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反壟斷簡史

菜單

反壟斷簡史

1864年,年輕的洛克菲勒與俄亥俄州議員的女兒完婚,不久,他的工廠就成為了克利夫蘭最大的煉油廠,每天能精煉1500桶油。

但是洛克菲勒從來沒喜歡過臭氣熏天的油區,儘管生產商之間達成過所謂的限產協議,但他們依然偷偷的自行採挖,用只比水貴一點的價格把石油賣出去。

這樣的浪費和行業間的惡性競爭讓洛克菲勒堅信:

“競爭是一種巨大的罪惡,只有公司越壟斷,賺錢的效率才越高。”

1、石油托拉斯

1870年1月,他斥資100萬美元成立了俄亥俄標準石油公司,並說服其他的煉油廠與鐵路公司結成了一個秘密聯盟。聯盟控制了俄亥俄和賓夕法尼亞的運輸線路,並暗中規定,原油運費的公開價格為每桶80美分,但內部成員只需支付40美分。

這份協議被稱作“美國工業發展史上最殘酷的死亡協定”。

未能進入利益集團的中小企業要麼在高昂的運輸成本中等待死亡,要麼向洛克菲勒領導的聯盟俯首稱臣。

一個接一個的小型煉油廠被收入囊中,洛克菲勒第一次品嚐到了“壟斷”帶來的好處。

反壟斷簡史

在這個龐大托拉斯的陰影中,石油工人們不得不為了每週3到4美元的薪水拼命勞作,連孩子常常都要從早上5點工作到夜裡8點。

那個時候,美國媽媽這樣嚇唬孩子:

“如果你不聽話,洛克菲勒會把你抓走的。

在標準石油托拉斯誕生後,白糖托拉斯、菸草托拉斯和橡膠托拉斯一個接一個拔地而起,這直接催生了1890年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這是美國國會制定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授權聯邦政府控制、干預經濟的法案。

該法規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訂立契約、實行合併或陰謀限制貿易的行為,旨在壟斷州際商業和貿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壟斷或試圖壟斷、聯合或共謀犯罪的行為,均屬違法。

托拉斯熱潮稍稍降了溫。

2、金錢托拉斯

1889年,一個名叫詹姆斯·迪爾的律師向新澤西州州長建議推行一項新法律,允許新澤西的公司合併起來,去併購其他公司的股票,州政府則可以透過手續費賺錢。

新澤西州採納了這個建議,互相競爭的公司再也不用花大力氣組織稱一個巨型托拉斯,他們只需要一家控股公司合法的收購其他公司的股權,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壟斷。

美國資本主義的時代由此開啟。

19世紀最後十年,控股公司合併重組的狂潮席捲美國,有能力把各個公司撮合在一起的“發起人”則從中大發橫財。

J。P摩根領銜的財團作為發起人,陸續組建了通用電氣和國際收割機公司等控股公司。還將7家公司重組而成“美國鋼鐵公司”,並以4。8億美元的天價,收購卡內基的鋼鐵帝國。

反壟斷簡史

最後,摩根透過新公司“北方證券”拿到了北太平洋鐵路公司的控制權。全球最龐大的鐵路聯合體就此誕生,全美鐵路的2/3處於摩根的掌控之中。

羅斯福堅信只有將經濟置於政府的監管之下,國家才能夠穩定運轉;而摩根則堅持,經濟的良好執行只能依賴強力的壟斷。

1902年2月,羅斯福內閣的司法部長諾克斯提起訴訟,他翻出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要求對北方證券公司進行分拆。

摩根告訴羅斯福:

“如果總統能派人去華爾街,J。P摩根公司會很快修正錯誤。”

總統的回答同樣堅決而冰冷:

“我們不想修正錯誤,我們只想終止他們。”

1904年3月14日,美國最高法院判定北方證券屬於非法企業聯合,必須解散。企業合併的浪潮也戛然而止。西部的運輸工業又回到了競爭與混戰的局面。

這也是反壟斷歷史上真正具有懲戒意義的反壟斷處罰。

3、計算機托拉斯

60多年過去了,世界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第三次工業革命,電子計算機迅速發展並得到廣泛應用。

