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節水抗旱稻可當小麥種

菜單

節水抗旱稻可當小麥種

原標題:節水抗旱稻可當小麥種 來源:農民日報

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員、江蘇豐大生物節水抗旱稻研究院院長餘新橋(左)在田間介紹節水抗旱稻新品種。

豐收時節,秋風送爽,皖北大地上稻香陣陣。

“稻子當成小麥種,產量不低品質還好,關鍵是節水節肥,省錢又省事兒!”在位於安徽省宿州市的豐大試驗基地上,一片旱地裡綠油油的稻子莖稈粗壯,籽粒飽滿,長勢喜人,格外吸引眼球。

9月14日,為展示評價節水抗旱稻最新種業科技成果,促進科研育種技術交流,推動科企深度合作,由全國農技中心主辦,安徽省種子管理站、安徽豐大集團承辦的“節水抗旱稻”技術推廣暨品種展示示範觀摩活動在安徽省宿州市舉辦,來自安徽、江蘇、上海、福建、江西等省(市)種子管理部門主要負責人、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部分委員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代表等參加活動。

活動現場展示了包括“旱優3015”“旱兩優8200”“滬旱19”等十餘個節水抗旱稻優質品種,與會人員紛紛駐足田間,仔細檢視節水抗旱稻新品種長勢特性,探討節水抗旱稻產業發展新方向。

既可像水稻一樣水種水管,也可像小麥一樣旱種旱管——

擰緊農業“水龍頭”節水品種是關鍵

水稻是需水量極大的作物之一,整個生育期大部分都需要“泡”在水中,耗水量佔農業用水的一半以上。

“中國的水養不起中國的稻,環境負擔不起,農民種稻太艱難。核心問題在於品種過度依賴淡水、抗旱性差。”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研究員說。

羅利軍指出,近代以來,堅持以產量為導向的水稻科技不斷髮展,隨著農田改造和栽培技術改進,產量已邁向1000公斤。但在如此高產條件下,水稻生產面臨重大挑戰,其中最大問題就是受乾旱影響嚴重,其次是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低。

透過深入挖掘稻種資源潛力,羅利軍團隊多年深耕水稻科研育種,最終實現了重大突破。從提出“節水抗旱稻”的理念再到科學實踐,透過整合水稻和旱稻的優良特性,培育出“節水抗旱稻”系列優良品種,推進了我國水稻產業提質增效程序。

“透過品種和種植模式調整,水田直播旱管,可實現節水50%以上,減肥減藥的同時,不影響產量及米質;旱地旱播旱管,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實現省時省工,穩產增收;同時省工易種,可大面積減少面源汙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羅利軍介紹。

近年來,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在稻作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突破性優良品種培育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並與安徽豐大集團強強聯手,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共同推進節水抗旱稻事業發展,探索解決種業科研和市場需求兩張皮問題,已成為種業領域科企合作的典範。

據悉,今年7月,全國農技中心與安徽豐大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積極探索培育優勢企業主體發展體制機制,為打贏種業“翻身仗”提供瞭解決方案和服務樣板。

全國農技中心副主任劉信在活動中指出,節水抗旱稻是稻家族新的品種型別,具有節水、耐旱、高產、易栽培、肥料高效利用等優良特性,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重大的推廣應用價值,為推進農業發展綠色轉型,實現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和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提供了科技和品種支撐,也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及綠色產品供給提供了農業解決方案。

“希望各地種子部門和推广部門以節水抗旱稻推廣示範為契機,積極開展試驗示範,引進優良品種、熟化配套技術、推廣良種良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形成高質量技術創新和服務供給合力。”劉信表示,下一步,全國農技中心將進一步落細落實《種業振興行動方案》要求,全面提升服務種業振興技術支撐能力水平,為育種創新、成果轉化和企業扶優提供助力。

