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神童”魏永康去世,他的經歷再次爆紅,我們應該避免這樣的悲劇

菜單

“神童”魏永康去世,他的經歷再次爆紅,我們應該避免這樣的悲劇

2021

11

9日,曾經被奉為“神童“的魏永康年僅38

歲因突發疾病而與世長辭。他的精彩上半生再次爆紅。

兩歲時掌握的

2000

多個漢字;四歲時基本自學並掌握初中課程,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初中一門課程而是初中所有課程;在八歲時就連跳多級進入重點中學進修;

十三

的時候

,魏永康

以高分

成績

考入

湘潭大學物理系

。這個年齡讀大學,就算是在今天的少年班裡也算得上是年紀小的。

十七

歲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成為了

碩博連讀研究生,

本以為魏永康的人生這輩子都會順風順水地走下去,

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這位“天賦異稟”的小小少年在二十歲時,卻因為生活不能自理而慘遭中科院退學。

“神童”魏永康去世,他的經歷再次爆紅,我們應該避免這樣的悲劇

關於對所謂的天才兒童的追蹤研究數不勝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世紀的

美國教育心理家劉易斯·特曼

,他在1921年對智商測試排名在前的一千多名孩子展開研究,追蹤並記錄他們一生,但是這些人最後並沒有成長為特曼所預期的科學家或思想家。

這或許不算什麼新鮮事,但在這次研究中有一個匪夷所思的現象:

有兩位偉大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路易斯·阿爾瓦雷斯和威廉·肖克利,在小時候因智商不夠,被特曼從調查物件中排除。

“神童”魏永康去世,他的經歷再次爆紅,我們應該避免這樣的悲劇

或許並沒有所謂的

“神童”,也並沒有什麼人天生就該做科學家。

上世紀就有研究表明:

人類的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大腦中影響智商的神經通路也是可以重新形成的。

因而我們的智商不是天生註定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

其中的關鍵點就在於家庭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筆者個人的見解是,不是說要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多麼厲害的

“大人物”,而是要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人”,一個“完整”的人。

“神童”魏永康去世,他的經歷再次爆紅,我們應該避免這樣的悲劇

一部分家長認為,

孩子的成績很好可以進入一個好的學校,將來成為一個

“閃閃發光”的人,是他們

教育孩子成功的表現。

這部分的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都會很焦慮,不過,這樣的

“焦慮”型家長真的不會將自己的“焦慮”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嗎?

反觀另外一部分家長,他們認為孩子健康並且感到幸福就是他們最大的成功。雖然她不是在一片星海中像啟明星那樣耀眼,不過,這樣的家長認為他輸送給社會的是一個陽光且自信的健康孩子,這就是幸福。

“神童”魏永康去世,他的經歷再次爆紅,我們應該避免這樣的悲劇

據調查研究來看,

“媽寶”式的小孩的父母或許是過度理解了“苦什麼不能苦了孩子”這句話。

或許將一切最好的給孩子是天下父母的想法,但是我們要知道

愛不能過度,

溺愛或許毀的就是孩子的一生。

有一部分的家長知道溺愛對孩子是有害的,但是這些家長分不清楚什麼是溺愛,錯吧溺愛當作寵愛。更有甚者,有些家長認為:只要孩子成績好,什麼都可以滿足。

但是,現如今的社會不再是隻看在校成績的時代了,現在講究的都是綜合素質。就像學生時評三好學生一樣,這個獎項不會頒發給成績好但是體育不及格的人。

“神童”魏永康去世,他的經歷再次爆紅,我們應該避免這樣的悲劇

所有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

但是,愛也要有規則,沒有規則的愛就是溺愛!就如在影片《家醜》的朱正輝,從小生活在母親的溺愛之中最終改造成了慘劇的發生。

和溺愛相對的就是打罵,但黃荊條下真的能出好人嗎?還是說在鞭打的教育裡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越來越覺得自己

“不配”?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尊,說白一點,每個人都想要

“面子”。在社會的交際之中“撐場子”這樣的行為無處不在。

家長總想著要孩子爭氣,這樣自己就會有面子,但是總忘記孩子也有自尊心。

“神童”魏永康去世,他的經歷再次爆紅,我們應該避免這樣的悲劇

有些小朋友並不喜歡和身上有

“疤”的人一起玩,他們會覺得這樣的小孩子不乖,而且他們的父母也常說:要和乖孩子一起玩。

還有些家長教育孩子甚至不分場合。大街上,商場裡,馬路中間,我們時不時就能看到這樣的情形:孩子在一旁哭,家長在旁邊不厭其煩,不一會兒家長便動起手來。

這樣做既讓家長沒面子,孩子也會覺得沒面子,久而久之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得不償失。

教育孩子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你是怎麼教育孩子的?或者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