此時的IBM公司是大型電腦主機市場的王者,旗下產品S/360、S/370型電腦橫掃整個市場。

反壟斷簡史

1967年,IBM接到了政府的反壟斷調查通知。指控IBM控制資料。這一項訴訟的資料就多達1億2千萬頁,精選出的檔案重達87噸。

IBM為了應對,調集超過1000名法律專家,證人超過400人。但最後IBM還是決定承認指控。

5個月後,IBM宣佈了一項重大舉措,把向用戶捆綁式銷售軟體和服務的模式,改為分別計價銷售,同時又改變了過去軟硬體生態閉環的做法。從英特爾採購CPU,讓微軟編寫作業系統,同時開放軟硬體技術標準,允許中小企業製造IBM/PC相容機。

透過這種開放式合作,1981年8月12日,IBM釋出個人電腦IBM/PC。2個月之後所有技術標準和細節完全公開,個人電腦PC在市場上大獲成功。

微軟、英特爾、惠普、戴爾、聯想這些現在家喻戶曉的公司就是在此時從中小企業成長為各自行業的龍頭老大。

一個全新的桌面網際網路年代來臨,矽谷也進入了新時期。

4、資料托拉斯

藉助IBM,微軟公司的發展,如日中天。但是網際網路時代,讓一家叫網景瀏覽器搶佔了90%以上的瀏覽器市場份額。《華爾街日報》的說法是:

通用汽車公司花了43年的時間才成為一家市值27億美元的公司,網景只花了大約一分鐘。他對微軟構成了威脅。

比爾蓋茨在內部發郵件:

“讓我們切斷他們 (網景瀏覽器)的氧氣,碾碎他們” 。

價格戰、抄襲、捆綁銷售,比爾蓋茨無所不用其極,在微軟的強大進攻下,網景不堪一擊。

1998年5月,美國聯邦司法部和20個州的總檢察長,對當時地球上最有權勢的科技巨頭 —微軟公司發起了反壟斷訴訟。

比爾蓋茨在參議院反壟斷聽證會上,面對直播鏡頭,笑著嘲諷參議員,不耐煩地打斷不專業提問,後來他在司法部聽證會上更是和法官裝傻打岔。

反壟斷簡史

最終,聯邦上訴法庭在沒有推翻初審法院對壟斷事實的認定的情況下,與微軟就懲罰方式達成了和解—微軟被強制向第三方軟體開發商開放Windows作業系統的應用程式介面(API),同時微軟不得在windows上對安裝Java設定任何障礙。

這一年,兩個斯坦福大學的在讀博士生Larry Page和Sergey Brin發表了一篇關於搜尋引擎的論文。同年,他們用這個演算法和原型成立了一家名字很奇怪的公司 —Google。

在幹掉網景之後,IE瀏覽器曾一度佔領98%的市場份額。年輕的谷歌曾經十分擔心網景的厄運發生在自己身上。

但是代表網景公司的反壟斷律師Gary Reback卻說:

“正是因為這個反壟斷訴訟,才會有現在的Google。沒有別的理由。”

後來,微軟中國公司總裁唐駿也說過類似的話:

“在MSN時代,微軟曾有機會要求使用者進行二選一,要麼選擇MSN,要麼選擇QQ,但忌憚於美國反壟斷法的存在,才沒敢下手,否則,騰訊早就被幹死了。”

現在美國的企業,即便是初創公司,也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家“壟斷企業”,最為代表的就是彼得蒂爾,這位成功的創業家和投資家認為:

“只有壟斷才能獲利。”

而美國政府與這些巨頭們的鬥爭也從未停止。

5、中國反壟斷

早在2007年8月,我國《反壟斷法》就已透過,並於一年後正式生效。但此後10年裡,據《南方週末》統計,僅有17件與網際網路平臺相關的反壟斷案例,其中絕大多數與收購行為相關。有明確處罰的,僅有百視通與微軟設立合營企業一案,雙方各被罰款20萬元。

直到2020年11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釋出《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針對“二選一”、“大資料殺熟”、不公平價格行為、低於成本銷售等壟斷行為進行了限定。當時,緊箍咒還沒落地,殺傷力就巨大,與雙11的熱火朝天不同,幾大電商平臺的市值罕見打折,幾天蒸發了2萬億元。

隨後對網際網路平臺的第一張罰單很快到來。2020年12月14日,市場監管總局宣佈,根據《反壟斷法》規定,對阿里巴巴投資收購銀泰商業股權、閱文集團收購新麗傳媒股權、豐巢網路收購中郵智遞股權三起收購案進行行政處罰,三者因未依法申報收購,各領50萬元罰單,系當時的頂格處罰。

