兒面前,把各方面的資源都留給小兒。

《左傳》中記載,姜氏多次向鄭武公請求,想要廢掉寤生的太子之位,而立共叔段為太子,而鄭武公沒有同意。

古人立嗣,遵循的是祖宗之法,也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可姜氏哪裡管什麼宗法,她不看才能,一心認為,自己偏愛的小兒子就該得到最好的,而差點害死她的大兒子根本不配擁有這一切。

姜氏與寤生之間,僅有的一點點母子聯絡,終是在日復一日的猜忌與怨恨中斷裂了。

鄭武公二十七年,太子寤生繼承鄭國君位,史稱“鄭莊公”。

成為皇太后的姜氏一點也不開心,甚至不為大兒子感到驕傲。

鄭莊公元年,母親姜氏專門出面,給小兒子共叔段討要制地當封賞。

鄭莊公心中明白,母親姜氏從小到大都是偏向弟弟。

但制地是兵家重地,不能隨意封賞。

所以,他想了一個對策。

鄭莊公說:

“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裡,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

姜氏一聽,更是獅子大開口:

“那就把京邑給你弟弟吧。”

京邑是一塊什麼樣的封地呢?

它的城牆遠超三百方丈長,可謂一塊風水寶地。

大夫祭仲提醒鄭莊公:

“先王的制度規定,國內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

考慮再三後,鄭莊公還是答應了母親姜氏的要求。

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意思就是,做了這麼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暴斃,咱們就姑且等著瞧吧。

果然,情況發展和鄭莊公預料的一樣。

在母親姜氏的溺愛下,在自己的假意“放縱”下,弟弟的野心像野草越長越瘋狂。

共叔段把鄭國西邊和北邊的邊邑歸為自己,還把兩屬的邊邑改為自己統轄的地方。

(共叔段)

在兩兄弟準備相殘的過程中,姜氏沒有加以勸阻,反而為戰火添了一把柴。

姜氏人在鄭國皇宮,心卻在京邑。

在共叔段修繕甲兵,備好馬匹戰車,準備偷襲鄭國的時候,她準備和共叔段裡應外合。

儘管鄭莊公早就知道,母親討厭他,可沒想到,母親連他的生死也不顧。

終於,積聚的恨意在此刻爆發,他不再顧及兄弟情意。

“可以出擊了!”

一聲令下,他命令呂子封率領車二百乘,去討伐京邑。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左傳》中有這樣的評價:

“鄭伯,譏失教也。”

誠然,鄭莊公作為兄長,沒有履行教育弟弟的責任。

共叔段作為弟弟,不尊敬兄長,擾亂國家。

為什麼會這樣?

正是因為母親的偏心,導致兄弟之間關係的破裂。

自始至終,姜氏也不願把愛均分給兄弟倆。

以至於在成長中,一個缺席太多,一個過度偏愛。

這不平等的愛,終究害慘了兩個孩子。

每一句對共叔段的誇讚,每一句對鄭莊公的冷語,讓兄弟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弟弟共叔段逃走後,鄭莊公想起母親所做的一切,他將母親姜氏安置在城穎,併發誓: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鄭莊公定是被母親傷透了心,才會說出這樣的話。

事實上,鄭莊公也仍在渴望著母親的關愛。

有一天,鄭莊公在朝堂上把肉賜給大臣們。

有一個叫做潁考叔的大臣,一直沒有動筷子。

鄭莊公問他為什麼這樣,潁考叔答道:

“小人有個老母親,我吃的東西她都嘗過,只是從未嘗過君王的肉羹,我想把這肉帶回去給她嚐嚐。”

潁考叔有孝心如此,一時間勾起了鄭莊公的傷心事。

是啊,他也想把好的東西送給母親盡孝心,可是,自己早已立下誓言,不再相見。

潁考叔給鄭莊公出了個主意:

“您有什麼擔心的!

只要挖一條地道,挖出了泉水,從地道中相見,誰還說您違背了誓言呢?”

終於,在地道中,鄭莊公見到了母親姜氏。

鄭莊公賦了一首詩:

“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母親姜氏出而賦曰:

“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

遺憾仍在,傷痛難平。

鄭莊公只願母親姜氏能忘卻從前的嫌隙,多關心一下自己,給予那份本該屬於自己的愛。

這樣,自己也能盡到一份孝心。

《禮記》有云:

“父之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意思就是,一個家庭的興旺,離不開父子之間感情篤深,兄弟之間同心同德,夫妻之間恩愛和美。

縱觀鄭莊公的母親姜氏的一生,我們明白家庭教育中的真相:

偏心的父母,養不出和睦的子女。

但凡家有大兒小兒,或者大姐小妹,父母把好心中的這桿秤,給予同樣的關懷,少一些偏袒與溺愛。

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和睦的家風,將是他們一生的財富。

這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