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今年兩會 看看汽車圈大佬們都有哪些錦囊妙計|封面天天見·封火輪

菜單

今年兩會 看看汽車圈大佬們都有哪些錦囊妙計|封面天天見·封火輪

2022年全國兩會上,各地代表委員帶來了各行各業的聲音。衣食住行中的“行”作為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環,汽車行業的相關建議和提案歷來都關注度較高。今年的“兩會”上,相關代表和委員聚焦“雙碳”戰略、產業創新、法律法規完善、新能源、智慧網聯、汽車晶片等幾大關鍵詞,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建議全面推廣應用甲醇汽車

今年兩會 看看汽車圈大佬們都有哪些錦囊妙計|封面天天見·封火輪

李書福建議,可在我國全面推廣應用甲醇汽車,將甲醇汽車納入新能源汽車發展體系和管理範疇,給予甲醇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同樣的政策支援,帶動更多的企業投入甲醇汽車的研發,加快實現交通領域碳中和。

在電動汽車換電體系建設方面,李書福建議加快明確換電站建設等的相關審批與規定,進一步完善換電車型相關政策法規,對換電車型公告法規進行最佳化,並加速推動換電模式標準化、通用化。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統籌智慧網聯汽車發展和安全

今年兩會 看看汽車圈大佬們都有哪些錦囊妙計|封面天天見·封火輪

朱華榮提出《關於統籌智慧網聯汽車發展和安全的建議》等四項建議,建議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以安全為前提包容新興產業發展。同時加強政府引導、法規保障、標準統一,加速行業合作,打破資料壁壘。此外,考慮合理放寬汽車資料安全與隱私保護要求,建立可信汽車資料流通渠道。

針對股比放開後地方政府引入外資車企方面,朱華榮建議更新並完善相關國家政策,加強政策管控力度與安全審查,防止盲目布點和重複建設投資;加強地方對外資車企的金融稅收等優惠條件的監管;引導地方政策、引導外方支援現有合資企業的電動化轉型。

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建立車規級晶片統一技術規範和標準

今年兩會 看看汽車圈大佬們都有哪些錦囊妙計|封面天天見·封火輪

陳虹提出了《關於完善相關政策體系 支援汽車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關於加強產業鏈佈局和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新能源汽車可持續發展的建議》、《關於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 支援智慧網聯汽車加快發展的建議》和《關於推進車規級、大算力晶片國產化 支援國內汽車晶片產業鏈協同發展的建議》四項建議。

在《關於推進車規級、大算力晶片國產化 支援國內汽車晶片產業鏈協同發展的建議》中,陳虹希望透過政策引導,多方協同,建立車規級晶片統一的技術規範和標準,併成立第三方檢測認證平臺;建議國家牽頭設立專項資金,鼓勵晶片企業、汽車企業共同參與,加快形成國產大算力晶片的研發、製造和應用能力。

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智慧駕駛汽車應當安裝黑匣子

今年兩會 看看汽車圈大佬們都有哪些錦囊妙計|封面天天見·封火輪

曾慶洪提出關於修訂《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關條款、推動智慧駕駛汽車快速發展的議案。

該議案增加並明確“機器駕駛人”的定義,同時增加“智慧駕駛汽車應當安裝關鍵資料儲存黑匣子或關鍵資料雲端備份”的強制性規定,以及“將智慧駕駛汽車產品責任保險納入強制保險的範圍,分散相關責任主體的風險”的有關法律規定等。

此外,曾慶洪提出關於加快推動我國汽車晶片產業鏈發展、推動汽車工業軟體國產化、完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充分發揮生態林價值、以林業碳匯助力鄉村振興、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政策、促進共同富裕的相關建議。

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統籌發展閒置產能,鼓勵兼併重組

今年兩會 看看汽車圈大佬們都有哪些錦囊妙計|封面天天見·封火輪

王鳳英建議指出,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下汽車產能規模擴大,汽車高質量發展需要正視中國汽車工業產能過剩問題,而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問題也正在加劇。

王鳳英建議,希望發揮區域聚集優勢盤活閒置資源,發揮區域聚集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產能,做大、做強民族汽車工業,統籌發展閒置產能,鼓勵兼併重組、加快建設智慧工廠。同時,政府強化監管力度,建立退出機制,從而避免資源浪費,推進國內國際雙迴圈,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

啟陽(成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麒:高質量打造“成渝氫走廊”

今年兩會 看看汽車圈大佬們都有哪些錦囊妙計|封面天天見·封火輪

王麒今年兩會帶來多份建議,其中汽車部分是《關於進一步規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管理機制的建議》和《關於推動我國氫能產業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王麒建議,應完善氫能產業發展政策體系,突出氫能在能源結構中的地位,加強氫能產業發展頂層設計,進一步明確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和突破口,推動我國氫能產業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應設立氫能源與燃料電池重大專項,最佳化川渝地區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以成都—內江—重慶發展軸為重點,高質量打造“成渝氫走廊”,支援川渝地區建立國家級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示範區,建設國家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

封面新聞記者 李思靜 劉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