10天后,阿里巴巴被反壟斷調查,當天,市場監管總局進駐阿里西溪淘寶城,調查“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

2021年4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責令阿里巴巴集團停止違法行為,並處以其2019年中國境內銷售額4557。12億元4%的罰款,計182。28億元。

過去幾年,谷歌面臨了27項反壟斷調查,罰款總金額是96億美元,這一次阿里就被罰了30億美金,可見反壟斷的力度和決心。

對阿里巴巴的判罰,也能看出執法者和監管層已經對反壟斷有了較為成熟的方法論和執法思路。

透過具體的指標定量定性,比如在相關市場是否具有支配地位?會從市場份額?相關市場集中度?市場控制能力?財力和技術條件?其他經營者在交易上對當事人的依賴成都?當事人的消費者使用者黏性?跨年度留存率?當事人平臺的經營者和消費者認可度?等等進行考量。

最後認定,阿里巴巴的市場份額超過50%;相關市場高度集中,積累了大量的平臺內經營者和消費者,擁有海量的交易、物流、支付等資料;具有先進的演算法,能夠透過資料處理技術實現個性化搜尋排序策略等等。

官方還披露了阿里根據銷售增長、商品能力、使用者運營、品牌力、服務能力、合規經營等因素將平臺內經營者由高到低劃分為SSKA、SKA、KA、核腰、腰部、長尾、底部等七個層次,並對KA及以上核心商家提出禁止在其他競爭性平臺開店的要求。

雖然處罰對阿里巴巴的影響有限,甚至阿里巴巴的股票還在處罰後大漲,市場認為這家市盈率19,仍佔市場主導地位的公司只是“利空出盡”,查理芒格也精準的抄到了阿里的底。

但是對於阿里的軟實力的影響不容小覷。

在隨後的阿里巴巴的電話會議上,張勇將阿里單個使用者的購買力—每年近9000元人民幣,說成了“900元”。

英國《金融時報》還報道稱馬雲創辦的湖畔大學暫停了原定於 3 月底開始的新一年級課程。

一改平時阿里慷慨激昂的風格。

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曾說的:“高科技的競爭本來是,也必然是一場接一場‘勝者通吃’的遊戲。‘通吃’只是暫時的壟斷,一旦別的好東西降臨,它就會消失。”

“當前阿里巴巴的正面戰場強敵環伺,拼多多、抖音等一眾小兄弟如群狼般不斷蠶食阿里的地盤。阿里巴巴的生態圈也危機四伏,餓了麼、優酷被邊緣化,蝦米音樂關閉,螞蟻金服遇坎,又天降罰款,算是雪上加霜。”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贏動教育CEO崔立標認為。

阿里的口碑也隨之崩塌。

有網友還在評論裡吐槽:

“創業者圈裡的人都知道,阿里系的資本口碑極差。好幾個創業公司的朋友,都是在迎來阿里系的創投意向後,歡天喜地的配合盡調,按要求公開財務和技術資料,對方連投資額度都確定了,就等糾合同細節和到款了,結果幾個月下來沒有後文,再後來,發現阿里有了自己控股的同類型公司。資本雄厚的阿里,想做什麼我相信都能做好,但這是傷天害理吃人骨頭的事情。阿里的三觀應該糾一糾了。”

“從最早的雅虎中國,到後來口碑網、丁丁網、ofo 小黃車等在本地生活領域的潰敗,阿里投資失利的專案不勝列舉,包括一些曾經處在行業頭部的玩家在被阿里收購後反而份額下滑,甚至開始落入平庸、甘於平庸,比如豌豆莢、蝦米音樂、優酷、天天動聽、易果生鮮。”據IT桔子統計。

原本想建立更高的護城河,到頭看只是利用資本侵入一個行業,再摧毀它。

縱觀反壟斷的歷史,無論哪種企業透過什麼方式對哪種資源進行壟斷,都沒有永恆的壟斷。

真正永恆的是不斷前進的技術浪潮,和推升出的新的企業,以及不斷提升的社會效率。

而反壟斷正式確保這一程序的順利進行,讓這些壟斷巨頭不作惡。

永遠不要相信巨頭們美麗的空頭承諾,即使將“不作惡”作為自己座右銘的巨頭,也不能保證他們“不作惡”。

就像當時人們對於巨頭的理解一樣:

“他會用兩隻手捐錢,卻用許多隻手搶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