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帝國分裂成千國,是緣於血緣紐帶斷裂還是文化桎梏的塗炭

菜單

帝國分裂成千國,是緣於血緣紐帶斷裂還是文化桎梏的塗炭

神聖羅馬帝國從公元962年起至1806年被拿破崙推翻時止,共存世844年。

-其間,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自公元962年由羅馬教皇加冕並稱其為“羅馬人皇帝”後,成了“羅馬帝國”皇帝。公元1157年“羅馬帝國”改名成“神聖羅馬帝國”,1512年後,又改名成“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

帝國分裂成千國,是緣於血緣紐帶斷裂還是文化桎梏的塗炭

神聖羅馬帝國誕生之初,是一個王權控制教權、具有高度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國土面積有60萬平方千米,人口700萬。可到了17世紀,國家被分裂成300多個獨立諸侯及1000多個騎士領地。這一千多個“國中之國”以鄰為壑,互相傾扎,帝國皇帝的權力遠遠不及諸侯及騎士的權力,以致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像一個“帝國”。

帝國分裂成千國,是緣於血緣紐帶斷裂還是文化桎梏的塗炭

神聖羅馬帝國成如此境地,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綜合分析後,可能有以下因素:

一、皇室血緣紐帶鬆弛或斷裂造成皇權旁落

羅馬皇帝有“斷背”的傳統,皇帝常常子嗣凋零或絕後。一些有作為的雄主往往一世而終而遺憾。收養的“養子”或基因缺陷,無力管轄、繼承先王的基業,造成皇權旁落、國家迅速衰敗。由此,神聖羅馬帝國從十三世紀起,就失去了王位世襲體制,繼位國王可能與血緣沒有關係,甚至與德意志都毫無關係。

二、為“強幹弱枝”,君主對諸侯“摻水”,結果適得其反

公元1138年,神聖羅馬帝國的權杖落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國王腓特烈為降低諸侯的掣肘,決心對其“摻水”。皇帝把大量的領地“借”給眾多家臣,讓他們形成氣候,以對抗諸侯。這些家臣佔有土地後,形成了大量的“騎士領地”。這些騎士領地開始還與國王保持密切聯絡,可天長日久,漸生怠心,與眾諸侯沆瀣一氣,拒不服從國王的號令,使國家更加混亂不堪。播下龍種,收穫的卻是跳蚤,這是腓特烈國王做夢都想不到的結局。

三、主弱臣強,君臣關係顛倒

1250年冬天腓特烈二世逝世後,他的後代沒有能力統治整個王國,各諸侯各自為政,到了1356年,出現了7個“選帝候”,他們能決定誰當國王,而國王不能決定誰當諸侯。至此,國王與諸侯的權力發生了顛倒。君不君,臣不臣,國家不亂都難。

四、權力中心長期偏居一隅,過多的征戰使帝國的統治能力下降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們一直對亞平寧半島情有獨鍾,不但加冕時去義大利,即位後總想把義大利佔為己有。這是因義大利氣候宜人,風景優美,物產豐富,自然資源充裕造成的。腓特烈二世總是與義大利過不去,三番五次地征伐,忽視了對國內的治理,國內諸侯乘機坐大,成尾大不掉之勢。1268年,霍亨斯陶芬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康拉德被俘時,也是在征討義大利。義大利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命中剋星及夢魘。

五、歐洲中世紀文化萬馬齊喑,造成民族的文化紐帶鬆弛、民族凝聚力下降

中世紀的歐洲黎民百姓,受到王權及教權的雙重壓迫,噤若寒蟬。宗教桎梏窒息了科技、文化的發展,以文化為紐帶的民族認同感在不斷下降,使全民族成了一盤散沙。諸侯間的互相攻伐,給日耳曼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歸結以上各種因素,其民族凝聚力下降應是亂局的始作俑者。

帝國分裂成千國,是緣於血緣紐帶斷裂還是文化桎梏的塗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