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突發意外,怎樣增加獲助的機率?破解“旁觀者效應”,機智求助

菜單

突發意外,怎樣增加獲助的機率?破解“旁觀者效應”,機智求助

開學季,湖北武漢一所中學的開學典禮上,一女生暈倒

30秒沒有人扶,這引發了熱議。大家對在場老師和同學無動於衷的冷漠普遍感到心寒。

一直以來,對於在面對突發惡性事件時袖手旁觀的行為,我們習慣從道德層面去譴責,認為在他人危難時刻不伸出援助之手,不見義勇為、扶危濟困,是冷漠麻木、道德缺失的體現。其實,我們有必要從心理學層面瞭解一下

旁觀者效應。

突發意外,怎樣增加獲助的機率?破解“旁觀者效應”,機智求助

什麼是旁觀者效應?

所謂旁觀者效應,指的是當突發緊急事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身邊的陌生人越多,你真正得到幫助的機率越低,因為很多人往往袖手旁觀。

為什麼在場的人(尤其陌生人)越多,得到幫助的可能性越低?

1.觀望心理。

當我們突然面對一件不同尋常的事情時,會有觀望探究真相的反應,需要判斷對方是否真的需要幫助。比如,遇到男子拖拽毆打女孩,旁觀的人會想:

“他們是不是情侶吵架?”而且絕大多數人都不想在一群人中顯得特別扎眼,都希望別人先跳出來,給自己一些指引。因此,往往繼續若無其事地做手頭上的事,很難做出立刻衝上去幫忙的舉動。

2.責任分散。

大家都認為別人有責任做出反應。絕大多數日常生活場景並沒有清晰的指揮系統。人們會想:自己有義務提供幫助嗎?自己行動了身邊的人會怎麼看呢?在場的每個人可能都用這種方式思考,導致誰也不願意行動。

所以,人人有責變成了人人無責。

3.顧慮助人代價

人們擔心萬一受牽連,萬一被騙,萬一被訛詐,自己要承受損失,當助人有使自己受損的風險時,幫助他人的原始動機和本能就被壓制了。

因此,在場的人越多,出來幫忙的人越少。旁觀者並非冷漠自私,是因為當時在場的人太多了。

而當一個人面對這樣的突發狀況時,情況會大為不同。

那意味著要獨自一人承擔所有的責任,在身旁沒有第三個人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都會過去了解一些情況,並提供一些幫助。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1.緊急時用手指著單個人求助。

要比向一群人呼救好得多。可以迅速從人群中挑選一個面容慈善的人。比如,那位穿白衣服的先生請幫幫我。要清楚地告他發生了什麼事情需要怎麼做。比如,突發糖尿病,需要儘快補充糖分;突發心臟病,需要叫救護車。這樣可以防止人群出現

“觀望”心理和責任分散,把人群中的某個陌生的人轉變成能給予我們幫助的人。

2.遇險時要機智地引起周圍人注意。

比如,

遭遇搶劫或者暴力襲擊,大喊

“著火了,快來救火呀!”會比喊“救命”更有效。或者故意搗亂、故意搞破壞,把自己置身於是非中,引來第三方關注甚至報警。比如,遭遇挾持或威脅無法求助和脫身時,故意打翻途經之地商家或住戶的物品,引起主人追討,這樣會為自己贏得獲助時機。

因為,從自身利益出發,人們更容易實施行動。

不過,再好的求助辦法,

都比不上時刻懷有安全意識,保有戒備之心,不放鬆警惕,不冒險,不僥倖,不獨自走夜路,不和垃圾人爭是非,不和惡人硬碰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