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宋朝為什麼不抑兼併,不患寡而患不均?宋朝的不抑兼併

菜單

宋朝為什麼不抑兼併,不患寡而患不均?宋朝的不抑兼併

文/小王子中國人對於土地的執念之深,可謂跨越千年。從井田、均田到太平天國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乃至近代的“打土豪,分田地”,人民對土地的追求從未停止,“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幾乎貫穿始終。可是宋朝卻一反常態,不抑兼併。宋以前以國家“授田”為主要形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是“朕即國家”的。此後國家“不立田制”,田地為私有,宋代於各路置轉運使,“不務科斂,不抑兼併”,或謂“富室連我阡陌,為國守財”,有錢則買、無錢則賣,田主佃戶之間形成租佃契約關係。此外,清初顧炎武說:前代稱之為“豪民”或“兼併之徒”,“宋以下,則公然號為田主矣”,可見在前代名聲很不好的“兼併”之於宋代已經屬於合法,“問舍求田意最高”是時人心態最好的印證。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宋朝統治者一改前代的土地政策,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折?

宋朝為什麼不抑兼併,不患寡而患不均?宋朝的不抑兼併

圖/井田制01 只要不鬧事,要錢要地都可以宋初的“不抑兼併”與其特殊複雜的政治局面息息相關。太祖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代周自立,建立了北宋政權。“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打江山時,武將們拋頭顱灑熱血,征戰沙場,為國建功立業,但守江山時,這些擁兵自重的武將卻成為了穩固政權的絆腳石。此外,北宋立國之初還面臨著南北割據政權的包圍。內憂與外患並存,使得太祖一直感到危機四伏。如何迅速消滅唐末、五代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割據勢力?如何鞏固政權?如何建造一個長治久安趙宋王朝?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宋太祖心中。首先就是解決武將問題。但是武將們於國功勳卓著、於己感情深厚。宋太祖趙匡胤該如何讓武將們心甘情願地放下兵權呢?公元961年,“杯酒釋兵權”這一幕大戲緩緩拉開帷幕,太祖公然鼓勵石守信等擁兵諸將“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以釋去兵權為條件鼓勵重臣廣佔良田的意圖溢於言表,一張一弛,恩威並重。這標誌著“不抑兼併”已達登峰造極的地步。有宋一代,就連身為一代忠臣名將的岳飛、韓世忠等亦多有田產。岳飛在被害之後,南宋政府沒收其家產時,查得水田七百多畝,陸地一千一百多畝。

宋朝為什麼不抑兼併,不患寡而患不均?宋朝的不抑兼併

圖/杯酒釋兵權02 誰納稅我就罩著誰唐實行兩稅法,以財產的多少作為徵稅的標準,改變了課役集中於農民的狀況,將賦稅的承擔面擴大到了佔有土地資產的地主豪強身上,而北宋政權其實是建立在大地主的基礎之上的,地主豪強作為“主戶”,是政府的直接納稅者,“秋成後,地主出種與稅後而分之”,財政大多數來源於兼併之家,即“為國守財”的“田主”。宋太祖的治國指導思想則是“藏富於民”,不管兼併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國土之內,透過賦稅,最終會歸國家所有。也就是說,朝廷只管收錢,而不在乎錢從何而來,這就決定了宋代的基本國策——保護大地主的既得利益,不抑制兼併。03 風起於青萍之末土地買賣是土地私有的必然產物,而土地兼併則是土地買賣不可避免的結果。從商鞅變法的“廢井田,開阡陌”到唐實行兩稅法“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封建地主的實力不斷增強。宋代商業繁榮,富商大賈雲集東京,“多圳金帛竄名軍中,僥倖補官”,官商一體的走向越來越明顯,土地兼併也日益加劇。宋的不抑兼併是封建地主經濟高度發展的結果,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

宋朝為什麼不抑兼併,不患寡而患不均?宋朝的不抑兼併

圖/官商之間“以大地主為基礎的政權→田制不立,不抑兼併→畸形的土地買賣→封建地主的土地剝削制度形成→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社會矛盾激化”成為宋代社會的一個惡性迴圈。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鐘鳴鼎食之家與食不果腹之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連後期高聲疾呼要摧制兼併、實行方田均稅法的王安石本身也是一個佔地數百頃的大地主,他所定義的“兼併”,大都指超越封建法制範圍之外的侵奪、強佔、巧取、勒索等等。他並不認為封建地主擴大土地佔有量是兼併行為。到了南宋,李椿年提出經界法,但也已經無力迴天。參考資料[1]劉復生:《從土地制度的變化看宋代社會》, 西華大學學報, 2004年2月第1期。[2]葛金芳:《試論“不抑兼併”—北宋土地政策研究之二》,武漢師範學院學報,1984年第2期。[3]葉麗蕙:《試論宋代不抑兼併的原因》,昭通師專學報,1990年第1期。[4]柴榮:《透視宋代的土地兼併問題》,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1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