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當新勢力殺入20萬元以下,你會買嗎?

菜單

當新勢力殺入20萬元以下,你會買嗎?

今年7月30日,“農夫”特斯拉再次舞動手上的鐮刀,宣佈國產Model 3標準續航升級版價格下調1。5萬元。從上市至今,改款車型經歷數次的價格大跳水,已經從當初的35。58萬元下滑到今天的23。59萬元,累計降價達到驚人的11。99萬元,降幅達到了33。7%。毫不誇張的說,Model 3的車主們直接將車輛開進水裡,殘值率的變化也相差不遠了。

當新勢力殺入20萬元以下,你會買嗎?

當新勢力殺入20萬元以下,你會買嗎?

特斯拉一再降價的背後,是零部件國產化和規模效應兩大因素帶來的製造成本下降。同時,價格連續跳水加上持續熱銷的情況,也讓不少有心人開始產生一些想法:特斯拉會不會衝擊20萬元以下市場?

當新勢力殺入20萬元以下,你會買嗎?

事實上,早在2018年,馬斯克就在一次採訪中表示,特斯拉將聚焦於造出讓人買得起的車,未來可能推出一款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6。16萬元)的車型,但這至少需要花費3年以上的時間進行開發。而當時間來到2021年,3年之約已到時,關於這款車型的說法也逐漸多了起來。

當新勢力殺入20萬元以下,你會買嗎?

然而截至目前,儘管網路上出現鋪天蓋地的猜測,諸如Model 2猜想、上海工廠已經進行生產準備、曝光中國風特斯拉效果圖、比亞迪將供應刀片電池等。但這些訊息全都沒有得到正面的官方迴應,因此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存在於猜測和幻想之中。但在這種山雨欲來的資訊覆蓋之下,也確實讓人不由得在想:更便宜的特斯拉似乎真的會到來。

當新勢力殺入20萬元以下,你會買嗎?

當新勢力殺入20萬元以下,你會買嗎?

事實上,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20萬元以下的市場同樣是熱鬧非凡,我們熟知的比亞迪、廣汽埃安等自主品牌均在這裡有著完整的產品佈局。而其餘大部分有實力的廠商如吉利、長安、長城等,雖然產品佈局並不全面,但相應的產品也一個不少。

當新勢力殺入20萬元以下,你會買嗎?

因此,在20萬元以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雖然成體系的產品矩陣不多,但參與競爭的選手卻是多如牛毛,起碼對目前的新能源汽車需求而言,該價位市場的供給是飽和的。然而,隨著今年小鵬汽車推出小鵬P5、G3i兩款車型,隨著哪吒在該細分領域佈局,隨著特斯拉Model 2訊息的甚囂塵上,越來越多的競爭者正參與到這場廝殺中來。

當新勢力殺入20萬元以下,你會買嗎?

無獨有偶,今年7月30日有訊息曝出,蔚來或將打造一個副品牌,並將副品牌車型的價格落在15-20萬元區間,與主品牌蔚來拉開差距,給蔚來推出更便宜車型留出空間的同時,也讓走量成為了可能。

當新勢力殺入20萬元以下,你會買嗎?

而且,一旦蔚來殺入10-20萬元市場,尚未形成固定格局的這一價位區間,勢必將會更加熱鬧。不僅比亞迪、廣汽埃安、小鵬汽車、哪吒汽車等品牌會受到影響,與即將加入戰局的特斯拉也難免有一場面對面的較量。在這場較量中,不僅產品力很關鍵,時間也非常重要,拼的就是誰能率先形成優勢奠定未來的競爭格局。

當新勢力殺入20萬元以下,你會買嗎?

當新勢力殺入20萬元以下,你會買嗎?

提一個問題,如果上述提到的品牌都進軍20萬元以下的市場,你會選擇哪個品牌?我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特斯拉,其次是蔚來和比亞迪。沒錯,儘管我們一直以來認為新勢力不成氣候,然而當這些新勢力放下身段時,我們才猛然發現,原來我們不選擇這些品牌,很有可能是因為——買不起?

當新勢力殺入20萬元以下,你會買嗎?

其實縱觀過去傳統燃油車型的發展,大多也是採用從上往下的策略,即先在高階車型上做文章,再逐步將技術下放,一來可以讓自家技術讓更多人得知,二來能營造高階車型使用者的儀式感,同時還能讓低端車型使用者得到更實惠的技術投放。如今,當新勢力開始慢慢進軍20萬元以下市場,我們就能從中看到兩者之間驚人的相似。

當新勢力殺入20萬元以下,你會買嗎?

就如同我問你,為什麼選擇特斯拉,你很可能回答“品牌”,但更具體的原因可能是銷量,或者“它畢竟有上百萬級別的高階車,讓人更放心”。同樣的情況也會出現在蔚來等新勢力之上,一旦這些新勢力們有著能夠在市場上站住腳的高階產品,相比起一直在中低端苦苦掙扎向上的傳統品牌,反倒會更讓人放心!

當新勢力殺入20萬元以下,你會買嗎?

這種心理上的落差,很可能會成為新勢力突破的關鍵!試想一下,一家旗下產品最高不超過30萬元的傳統自主品牌,與一家旗下有著數款50萬元以上產品,且服務更優、經營模式更透明直接的新勢力品牌,你會選擇誰?我相信答案已經不言而喻。

當新勢力殺入20萬元以下,你會買嗎?

尤其是,不同於五菱宏光MINIEV和特斯拉分別佔領10萬元以內和20-30萬元兩個市場的局面,中間地帶的10-20萬元價位目前仍處在一種“混沌”的狀態,尚未形成固定的競爭格局。既然大亂鬥仍未結束,那麼無論原有的品牌還是新進入“戰圈”的企業都還有一錘定音的機會,現在看的就是誰能夠最快拔得頭籌了。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