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讀了《三國》才知道:原來人這一生,都逃不開這4個字…

菜單

讀了《三國》才知道:原來人這一生,都逃不開這4個字…

《三國演義》,可謂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普及的一本書,一代一代傳下來,幾乎很少有人沒有聽過、看過《三國演義》。

它不僅僅是一段歷史故事,更是濃縮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普世價值和為人處世的智慧哲學。

那麼,看完三國這麼多或悲或喜的人物之後,你有什麼感覺,獲得什麼樣的啟示呢?

講起來只有一句話,就是人人都不了了之。

1

每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命運

我們可以看一看這當中的人物。

像關羽這般了不起的英雄,最後怎麼樣?不了了之;

人稱“周郎”的青年才俊——周瑜,不了了之;連我們非常欽佩的諸葛亮,同樣是不了了之。

不了了之是每一個人共同的命運,不管是聖人、才子、富翁,或者乞丐,都一樣。

之所以講眾生平等,就是人死的時候,大家都一個樣,誰也沒有什麼不同。

如果人人都不了了之,那不是十分消極嗎?當然不是,我們中國人講求陰陽思想。

同樣是人,但是分陰分陽,於是有男有女。

同樣是不了了之,也有陰陽兩種狀況。

一種是臨終之時,自己覺得或是還有掛礙、或是心有不甘、或是虧欠於人、或是非要見誰一面囑託一番,臨死之前還閉不上眼睛的,這就叫做死不瞑目。

一種是能做的事情都已做完了,該盡的責任都已盡到,心中無怨無悔,自己了無牽掛,最後閉上眼睛安詳離去,這叫做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的不了了之又有什麼不好呢?

我們倒是想一想,為什麼每一個人的結局都是不了了之?

用現代的話來講非常清楚:每個人只要睜開眼睛,只要還活著,只要能呼吸,就會隨時面對各種不同的變化。

換句話說,

人每時每刻都會面臨新的問題,每時每刻都有新的事情發生,所以每個人都不可能把想要做或者應該做的事情統統做完再離開人世。

為什麼一定要把所有事情做完才走呢?那不是太勉強自己了嗎?而且這也是不可能的。

即使尚有新的事情繼續發生,哪怕還有子女後人不在身旁,但身後之事是不是親自處理都能一樣,子女後人要不要親口囑託皆會相同。

這樣心安理得的不了了之又怎麼能說是消極的呢?

讀了《三國》才知道:原來人這一生,都逃不開這4個字…

2

死不瞑目的不了了之

三國這些人物裡面,哪些人是死不瞑目的?

如果從頭說起,我們第一個馬上就想到大將軍何進。

何進

權極之時,妹妹貴為太后,整個天下的權勢盡在手中,他卻不納諫言,偏聽偏信,最後落得身首異處,不了了之。

董卓

更不必說,臨到呂布殺他的時候,居然還覺得出乎意料,戲劇化地死於受禪臺上,不了了之。

呂伯奢

見到故人之子登門,熱情款待,老人家夜裡麵點了火把去沽酒,一番好意卻死得不明不白,不了了之。

袁紹

出身世家,一表人才,雄霸一時,可是跟他吐血而死的哥哥一樣,最後不了了之。

呂布

武功蓋世,認誰當乾爸爸,誰都高興得不得了,最後白門樓上向劉備求情都沒有用,不了了之。相信所有人向劉備求情都是有用的,只有呂布是例外。

李儒

費盡腦筋,最後什麼都沒有,不了了之。

江東名將

周瑜

,文武全才,家有嬌妻,沒有人不羨慕他,卻落得一聲“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長嘆,不了了之。

再看看

曹丕

,他最後心滿意足,當上皇帝,總算是勝利者吧?可是沒當多久,想做的事情都沒法做,不了了之。

曹植

,連曹操都喜愛他到極點,七步成詩的典故到現在我們也還記得,可是又怎麼樣呢?不了了之。

漢獻帝

可算是正牌的皇帝,也沒有什麼過錯,最後封他個“山陽公”還是假的,不也是冤枉得要命?不了了之。

說到

孫權

,我們可能覺得他十幾歲登基,活到七十一歲,比父親、兄長壽命都長,在位幾十年的時間,總算該是什麼事情都做完了吧?可是臨死之前,搞得一塌糊塗,不了了之。

看罷這些人,我們現在應該很清楚,不管賺多少錢,升多大的官,有多少後代,佔多少土地,到最後都可能死不瞑目的不了了之。

讀了《三國》才知道:原來人這一生,都逃不開這4個字…

3

心安理得的不了了之

哪些是心安理得的不了了之呢?

