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蘇炳添,打破的不止是歷史

菜單

蘇炳添,打破的不止是歷史

「來源: |新潮沉思錄 ID:xinchaochensi」

蘇炳添,打破的不止是歷史

文 | 胖登

2004年雅典奧運會,劉翔在奪得110米欄冠軍後說過這麼一段話:“誰說黃種人不可以進奧運會前八,我今天就要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奧運冠軍。”今年奧運會王春雨跑進了女子800米決賽,接受採訪的時候也說,“我特別記得翔哥的那句話,誰說黃面板的人不能進奧運會前八,我今天做到了。”

我總感覺這兩段話有些悲涼。人種論支持者們炮製的謠言造成了嚴重的刻板印象,竟然是如此深入人心,彷彿被打上了一層又一層的思想枷鎖。這次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打破亞洲紀錄,打破歷史,成為電子計時時代首位進入奧運會決賽的黃種人,可以說是又打破了好幾重枷鎖。

蘇炳添,打破的不止是歷史

也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國內充斥著各種黃種人身體素質不行、不適合體育運動的言論,包括但不限於跑跳專案、足球、籃球、游泳等專案。這還不算,當時中國舉重、乒乓球等專案還比較強,則被認為是外國人不玩,所以中國才強。更有甚者,所謂中國搞體育是舉國體制,國外運動員都是業餘愛好者之類的腦殘言論甚囂塵上,甚至一度影響到了國家決策。

這些謠言流毒甚廣,以至於給亞洲選手們套上了一層又一層看不見的心理枷鎖。

其中比較著名的是所謂黃種人百米不可能跑進10秒以內、200米不可能跑進20秒以內。1998年曼谷亞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伊東浩司跑出了10秒00的新亞洲紀錄,便被各路媒體迫不及待地封為“黃種人的極限”。

十幾年過去了,依舊沒有本土亞洲人能打破這一枷鎖。2013年度張培萌狀態極好,多次接近10秒大關,甚至在當年田徑世錦賽的男子百米半決賽跑出了10秒00的成績,僅差千分之一秒就能成為首位進入世錦賽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運動員。但此後張培萌便迅速隕落,一時之間,人們對這一論斷愈加篤信了。

蘇炳添,打破的不止是歷史

當然,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15年蘇炳添在美國尤金跑出9秒99的成績,打破了這一重枷鎖。此後幾年,亞洲本土選手便如雨後春筍般接連跑進10秒以內,比如桐生祥秀跑出9秒98,謝震業跑出9秒97,小池祐貴跑出9秒98,山縣亮太跑出9秒95。

2018年,蘇炳添在馬德里跑出了9秒91的新全國紀錄,同時追平了亞洲記錄。雖然本屆奧運會之前蘇炳添一共7次跑進10秒以內,但最好成績仍是9秒91,以至於9秒90又被定義成黃種人極限。

直到8月1日晚男子百米半決賽,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再次重新整理一系列紀錄,震驚世界。這本來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但依舊有很多人在設定新的枷鎖,似乎成為了一種本能,連解說都在說“以後可能不會再有(黃種)人跑出這個成績了”。

但如果可以稍微瞭解一點歷史、社會學、醫學以及運動科學知識,這些關於人種論的刻板印象便會不攻自破,我們也會知道

9秒83遠遠不是黃種人的極限,而只是中國體育真正崛起的一個開始。

刻板印象背後的真相:體育與階級

要說製造刻板印象,西方國家無疑是最為擅長的。他們透過控制媒體,刻意宣揚一些充滿種族主義的觀點,重複次數多了大多數人便相信了,也就形成刻板印象了。

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無力阻擋西方媒體對我國的資訊輸入,也無法有效甄別其中海量的虛假資訊,國內很多人的思想受到了嚴重衝擊,有的人變成了“河殤派”,搞起了自我否定的思潮和逆向民族主義;還有的人發現人種論可以成為自己工作不力或能力不行的甩鍋物件,也大肆宣揚起來。

