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酷說老子》歷代名宰相捱罵,為什麼都不生氣?

菜單

《酷說老子》歷代名宰相捱罵,為什麼都不生氣?

《酷說老子》歷代名宰相捱罵,為什麼都不生氣?

《酷說老子》歷代名宰相捱罵,為什麼都不生氣?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最高的善好像水一樣。)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

(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

㊣與,善仁;言,善信;

(待人善於真誠、仁愛,說話善於格守信用。)

㊣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為政善於治理,處事善於發揮能力,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夫唯不爭,故無尤。

(因為不與人爭,所以沒有錯誤。)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與譯文。

【第九句】

㊣夫唯不爭,故無尤。

01

對於“尤”這個字的解讀,一般有兩種觀點。

《酷說老子》歷代名宰相捱罵,為什麼都不生氣?

第一種觀點認為:

“尤”,是指“過失”。

意思是:

如果不爭,便不會犯錯。

那麼這種觀點能站的住腳嗎?不見得。比如大秦帝國為什麼短短十五年就灰飛煙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就是因為太過於仁厚,太過於“不爭”,以致於被胡亥奪位,最後身死秦滅。所以,不爭就不會犯錯,顯然不符合事實,因為扶蘇正是犯了“不爭”之錯。

02

第二種觀點認為:

“尤”,是指別人的怨恨。

意思是:

如果不爭,便不會招致怨恨。

那麼這種觀點能站的住腳嗎?不妨來聽三個典故。

03

【第一個典故】:

唐代有一位著名的宰相叫婁師德,因為年老體胖,行走緩慢。有一天跟李昭德一起上朝的時候,李昭德多次停下來等他,不勝其煩。

《酷說老子》歷代名宰相捱罵,為什麼都不生氣?

於是大罵:

“真受不了你這個種地的莊稼漢!”

婁師德呢?不僅不生氣,還笑眯眯的說:

“我婁師德不是田舍漢,誰是田舍漢呢?①”

04

【第二個典故】:

北宋有一位著名的宰相叫富弼,脾氣好修養高,有一天在大街上散步,突然遇到一個窮酸秀才。這個秀才嫉妒富弼的功名,故意高聲罵道:

《酷說老子》歷代名宰相捱罵,為什麼都不生氣?

“富弼就是一個縮頭烏龜!”

這時候一個熟人提醒富弼說,有人罵你。富弼呢?不僅不生氣,還若無其事地說:

“同名同姓的人那麼多,怎麼一定是在罵我呢?”②

05

【第三個典故】:

北宋還有一位著名的宰相叫呂蒙正,他剛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不久,有一次上朝的時候,突然朝堂簾內有一個大臣指著他說:

《酷說老子》歷代名宰相捱罵,為什麼都不生氣?

“這等豎子小人也能參政?”

四周一片噓笑,呂蒙正呢?假完全不在意,就跟沒聽到一樣。他的幾個同僚們忍無可忍,下令責問此人的官位姓名,但是被呂蒙正制止了。退朝後,同僚們還在憤憤不平,後悔沒有查問到底。呂蒙正卻說:

“知道了他名字,終身不能忘,不如不知。”③

06

那麼問題來了:

婁師德不爭,為什麼還被人罵“田舍漢”?

富弼不爭,為什麼還被人罵“縮頭烏龜”?

呂蒙正不爭,為什麼還被人罵“豎子小人”?

他們三個人在歷史上都是出了名的彌勒佛脾氣,大肚能容,廣受尊崇。但是大廈越高,陰影就越長。即使一個人脾氣再好,品格再光輝,也無法將所有人的怨恨雪化冰消。這一點,小至雷鋒和特蕾莎修女,大至孔子、耶穌、釋迦以及穆罕默德都無法做到,何況凡夫俗子?

所以,將“尤”理解為“他人的怨恨”同樣是站不住腳的。

《酷說老子》歷代名宰相捱罵,為什麼都不生氣?

07

那該如何解釋呢?

尤,其實的確是“怨恨”的意思,但指的是並非是別人的怨恨,而是每個人自己的怨恨之心。

所以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

如果你與世無爭,就不會有怨恨之心。

08

怨恨,佛家將其稱為“嗔”,人心三毒之一(貪嗔痴)。佛家經典《大智度論》甚至說:

“諸煩惱中,瞋為最重。諸心病中,第一難治。④”

為什麼呢?《華嚴經》答案是: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⑤”

沒錯,“嗔”這個個堪稱是潛藏在每個人心中最危險的殺手。小至兩個孩童打架,大至兩個國家打仗。莫不是起源於“爭”這個動機,發酵於“嗔”這個念頭。

眾所周知,佛門中第一戒律便是“殺戒”。但這只是對外在生命戒律,如果是面對內心的思想,釋迦牟尼的主張則恰好相反。他同樣提倡眾生要拿起屠刀,大開殺戒,在“靈魂深處爆發革命”。尤其像“嗔”這種暴君,就應該隨見隨斬,斷首除根。

《酷說老子》歷代名宰相捱罵,為什麼都不生氣?

09

《大智度論》當中有這樣一番對話,有人問釋迦牟尼:

何物殺安隱?何物殺不悔?何物毒之根,吞滅一切善?何物殺而贊?何物殺無憂?”

意思是:

什麼東西殺了它會心中安穩平靜?什麼東西殺了它不會後悔?什麼東西是毒害的根源?什麼東西可以吞滅一切善念?什麼東西殺了它值得稱讚?什麼東西殺了它便無憂無慮?

釋迦牟尼十分乾脆的回答說:

“殺瞋心安隱,殺瞋心不悔;瞋為毒之根,瞋滅一切善;殺瞋諸佛贊,殺瞋則無憂!”⑥

那麼如何才能殺掉心中的“嗔”呢?佛陀提供了一個絕招叫忍辱。而老子也提供一個必殺技叫不爭。所謂“忍辱”,不正是“不爭”嗎?看來,佛陀和老子又一次在思想的十字路口上殊途同歸。

【第八章】完

【參考資料】:

1、《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

2、(明)鄭瑄《昨非庵日纂》

3、《宋稗類抄•卷三•雅量》

4、《大智度論•卷十四》

5、《華嚴經•卷四十九》

6、《大智度論•卷十四》

《酷說老子》歷代名宰相捱罵,為什麼都不生氣?

本文部分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