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ta在和別人聊天嗎?三分鐘不回信息帶來的不安

菜單

ta在和別人聊天嗎?三分鐘不回信息帶來的不安

相信大部分在親密關係中很焦慮的人都迫切想解決問題,談一場有安全感的戀愛。那我們首先來看看,心理學家如何界定焦慮型依戀。

ta在和別人聊天嗎?三分鐘不回信息帶來的不安

曾經一位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做過一個實驗:母親和嬰兒同時請到實驗室。然後讓家長離開,陌生人進入,觀察小孩的反應情況。比如,他是否緊張媽媽的離開、探索新環境,或者願意跟陌生人相處。當該環節結束,媽媽會重新回到嬰兒身邊,跟他打招呼並且進行安撫。研究者觀察到,嬰兒可以分為四個型別。

一、安全型依戀:

雖然因為媽媽的離開而沮喪,但相信她會回來。能夠積極地探索環境,和陌生人進行互動。

二、焦慮-矛盾型依戀:

對和母親分離或重聚都無動於衷,也很少去探索新事物,碰周圍的玩具。

三、焦慮-迴避型依戀:

對和母親分離或重聚都無動於衷,也很少去探索新事物,碰周圍的玩具。

四、混亂型依戀:

表現出混亂無序,無法歸類的依戀行為。

而對於成年人來說,焦慮型依戀也有矛盾和迴避兩個特點。具體可能有以下 6 種表現:

1.一分開就感到抑鬱,產生強烈的被拋棄感;

2. 考慮問題很悲觀,經常把物件想得很糟糕,擔心自己被傷害;

3. 內心渴望愛,卻總是跟他作和鬧

無意識地破壞關係;

4. 情感上極度飢渴,想得到大量的愛與關心,希望另一半給自己安全感;

5. 但又對 ta 缺乏信任,擔心自己的需要不會被滿足;

6.

或者發生衝突感到焦慮時,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裡,用逃避的方式來緩解負面情緒。

我們發現焦慮會嚴重的破壞親密關係,特別當兩個焦慮性依戀的人相遇,矛盾型的你遇到迴避型的ta。

大家想一下,是不是曾經因為對方沒接電話或者突然玩失蹤變的情緒失控,是不是總在擔心ta是不是討厭你了,是不是在外面有別人了。這種因為缺乏迴應而去消極的腦補,幻想出最壞的情況。所以你奪命連環 call,甚至直接到對方家去拍門喊人。在看似極端的行為背後,是內心深深的懷疑——這段關係是否還能繼續?無法確定答案,被焦慮感折磨到崩潰。

我們通常強求對方的迴應和陪伴,以此來確認自己沒有被拋棄。遺憾的是,我們越是這樣做越讓另一半感到焦慮,想要躲在防護罩裡不做交流。這也是你難受時渴望對方安慰,卻一次又一次失望的原因。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焦慮,在感情中沒有安全感呢?

ta在和別人聊天嗎?三分鐘不回信息帶來的不安

在愛情裡感到焦慮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根深蒂固的消極預期。

許多人從小就缺乏狀態穩定、始終給自己愛與呵護的照顧者。或許媽媽有時候很溫柔,無微不至地照顧你的需要,但當她被工作和家庭的壓力困擾,自顧不暇時,也會對我們的要求很不耐煩。同樣一個行為,可能得到母親積極的迴應,也可能遭到她嚴厲的批評,那我們會很茫然,不敢相信媽媽是可靠而且值得信賴的。總擔心有那麼一天,她突然變得很冷淡,甚至完全不搭理我們。

這種模式也會遷移到親密關係中。當另一半時而對你好,時而完全沒有迴應,不能持續提供情感支援時,我們的內心就變得恐慌,無法確認這個人很愛我。信任感建立的過程是緩慢且容易被打斷的,就像在海邊建沙堡一樣。或許另一半大部分時間都能甜言蜜語,給我們承諾未來的美好,快要將這個沙堡堆砌完成了。但是當他偶爾跟我們激烈地爭吵,完全不理會我們的傷心和難過,這就像一股海浪拍過來,把即將完工的沙煲徹底打散。如果不能像安全型依戀的情侶那樣,得到物件大量及時的迴應,安全基地就無法建立起來,難以說服自己相信:ta 暫時沒給我發訊息,可必定是愛我的。雖然 ta 去忙其他事不在身邊,但不會拋棄或者背叛我。缺乏那種放心去做自己的事,需要時 ta 會出現並保護自己的底氣。