久而久之,“黃種人不適合搞體育”的謬論深入人心,以至於我們需要更久的時間、做出更多的成績去打破這種刻板印象。

但如果具備一定的科學、人文素養,我們會發現這些東西都經不起推敲。

徑賽專案、拳擊、籃球都被認為是黑人擅長的專案,游泳、田賽專案(以前還有舉重)被認為是白人擅長的專案,也有很多種理論支援這一說法,但從跨度更大的歷史視角來看,這些說法以及相應的理論都是站不住腳的。

蘇炳添,打破的不止是歷史

比如拳擊。如果你知道阿里、泰森、霍利菲爾德這些知名的重量級拳王,那你一定會認為黑人是長期稱霸拳壇的,但如果你知道克里欽科兄弟,就未必會這麼認為了。2005年至2015年,兄弟二人以及瓦魯耶夫稱霸重量級長達十年,開啟了一段白人稱霸拳壇的時代。如果追溯到上世紀30-40年代,稱霸拳壇的反而是猶太人了,而黑人拳王時代的開啟則到等到60年代了。

類似的還有籃球,也是上世紀60年代,以張伯倫、拉塞爾為代表的黑人球員成為NBA的頂級球員,也開啟了黑人球員逐漸統治NBA的歷史程序。但近些年,伴隨著NBA的國際化程序,白人球員又越來越多了。哪怕在NBA的搖籃NCAA,東歐白人也在逐漸擠掉美國本土黑人內線的位置。

男子百米專案也有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那就是持續三十年的黑人與白人在爭相破百米世界記錄上的拉鋸戰終結了。在此之前,黑人與白人都跑到了10秒整,但都無法開啟10秒大關。1968年吉姆·海因斯率先跑出9秒95的歷史性成績之後,白人運動員就徹底沉寂了,從此男子百米賽場變成了黑人的天下。直到2010年,法國人勒馬特雷才成為第一個百米突破10秒的白人。

蘇炳添,打破的不止是歷史

其實細細研究這些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體育成績與階級是密切相關的,放在全世界視角下亦是如此。

1960年代正是美國白人的黃金時代。他們無論是讀書讀得好考上大學,還是讀完中學選擇成為工人、服務人員,都可以以一人收入輕鬆養活兩、三個孩子,還可以地擁有汽車、獨棟別墅,即使到了今天,美國白人們還在懷念那個時代。而黑人們雖然吃飽了飯,卻沒有機會接受白人一樣的教育,上升無望,只有體育成績才是他們唯一的出路。在這種情況下,白人投身體育的熱情就不會有多少了,而黑人是有動力拿命去練體育的。這也可以解釋1960年代以後某些專案黑人逐漸取代白人位置的歷史程序。

同樣,因為二戰時期德國迫害猶太人的緣故,大量普通猶太人被迫倉皇逃亡美國,淪為僅次於黑人的社會底層,很多人就選擇搞體育改變命運,於是那段時期猶太人拳王層出不窮。後來,猶太人成為美國平均收入最高的種族,美國就很少有成績優異的猶太人運動員了。

而游泳方面黑人無法撼動白人的統治地位,主要原因還是練游泳成本太高,遠不如籃球、田徑價效比高。

蘇炳添,打破的不止是歷史

這個規律對我國也是適用的。

我國雖然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在高速發展,但因為底子薄、歷史欠賬多,我國老百姓的肉蛋奶消耗水平至今未能趕上歐美髮達國家,這也造成我國的體育基礎薄弱,長期以來只能花費有限資源在少數重點專案進行突破,比如舉重、跳水、體操等訓練成本較低的專案。

進入新世紀以後,我國綜合國力開始邁入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開始具備搞全民體育的基礎。

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國老百姓的體質也會越來越好,會更容易打破西方營造的刻板印象。

新世紀以來,一些比較富裕的省份已經在游泳專案上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其中浙江省是相對成績最好的。目前,我國的游泳已經嚴重衝擊西方白人的統治地位,女子游泳且不說,張琳、孫楊、寧澤濤、徐嘉餘、汪順等優秀男選手的出現也全方位衝擊了國際泳壇的秩序。

男子百米方面,除了已經跑進10秒的蘇炳添、謝震業,還有大量的00後選手已經在衝擊10秒大關了,比如2000年的出生陳冠鋒已經跑出了10秒06,比同年齡的蘇炳添快了0。2秒以上;2003年出生的嚴海濱已經跑出了10秒22。

