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華為智選擴軍,不造車的華為能否成為下一個博世?

菜單

華為智選擴軍,不造車的華為能否成為下一個博世?

作者 | 劉極昊

責編|劉極昊

主編|趙文華

隨著問界M5漸入佳境,以及問界M7“不出意外”的火爆訂單,華為在車圈的影響力得到了空前認可。但與此同時,作為華為智選目前唯一的合作方——賽力斯卻被進一步無視甚至嘲笑,很多人認為出賣靈魂的它已淪落到“代工廠”的地步。

靈魂一說,始作俑者是上汽,但眼見“小角色”賽力斯靠這種方式鹹魚翻身(姑且這麼說),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車企按捺不住了,準備把自己靈魂交出去——比如除了之前採用HI模式合作的極狐外,奇瑞和江淮也宣稱要加入到“智選模式”的佇列中。

華為智選擴軍,不造車的華為能否成為下一個博世?

一時之間,華為儼然成了靈丹妙藥,尤其是“華為智選”,似乎攀上它就有了銷量保證。對此,業內已經有這樣一種說法:口口聲聲不造車但卻立志“為車企賦能”的華為,很有可能成為博世那樣的供應商巨頭。不過在筆者看來,華為的胃口可不僅僅是博世,而是博世和蘋果的複合體。

AITO只是件“樣品”

根據目前華為對外宣稱的,其汽車業務大致分三類:一是零部件模式,即華為為車企提供零部件,比如整合式電驅系統;二是HI模式,即採用“Huawei Inside”解決方案的合作模式,華為提供模組化的方案供應,包括計算與通訊架構、智慧座艙、智慧駕駛輔助系統等,代表車型有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三是智選模式,華為深度參與到產品定義、核心零部件匹配、營銷服務體系等領域,在這其中,非常有吸引力的是,合作車型會進入華為旗下終端店面銷售。

華為智選擴軍,不造車的華為能否成為下一個博世?

可見,智選模式是當前華為與車企合作最緊密的模式,在此模式下,華為已經深入整車廠的核心造車領域。其跟賽力斯合作的AITO品牌無疑就是一個模板,華為主導了問界M5、M7兩款新車的產品設計、研發製造與營銷體系。

效果則是肉眼可見,以AITO問界M5為例,其今年一季度末才正式啟動交付,但月銷量持續攀升,6月份已經超過7千輛,在新能源SUV銷量榜上位列第8,勢頭相當犀利。至於剛上市還不到一週的問界M7,據稱訂單數已經超過6萬張,簡直就是要把理想ONE往牆角里逼的節奏。

華為智選擴軍,不造車的華為能否成為下一個博世?

相反,比問界M5出道早半年的極狐阿爾法S,儘管有著華為鐳射雷達和高階智慧駕駛這樣的黑科技,但由於沒有進入華為的圈子,銷量慘不忍睹,迄今都還徘徊在月銷幾百輛的水平。坊間傳言,極狐方面已經認清了現實,準備徹底拜倒在華為的石榴裙下,以換取AITO那樣的待遇和銷量。

華為智選擴軍,不造車的華為能否成為下一個博世?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AITO品牌被華為精雕細琢並一步步在市場上取得成績,以及隨著長安、寧德時代、華為三方合作的阿維塔逐漸走向臺前,華為在車圈的號召力將史無前例的擴張。奇瑞和江淮來投,也不過是個開頭罷了。

華為的機會與決心

在晶片領域遭遇美國卡脖子的華為,憑什麼在切換到汽車賽道短短三年就能有如此江湖地位?在筆者看來,這取決於兩點,一是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機會,二是華為自身的決心與投入力度。

眾所周知,汽車業如今正處於電動化、智慧化和網聯化轉型的深入期。根據乘聯會的統計,今年6月乘用車行業的新四化指數為73%,大約比三年前華為剛介入汽車業務時提升了一半。而這個時期,恰好也是全球汽車產業重構的關鍵視窗期,對此,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去年就做出了清晰的判斷,“傳統零部件體系70%以上將面臨重構。”

華為智選擴軍,不造車的華為能否成為下一個博世?

