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督導的技巧和方法論

菜單

督導的技巧和方法論

本文來聊聊心理諮詢覺察力,外審督導的部分的內容。

心理督導的方法論

熟練的程式:磋商、心理諮詢、教育或培訓、評估。有時我感覺,督導是一個手藝活,就像工匠製作一個作品,一個漂亮的髮簪,一套精緻的衣服。

它遵循固定的流程和方法。一個經驗豐富的督導,可以從諮詢師的反饋中,看到諮詢師的反移情,或諮詢中出現的問題。

督導的技巧和方法論

最初學習心理學,學精神分析,發現很多是唯心主義的,但當我學到CBT認知行為療法時,發現它遵循嚴格的程式,以邏輯和實證為前提。

心理諮詢的基本方法,如精神分析療法,行為的,完形的,系統的,發展的。人類發展到現在,哪怕是唯心的心理學、宗教,也有很多科學的成分。

可能在中世紀過後,人類發現了科學的重大作用,於是把所有的學科,都用科學改變了一遍。心理學從創立之初是心理加科學的結合。

原本就有從宗教那裡得來的東西,再加上科學的發展,用系統的,認知的,行為的,然後中和,有了各自不同的流派。

程式+方法,就像一橫一豎的座標軸,把心理學從心裡出來發出的,框定到現實世界。把心理諮詢這個可以隨意揮灑的事情,固定下來,摘取一段來研究。

心理督導的操作技巧

諮詢的影片、音訊回顧,回放資料,展開討論。我突然想到了《中國機長》裡乘務長的一段話:

從乘務員到機長,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了日復一日的訓練,就是為了能保證大家的安全,這也是我們這些人為什麼在飛機上的意義。

督導的技巧和方法論

這就是專業的意義,任何專業都不是輕易得來的。做心理諮詢師,一般至少經歷3~5年每天訓練,鍛鍊自己的思維,認識事情的方式和行為。

諮詢的角色扮演:諮詢的現場模擬,情景回顧。就像現在的訓練,每個人參加的每一次諮詢,是公開的,每個人都能看見,對它發表評論,有專人進行評估,哪個地方做的比較好,哪個地方做的不夠好。

我參加了訓練是每週一次。開始諮詢,諮詢過後的督導反饋,自己的反思日記。就像一個人在照鏡子,上下左右各有一面鏡子。

自己看著自己,也讓別人看著自己在行走中的每一步。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我有過挺多情緒,憤怒,為什麼我要不斷的被指出錯誤?焦慮,怎麼還沒有完成?怎麼需要這麼長時間。

需要不斷面對,處理這些情緒。我想到了工作,工作也是工作事情本身可能不難,但要在工作中處理和同事、領導的關係,同時和團隊一起成長。

諮詢的角色反轉:諮詢師與來訪者的角色轉換。個人體驗,一個人無數次體會過,做諮詢是什麼感覺,做來訪者什麼感覺。

督導的技巧和方法論

有了身處其中的體悟,才能更好的理解一個人。當我對自己的每一種情緒,每一個感受,都做深入細緻的分析。

那麼當來訪者出現了某一種情緒,我有過類似的感受,那麼就可以很好的共情。有了這些基礎,建立諮訪關係,就是一件比較輕鬆的事情了。

諮詢的現場觀察與指導:現場的諮詢觀察、觀摩、指導。之前嶽老師在哈佛時,是有單面鏡的,可以看到聽到諮詢師和來訪都說了什麼,是專門做教學用的。

一般的諮詢師都不會這樣,需要來訪者同意。如果他願意對一部分人公開,做教學使用,這樣就可以。

給諮詢學員的建議和意見,針對具體諮詢片段、過程的指導。這個我經常遇到。一種是在同學之間的求助,比如面對某一處境,請各位同學幫忙,或者是找督導求助。

諮詢學員的特定訓練:如面對特殊群體的諮詢技巧培訓,如抑鬱症患者、同性戀群體。針對某一群體的特殊訓練。

之前有一個同學,在督導的過程中,她經常面對同性戀群體做諮詢。起因是他在第一次針對這個群體的諮詢中,獲得了很好的反饋。

謝謝你的欣賞,歡迎留言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