總是很缺乏安全感,也是由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比如很多人有絕對化的要求:你必須立刻給我回電話。幻想在自己發出訊號的那一刻,戀人就能收到,並且給我們及時的迴應。但現實卻是,物件並不是我們肚子裡的蛔蟲。可能在你思念 ta 的時候,對方正在忙工作,或者恰好手機不在身旁,沒有辦法做到我們的要求。如果把主觀願望當成現實的標準,覺得戀人必須做到期待的那樣,我們很可能對 ta 感到失望,為訊息得不到回覆而焦慮抓狂。實際上,這些煩躁感來源於心理失衡,是願望和現實差異太大導致的。如果我們能接受現實情況,理解 ta 並不是必須馬上回復,可以有幾個小時甚至一天的緩衝時間,就不會 5 分鐘一過便開始煩躁,剋制不住對 ta 狂轟亂炸。修正不現實的預期,放下強求 ta 必須如何的心態,我們的焦慮感會有極大的好轉。

ta在和別人聊天嗎?三分鐘不回信息帶來的不安

還有些人感到焦慮是因為有著糟糕至極的思維。

比如,剛和戀人大吵一架,對方表現得很冷淡,自己控制不住地害怕:看 ta 這個樣子,是不是準備跟我分手?幻想出關係破裂,第二天物件收拾東西走人的場景,陷入強烈的焦慮感當中。所以你選擇迴避衝突,唯恐愛情的小船說翻就翻。但如果有人真的來詢問:問題真的有那麼嚴重嗎?比如 ta 不搭理你,甚至說想要分手?我們的回答通常是:沒到那一步,我就是比較擔心而已。腦補出最壞的結果,想到那種可能性覺得無法接受。實際上,你被擴大化的思維影響了。把一次普通的爭吵放大到 100 倍,彷彿真的處於糟糕至極、無法應對的局面中,自然就非常焦慮。如果能收起放大鏡,就事論事地看待,就會發現並沒有紅色警報。

其他導致焦慮感的信念,還有過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因為物件一次沒做好,就判定 ta 整個人很糟糕,無法解開內心的芥蒂。曾經有人說:每次跟 ta 說煩心事都會焦慮。因為 ta 曾經很不耐煩,警告我不要再傳播負能量了。牢牢記住戀人造成的心理創傷,潛意識裡把 ta 劃分到難以信賴的那一類。所以內心有傾訴欲時,總擔心自己再次被拒絕,體驗到那種不被所愛的人理解、難以承受的痛苦。焦慮的根源,在於把部分上升為整體。因為一兩次的粗暴,認定另一半是不會包容的人。就像盲人摸象,將自己感受到的消極面當成全部,忽略了物件其他時候的共情和耐心。

最後一個原因,是邊界感模糊,和戀人處於高度融合的狀態。

我們感到焦慮,往往也是由於跟另一半變得太親密,把所有情感投注在對方身上,好像 ta 已經變成你不可或缺的部分。當我們將重心向二人世界傾斜,忽略去經營好自己的生活,焦慮感就開始了。因為自己無法確定,物件也和我們一樣,願意沉浸在親密關係中,恨不得 24 小時都圍著伴侶打轉。可能你已經 all in,想和戀人融為一體,親密至極,覺得其他東西都沒那麼重要。但對於 ta 來說,感情並不是人生的全部,除了二人世界外,ta 還想擁有自己的空間,去打拼事業並且維持人脈資源,所以能提供的情感支援是很有限的。對方變成唯一的依靠,卻又經常缺席你的生活,我們就會因為無法依賴 ta 而深深地焦慮。

除了強烈的需要,自我邊界的高度融合也會導致我們退行回嬰兒的狀態。

彷彿自己不再是可以獨立的成年人,必須有 ta 的照顧才能活下去。很多人總害怕被戀人拋棄,對方一冷淡就非常焦慮,是因為太習慣了 ta 的愛和保護。彷彿沒有 ta 為我們遮風擋雨,自己就會被生活中的困難擊垮。這是典型的嬰兒思維。因為自身太脆弱,把所有需要的滿足都寄託在媽媽身上。只有得到無微不至的關心,才能夠抵禦外界的威脅,安全健康地成長。所以當另一半——你潛意識裡照顧者的角色,無法像母親那樣悉心呵護、不離不棄時,我們內心的巨嬰就非常緊張,會拼命向戀人索取,讓 ta 提供充滿安全感的、像母嬰般的親密關係。如果無法得到,自己就會像失去保護的孩子般驚慌失措。

那我們該如何對症下藥,逐漸改善焦慮型依戀呢?下期在為大家深度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