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都啥年代了,還有人在為5G是不是“偽需求”爭論

菜單

都啥年代了,還有人在為5G是不是“偽需求”爭論

10月31日上午,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陳朝雄在2019中國國際資訊與通訊展開幕式上宣佈了5G業務正式啟動。同日,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在各自官方應用中公佈了5g套餐資費起價128元/月,5g流量最低30GB11月1日,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5G業務套餐正式上線。這意味著5g在中國已經正式進入商用階段。

5G已經發展到今天,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各種各樣唱衰5G、說5G是偽需求的文章。真的很想感慨一句,如果5年前談論5G是不是偽需求還可以稱為觀點之爭,這都到了9012年了,還在爭論這個話題,在我看來就是缺乏科學思維了。

二是從本文中,無法檢視偽5G需求點的技術和應用方面。

在移動通訊領域,每推出新一代技術,都意味著一次革命性的技術改變。按照一般人的理解,5G作為新一代的無線通訊技術,最主要的特點可以用9個字來概括,就是“速度快”、“併發高”和“延遲低”。雖然這樣的理解不能算錯,但是不全面的。就拿速度來說吧,世界各國都有4G網路,但是速度卻很不一樣。網速最快的新加坡,可以達到46。6兆,但是印度的4G網路,平均就只有6兆左右了。

所以,我們需要回歸到科學原理的層面上來理解5G才行。所有的行動通訊都是基於電磁波進行通訊,電磁波的波長乘以頻率等於光速。因為光速恆定不變,所以,知道了波長就等於知道了頻率,反之亦然。因此在我後面的講述中,不管我說的是頻率還是波長,其實都是等價的。你只需要記住一點:波長和頻率成反比。

5g是新一代無線通訊技術,其核心技術被稱為超密集異構網路。這是一種新的行動通訊網路架構,可以使5g在超高頻毫米波頻段工作,同時保證基站部署密度是4G時代的10倍,不受頻譜干擾更為普遍的是,5G能夠擴充套件到更高頻率的通訊頻段,充分利用更大的網路頻寬,更緊密地建設基站,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更密集地建設天線。只要抓住“超密集”這三個字,就可以理解5G的優勢,“高速”、“高併發”、“低延遲”這三個特點都與“超密集”架構有關。

4G網路目前已基本到達了瓶頸,在基站和天線,同頻干擾現象的密度的增加會越來越嚴重,速度將不再上去了,這是對科學原理的4G網路的瓶頸。

新一代行動通訊網路這個稱號,是5G全新的底層架構所決定的。這個架構就意味著5G突破了4G的瓶頸,在科學原理上是一次實質性的技術進步。

那麼,這些技術進步是否有足夠的市場需求?

這是在過去的幾年直至現在,都經常被某些人所詬病的地方。根據2018年《中國寬頻速率狀況報告》中的資料,中國聯通的4G平均網速達到了20。42Mbit/s。很多人都覺得,4G網路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即便不能更快了,現在這個速度,看個電影,聽個音樂,已經是綽綽有餘了,現在風風火火地建設5G,是不是個偽需求啊。

這裡我要告訴你,這真的不是偽需求。5G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大力度推廣,一方面是因為5G的技術積累已經可以滿足大規模商業推廣的需要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4G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也真的遇到了技術瓶頸,即便升級4G也很難解決。

比如說,有些經濟發達地區的網友就抱怨說:“為什麼4G發展了這麼多年,沒見速度提升,反而還越來越慢了?”這種網速變慢的感覺,還真的不是幻覺。而且越是人口稠密的地區,這種情況就越是明顯。因為一個4G基站的頻寬,是要平均分給所有使用者的。現在流量資費越來越便宜了,還有很多包月的策略,很多使用者就乾脆不用寬帶了,直接用流量看影片,這樣一來,頻寬一下子就不夠用了。那麼,到底是什麼制約著頻寬呢?