良種良法良態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品種優勢潛力——

發力節本增效推廣還需因地制宜

安徽地處南北過渡帶,橫跨長江淮河兩大水系,其種植的水稻品種需要很強適應性和抗性。

近年來,節水抗旱稻為安徽糧食生產提質增效發揮了重要作用。“安徽是我國主要稻作區,屬於‘四稻並存’。獨特的氣候條件,使得安徽江淮分水嶺地區常年缺水易旱。”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紅指出,為有效解決生產實際需求,2010年前後,安徽省率先在全國開設旱稻組品種實驗,將“節水抗旱稻”列為特殊型別品種審定,隨後一系列新優品種在安徽迅速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好品種,要先示範,後推廣,找準適應地區,才能讓好品種真正發揮作用。”安徽省政協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程備久指出,透過多年選育,節水抗旱稻目前已育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品種,從秈稻到粳稻,常規稻到雜交稻,品類繁多,產量、米質不斷提升。同時,透過種植模式、種植結構的調整,傳統插秧改為直播,節約了勞動成本,還可顯著減少農藥肥料的面源汙染,增加了肥料利用率,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在綠色生產方面潛力巨大,在一些水資源稀缺、易旱易澇的稻區推廣前景將十分廣闊。

品種要發揮最大優勢,還需技術、農機的配套。“地膜覆蓋可有效解決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和雜草防治問題,但地膜汙染問題不得不防。”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嚴昌榮指出,近五年來,我國生物降解地膜產品有了質的提升,價效比大幅提升,與此同時,水稻直播機具的突破與完善也增加了播種質量的穩定性。目前來看,覆膜直播水稻行業關注度高,市場需求巨大,相關技術和產品研發也正在加速。

省水、省工、省人、省錢,還比同期大米上市早一個月——

瞄準綠色輕簡優質市場前景廣闊

好品種從選育到應用,除了需要堅實的科研支撐,更離不開專業的推廣團隊。豐大集團總經理吳智勇指出,節水抗旱、優質高產、少肥少藥、環境友好的節水抗旱稻,及其輕簡化栽培種植方式符合農業現代化綠色優質發展的方向,將為解決城鎮化發展中所面臨的土地佔補失衡、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等問題提供新路徑,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好品種。

目前,公司已擁有“旱優3015”“滬優549”“旱兩優8200”“滬旱19”等眾多優質節水抗旱稻品種,深受廣大種植戶肯定,市場前景廣闊。“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品種質量管控,強化市場服務,解決好經銷商和種植戶在市場銷售、種植生產各個環節的需求,打造產業發展的命運共同體,同時,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上持續發力,讓我國節水抗旱稻在‘一帶一路’上大放異彩。”吳智勇說。

目前,在一些易澇易旱地區,節水抗旱稻的優勢已逐步顯現。“我們一直在尋找適宜沿淮種植的節水抗旱稻品種。9月初,在蚌埠召開了3場田間觀摩會,參觀農戶和鄉鎮零售商對‘旱優3015’田間表現非常滿意,株高矮,生育期短,抗倒,抗病,產量也高。明後兩年我們計劃在蚌埠地區推廣‘旱優3015’‘旱兩優8200’‘滬優549’等品種10萬畝以上。”來自蚌埠市安徽金海種業的胡林海信心滿滿。

憑藉品種優勢,節水抗旱稻獲得了業內越來越多的關注。北大荒農墾集團研究員馬守義指出,黑龍江地域遼闊,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約6000萬畝,水稻生產常年採用地下水,水資源短缺一直是黑龍江水稻發展面臨的瓶頸。另一方面,黑龍江上億畝玉米、6000萬畝大豆,旱田面積大,需積極推進種植結構調整,節水抗旱稻在黑龍江發展前景不容小覷。

近年來,隨著節水抗旱稻示範推廣面積的不斷擴大,產業發展也初具規模。“2017年起,浙江開始引進試種並逐步擴大種植規模,旱種旱管,操作方便,只要抽穗揚花灌漿時期保持水分供應,產量潛力很大。坡地上連片種植,產量也可保持在500公斤以上,目前全省種植面積已超8萬畝。”浙江省種子管理站站長施俊生指出,節水抗旱稻產量高,食味品質好,目前在進行產業開發。節水抗旱稻生育期短,可比其他大米上市早一個月左右,每公斤上市價格達到12元,市場認可度、接受度很高。下一步,浙江將加大扶持力度,扶持品牌培育,延長產業鏈,提升種植效益,提升節水抗旱稻產業的內生髮展動力。

節水抗旱稻可當小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