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古文詩詞常用的典故:風馬牛不相及與烏白馬角

菜單

古文詩詞常用的典故:風馬牛不相及與烏白馬角

別說讀書苦,那是你看世界的路——

風馬牛不相及

【典源】

《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尚書·費誓》有“馬牛其風”一語。風謂放佚,此處指牛馬牝牡相誘相逐。

【釋義】齊國征伐楚國,楚國派人對齊軍說:“你們在極北,我們在極南,真和放佚馬和牛,牝牡不能相誘相逐是一個道理。不料你們會來我們這裡,究竟為了什麼呢?”後遂用“風馬牛不相及、風馬牛、風馬不接、風馬、風牛”等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風馬牛不相及】

湯顯祖《南柯記》第二九出:“太子,君處江北,妾處江南,風馬牛不相及也,不意太子之涉吾境也,何故?”梁啟超《天演學初祖達爾文之學說及其略傳》:“夫孰知蘭之生產,與彼風馬牛不相及之貓,有若此之大關係乎?”鄒韜奮《揭穿妨害民主政治的幾種論調》:“其實民主政治與‘散漫無政府狀態’是

風馬牛不相及,乃是一種極尋常的常識。”

【風馬牛】

楊萬里《和張器先十絕》之二:“向來一別十番秋,訊息中間風馬牛。”魯迅《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至於釋迦牟尼,可更與文藝界風馬牛了。”

【風馬不接】

《宋書·王弘之傳》:“凡祖離送別,必在有情,下官與殷風馬不接,無緣扈從。”

【風馬】

劉知幾《史通·斷限》:“其與曹氏也,非唯理異犬牙,固亦事同風馬。”

【風牛】

徐陵《與齊尚書僕射楊遵彥書》:“方今越裳藐藐,馴難北飛;肅慎茫茫,風牛南偃。”《隋書·禮儀志三》:“後魏及齊,風牛本隔,殊不尋究,遙相師祖,山東之人,浸以成俗。”張煌言《答趙安撫書》:“倘論踐土食毛之誼,於北朝原等風牛。”

古文詩詞常用的典故:風馬牛不相及與烏白馬角

烏白馬角

【典源】

《燕丹子》捲上:“燕太子丹質(作為人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欲求歸,秦王不聽。謬言令烏(烏鴉)白頭、馬生角乃可許耳。丹仰天嘆,烏即白頭、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史記·刺客列傳贊》:“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

《風俗通》及《論衡》皆有此說,仍雲:“廄門木烏生肉足。”總之,關於“烏白頭、馬生角”,異說頗多。

【釋義】

燕太子丹在秦國作人質時,很想回國,秦王要他等到烏鴉頭變白、馬兒長出角才許他回去。後遂用“烏白馬角、烏頭馬角、馬頭無角、烏頭未變、待烏”等表示處於困境,願望不得實現。

【烏白馬角】

曹植《精微篇》:“子丹西質秦,烏白馬角生。”鮑照《代白紵舞歌詞四首》之四:“潔誠洗志期暮年,烏白馬角寧足言。”

【烏頭馬角】

柳亞子《和天梅四月十三日作》之一:“烏頭馬角傷心極,我已今生悔有情。”

【馬頭無角】

元稹《送友封二首》之二:“鵬翼張風期萬里,馬頭無角已三年。”

【烏頭未變】

元稹《韋兵曹臧文》詩:“鵬翼已翻君好去烏,頭未變我何如?”

【待烏】

李商隱《鏡檻》詩:“待烏燕太子,駐馬魏東阿。”

【釋義】

烏鴉的頭本不會變白,馬兒本不會長出角來,但燕子丹仰天而嘆,烏鴉竟白了頭,馬兒竟長出角。後遂用“馬角生、馬生角、烏頭白馬角生、烏頭白”等指不可能發生的事,或比喻歷盡困境,苦熬出頭。

【馬角生】

胡曾《詠史詩·易水》:“一旦秦皇馬角生,燕丹歸北送荊卿。”元好問《秋夕》詩:“頻年但覺貂裘敝,萬古何曾馬角生。”

【馬生角】

元稹《哭女樊四十韻》:“馬無生角望,猿有斷腸鳴。”

【烏頭白馬角生】

陳天華《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不革命而能行改革,烏頭可白,馬角可生,此事斷無有也。”

【烏頭白】

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潦倒親知笑,衰羸舊識驚。烏頭因感白,魚尾為勞頳。”李商隱《人慾》詩:“秦中已久鳥頭白,卻是君王未備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