一般而言,頻寬是無線電訊號所使用的最高頻率和最低頻率之間的差。頻寬越大,無線電波所能承載的資料量越大,這意味著網路越快。例如,中國移動的4G頻率之一是1900MHz的1880,其頻寬為20MHz。當確定頻帶時,不存在擴充套件頻寬的方式。如果要增加頻寬,必須開啟一個新的頻帶。實際上,除了剛才所說的,中國移動已經在4G通訊上獲得了三個不同的頻帶,2320、2370MHz和2575到2635MHz,總頻寬為130MHz。對於中國移動來說,這是4G通訊的頻寬瓶頸。

從資訊傳輸的效率來講,4G的傳輸效率也已經逼近了理論極限,難以進一步提高了。這個理論極限叫做夏農極限,這是資訊理論的基礎理論,它描述了一個通道在一定的干擾環境下能傳輸資料的最大速率。所以,從4G的編碼技術層面,也幾乎沒有什麼提升空間了。

除了頻寬問題,4G面臨的另一個痛點是併發問題如果你去看體育比賽或現場音樂會,你一定有這樣的經歷:“為什麼體育場裡的網路訊號這麼差?我連朋友圈都發不出去。”事實上,如果你能等到球場結束再嘗試,你會發現球場裡的網路訊號一點也不差,更不用說傳送朋友圈了,也就是說看電影很快。我是不是覺得現在的網路不好?當然不是。那是因為負責體育場這一區域的手機基站不能同時支援這麼多人連線,所以遭到了臨時罷工。

處理此問題的唯一方法是允許移動運營商根據現場人員的數量來臨時部署車輛移動基站以解決臨時交通擁塞問題。

除了網速變慢和通訊擁堵這兩個很明顯的民用需求以外,還有一個推動5G商用化的巨大力量,那就是萬物互聯的需求。實際上,普通老百姓聽到5G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手機,但是5G從業人員,聽到5G很可能首先想到的不是手機,而是Iot,也就是萬物互聯。

萬物互聯的低端版本名叫“物聯網”,水電煤氣公司可以遠端檢視我們家裡的電錶、水錶和煤氣表,然後在支付寶上給我們發放電子賬單,這就是物聯網最貼近生活的應用。現在,智慧音箱、網際網路電視這些家電已經非常常見了,那些可以遠端開關的電燈、空調之類的裝置也早已失去了新鮮感。

但是大家應該也注意到了,上面提到的這些物聯網應用,無一例外的只是把裝置本身連入了網際網路而已。它們仍然有一個控制中心,這個中心,要麼是一個人,要麼是一個能暫時替代人的軟體。這些裝置之間其實並沒有互聯。什麼叫真正的互聯,用交朋友來打比方,如果我想透過你認識一位新朋友,我只需要向你要來新朋友的微訊號,然後加他好友,以後的事兒,就再也不需要你從中聯絡了。這樣才是我和這位新朋友產生了互聯。

類似地,5G技術類似於允許所有聯網裝置將微信新增到彼此,或者拉動組。聯網的裝置可以聚在一起,看看如何做好更好的工作。模式是萬物互聯。

萬物互聯,比自動駕駛儀的最典型的例子。試想一下,如果一個車道改變是必要的自主車,並使用統一的和其他汽車製造商林立在目標車道,它必須與目標車道其他車輛打招呼,等車,想給這個車系的練級車出當車來到開放。現在,我們來這裡是為了提供他們想要改變車道以這種方式來打轉向燈向後方車輛的訊號。

如果我換成自動駕駛該怎麼辦?使用舊的集中式車輛排程方法,如依賴於流行的計程車軟體來控制,需要向控制中心傳送請求,然後控制中心協調目標車道上的車輛稍微減速,從而給需要改變車道的車輛提供空置位置。然而,向控制中心傳送訊號需要數百毫秒對於時速120公里的汽車來說,一秒鐘就意味著幾十米,由此帶來的安全隱患對於自動駕駛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在5G網路的情況下,聯網的汽車中的每一個都能夠在不經過控制中心或者甚至透過5G基站的情況下與車輛周圍的車輛保持實時通訊。每次通訊發生時,僅需要1毫秒才能完成。有時你會看到一篇文章說,如果進行自動駕駛,就不會有交通和交通事故,支援他的觀點的技術原則是萬物互聯技術的網際網路。

說實話,我們目前的5G技術儲備,遠到了那一步,“萬事俱備,只欠推廣”一個。有等待被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 5G理由在這個階段開展轟轟烈烈的平民,確實是真實的需求推動的結果。

30歲以上的人,回顧歷史,應該和我有同樣的感受。2000年以後,網際網路進入了我們的生活,所以每一個斷網的上班族都相當於一個假日時代。2013年左右,智慧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走進我們的生活,於是我們進入了不怕丟錢包、不怕丟手機的時代。

而即將到來的5G時代,將會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新時代。而且,我們會走進一旦5G罷工,生活將變得一團糟的時代。

都啥年代了,還有人在為5G是不是“偽需求”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