很多人以為,躺在床上死去就是得好死,橫屍沙場就是不得好死,這是誤解。

斷定一個人是否死得心安理得,不是看有沒有壽終正寢,是不是無疾而終,關鍵是看他臨死之前的心理狀態。

不要看

郭嘉

壯志未酬,年紀輕輕病死,就認為他死得心不甘、情不願,其實不是這樣。郭嘉死時並無怨恨,走得心安理得。

有人認為,

孫策

因為刺死於吉道長,得罪神仙而送命。

可在孫策看來,他認為自己破除迷信,是做了一件大事,這使得江東一帶的迷信風氣有所好轉,而且影響長遠。

雖然沒能完成統一的大業,但我們相信,他在交代孫權後事的時候,也是心安理得的。

劉表

自己無能為力,兩個兒子都不成器,想把荊襄之地交給劉備,劉備又不接受,的確是很悽慘。

可劉表在臨死之前,把一切事情都看清楚了,都做了適當的安排,走得心安理得。

陳宮

開始以為曹操是忠義的人,棄官追隨,想共同做一番大事,後來認清曹操是狼心之徒,所以棄他而走。

陳宮後來又投奔了好幾個人,都沒有辦法一展雄才,可是他死的時候很坦然。白門樓上,曹操有意留他一命,他都表示無所謂,走就走了,心安理得。

黃蓋

一大把年紀,還為國家拼死沙場,黃忠也是一樣,這種老將當然是心安理得。

還有一個我們非常敬佩的人——

魯肅

,雖然兩邊幫話,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主見。

大家都覺得魯肅為人太過老實,甚至有些窩囊,可是他對要完成的事情心裡很清楚,奠定了孫劉兩家聯盟的基礎,所以心安理得。

劉備

後期雖然犯了很大的錯誤,可是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他已經想通了一切,把後事都安排得很好,也心安理得地走了。

趙雲

,年紀輕輕就得到劉備的賞識,兩次救下幼主阿斗,自己又活得比其他人都長,可以說參與了整個蜀漢的歷史。

臨終之前,雖然嘴上講遺憾沒能看到漢室中興,可是他的內心心安理得。

孔明

更不必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想要延長壽命卻被魏延撲滅主燈,但他都不責怪,可見心安理得。

徐庶

,剛開始深得劉備賞識,後來被曹操騙去許都,他從此不獻一計,還能安排自己的退路,一段時間後全身而去,心安理得。

馬謖

是不是很冤枉呢?沒有。街亭一戰,他明白自己還是不如孔明,所以最後心安理得地接受懲罰。

我們舉這些例子,就是讓各位明白,在任何狀況之下,都可以死得心安理得,這不以外部環境為條件,完全是在於自己內心的控制。

4

如何做到心安理得

那麼,人生在世,怎麼樣才能夠死得心安理得呢?有幾個要素,一定要弄清楚。

第一,人遲早會死,這是人類共同的命運,沒有人逃得掉,自古以來從無例外。

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面對著死亡。很多人聽到死就有所忌諱,其實大可不必,這沒有什麼好忌諱的。

大部分人,一旦有了權勢,就非常怕死。

秦始皇千方百計想求長生不老,做得到嗎?以他的地位、身份、權勢都做不到,可見怕死歸怕死,卻沒有辦法避免死路一條。

第二,人生最有趣的,就是都知道自己早晚會死,但卻不知道什麼時候死,不知道怎麼個死法。

現在有很多人很喜歡去批流年,就是找一位高人,把自己從出生到死亡的運程,一年一年,甚至一個月一個月,推算出來。這樣好不好?

現在科學很發達,一個人什麼時候會死於什麼病,這些大概都可以用科學推測知道,而絕非迷信。

所以,

科學越發達,越證明我們老祖宗講的話是對的——生死有命。

我們不妨問問自己,生死用科學可以知道,你要不要去檢測?

如果檢測的結果是還能活三年,那你怎麼辦?我們其實不必做這種事情。

人,不妨給自己一點興趣,就是知道自己遲早要死,但是寧可不知道什麼時候死,寧可不知道將來怎麼死,那不是更有趣嗎?

第三,既然我們不知道何時會死,就要時時刻刻都小心謹慎,儘量不做錯事,保持心安理得的狀態,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

否則現在還是心安理得,明天早上起來又做出錯事,如果不死,還有機會補救。

萬一就在心不安理不得的時候死了,那就連補救的機會都沒有了,不是很冤枉嗎?

很多人認為,儒家思想對人束縛太重,綁得太死,那樣做人太辛苦。其實錯了。

儒家帶給我們最大的是心靈保障,只要照孔子的話一步一步去走,什麼時候死都不必在乎,都會心安理得,這才是了不起的。

總之,每一個人生來都有自己的一條路,我們自己要好好去走,不管哪一天死去,只求問心無愧、心安理得。

讀《三國演義》最大的收穫,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