總之,未來可期。

信心和適合自己的技術才是最重要的

面對刻板印象和思想枷鎖,我們想要打破它們,首先需要的信心。

2013年,國家田徑隊領隊馮樹勇邀請美國傳奇教練蘭迪·亨廷頓前來執教跳遠隊,從此開啟了中國田徑的崛起史。

亨廷頓教練從來不認同人種論,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挑戰自己的決心和信心。2016年裡約奧運會結束後,蘭迪·亨廷頓在接受採訪時說:“之前我教過多位世界級的運動員,在他們眼中,你可以看到那種自信和對勝利的渴望,而在中國運動員眼中,我找不到這個信念。奧運會上,一般輸都不是身體機能的問題,而是輸在心理。”

蘇炳添,打破的不止是歷史

這也是人種論流毒的影響。實際上,黑、白、黃的人種劃分並不科學,黑人內部不同種族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比黑人和白人、黃種人之前的差距更大。不僅膚色不盡相同,體育成績也差異巨大,比如肯亞人的中長跑成績可以說是世界一極,但其男子百米國家紀錄只有10秒28。

另外,不同種族身體形態確實存在一定差異,這也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這些差異並不能決定頂尖運動員的成績差異,或者說只能在諸多因素中佔據極小的一部分。

我們或許可以找出無數個理由來證明加勒比地區黑人更適合短跑,但更重要的是自律、科學的訓練方式以及找到適合自己的跑法和技術。

一直以來,世界主流的運動理論認為“步幅乘以步頻決定跑速”,因此,擴大步幅是爭取跑速的基本要求。按照這一理論,身高1米86的張培萌有著與身高嚴重不匹配的高步頻,如果提高步幅可以大幅度提高百米成績。

2013年是張培萌狀態最好的一年。他在莫斯科天津世錦賽男子百米預賽中跑出了10秒04,用了46。2步;半決賽裡,他用44步跑完百米併成功創造了10秒00的新全國紀錄。

在張培萌的教練李慶看來,張培萌的步幅偏小是其弱點,他的平均步幅為2。27米,按照其師兄胡凱1。76米身高、2。25米步幅的比值來算,張培萌的步幅應有可能達到2。38米左右。如果張培萌能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完成百米僅需42步,即使步頻有所下降,理論上也是很容易跑進10秒之內的。

當然,理論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提高步幅後的張培萌並沒有如願破10秒,反而成績每況愈下,到2016年裡約奧運會時已經退步到10秒36的水平,最後無奈退役。

而蘇炳添選擇了另一條路,在不減少步幅的情況下儘可能提升步頻,這個思路與國際主流背道而馳,可謂是離經叛道。

蘇炳添,打破的不止是歷史

蘇炳添身高只有1米72,跑進10秒之前的步幅為2。08米,步幅身高比為1。196,而優秀的男子百米運動員這項數值一般可以達到1。2以上,比如博爾特就達到了驚人的1。255。如果按照傳統理論去增加步幅,收益也不會太大,這就是幾年前很多人斷言蘇炳添不可能破10秒的理論基礎。

但蘇炳添還是選擇了增加步頻這條未知之路。原本他跑百米是47步完成的,但經過蘭迪·亨廷頓教練的指導之後,他改變了起跑腳,用48步完成百米,並且步幅沒有下降。亨廷頓教練又教導了他一些其他技術細節,比如腹式呼吸法,比如糾正他50-60米區間節奏混亂的問題。於是,他完成了從2013年46。85步10秒12跑完百米到2015年48步9秒99跑完百米的飛躍。

由此可見,人種差異固然存在,但並沒有優劣之分,

如果可以適應這種差異性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跑法和技術,也就可以無視所謂人種的極限了。

這也讓我不由地去回想,如果當初張培萌也選擇這條技術路線,以他遠勝於蘇炳添的身體天賦,是不是可以提前開闢這未曾設想的道路,也未可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隨著我國湧現出越來越多身體天賦出眾的年輕運動員,結合科學的訓練和技術,我相信我國的男子百米記錄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同樣,其他體育專案也會因為越來越多出色的年輕運動員的湧現以及更先進、更科學的訓練方式而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近期文章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