事實也的確如此,諸如博世這樣的龐然大物,如今也都感受到危機,因為來自中國車企比亞迪的一項發明——iTAC智慧扭矩控制系統,正在挑戰博世ESP系統的江湖霸主地位。儘管前者只是針對電動車的一項技術,還沒蔓延到燃油車領域,但新能源的趨勢已經讓博世喪失了很大一部分優勢。而且,不只是比亞迪,在電動車最為核心的動力電池領域,同樣來自中國的寧德時代,如今已經佔據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份額,將歐美和日韓的一眾傳統巨頭們遠遠甩在身後。

華為智選擴軍,不造車的華為能否成為下一個博世?

而憑藉自身在ICT技術領域的深耕,華為在軟體定義汽車的時代,其硬體與軟體融合的優勢也就不言而喻。畢竟,基於中央計算+域控制的全新電子電氣架構,已經讓汽車的靈魂得以昇華,這是傳統車企和傳統零部件企業們並不擅長的。正如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上個月在重慶車展現場所說的,“中國不缺華為品牌的汽車,但缺乏真正擁有核心技術的汽車部件供應商。華為不造車,基於這麼多年積累的ICT技術,來幫助車企造好車。”

華為智選擴軍,不造車的華為能否成為下一個博世?

除了百年難遇的機遇,華為曲線進入汽車行業的的決心也相當堅決。

早在今年初,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餘承東就曾表示,2022年華為要挑戰年銷量30萬輛的銷售目標,合作車企一年的銷售額將達到1000億元。如今,半年過去,這個目標雖然看似已經無法觸及(AITO品牌半年累計銷量不到3萬輛),但從中卻不難看出華為對汽車業務的長遠期待,絲毫不比曾經的消費者業務低,後者巔峰時期(2020年)的年收入一度逼近5千億大關,在華為整體營收中佔比過半。

而幾天前所召開的第十四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餘承東更是透露,“華為汽車業務一年花掉十幾億美元,直接投入7000人,間接投入超過1萬人。”

華為智選擴軍,不造車的華為能否成為下一個博世?

“起步就是1千億”,“投入上萬人”,從這些細節中,其實不難捕捉到一個資訊,那就是華為對汽車業務的目標相當高——就這個角度而言,華為不造車,但華為對汽車業務的野心已經遠超一般車企。畢竟,作為華為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老牌車企長安過去一年的營收也才剛剛過1千億關口。

最後說說

面對如今飛速增長的汽車新物種,其實不光是華為在全方位佈局,作為老對手,蘋果也出手了,一個月前的蘋果開發者大會,全新的CarPlay就讓人感知了這家巨頭的意圖——跟幾年前那個簡單的對映功能不一樣,其對車內所有螢幕的適配,對車內常見操作的支援,以及對車輛各種駕駛資料的相容,都在預示著,華為的鴻蒙座艙絕不會缺乏對手。甚至,儘管全新CarPlay還有一年多時間才會裝車,但包括賓士、保時捷、奧迪、福特、本田、沃爾沃在內的十多個傳統汽車品牌已經宣佈投入到了蘋果的懷抱。

所幸的是,在那份龐大的名單上,我們沒有看到中國汽車品牌的名字,而這正是華為的機會。當前,中國汽車品牌正藉助新四化在實現對傳統汽車巨頭的彎道超車,而以華為、寧德時代等為代表的零部件和方案提供商,則有望成長為新一輪的供應鏈巨頭,尤其是華為,憑藉在驅動領域、座艙系統以及智慧駕駛等三方面的同時發力,大有成為博世與蘋果複合體的苗頭。

華為的未來我們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汽車產業的重構力度,正在超出人們的想象。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線外邦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