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清朝時期的茶葉是怎麼出口的?為什麼會出現茶葉絲綢這一現象?

菜單

清朝時期的茶葉是怎麼出口的?為什麼會出現茶葉絲綢這一現象?

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茶葉開始取代絲綢成為出口的第一大宗商品。

當時大清康熙皇帝放寬了海禁政策,開放廣州為一口通商口岸,使得來華經商的外國人日益增多。

清朝時期的茶葉是怎麼出口的?為什麼會出現茶葉絲綢這一現象?

其時,清政府接待西方商船極為混亂,一遇到有大量船隻到來,官員往往都招架無方,洋船常被堵在珠江口外遲遲不得貿易。

為此,廣東地方政府於

1686年春,開始招募13家較有實力的牙行經紀人,指定這些商行與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並代政府海關征繳關稅,凡是外商購買茶葉、絲綢等國貨,或銷售洋貨進入內地的,都必須經過這一特殊的組織。

這一舉措深受外商歡迎,由此廣州十三行誕生,十三行是一個從事對外貿易的商人群體,多時達到

26家,少時僅4家,這是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特區”,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廣州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係。

清朝時期的茶葉是怎麼出口的?為什麼會出現茶葉絲綢這一現象?

在“廣東十三行”中,湧現了許多豪商鉅富,如潘振承、潘有度、盧文錦、伍秉鑑、葉上林等。

而今天要說的就是伍秉鑑這個富豪,雖在中國他並不出名,但在海外,特別是美國,他的知名度相當高。

伍秉鑑(1769—1843年),名伍敦元,生於廣州,他的廣州“怡和行”專做中西貿易,主營絲織品、茶葉和瓷器。

康熙初年,從事販賣茶葉生意的伍秉鑑先祖從福建泉州遷至廣東廣州,開始從事廣東與福建之間的茶葉買賣,到了伍秉鑑父親伍國瑩時,家族開始參與經營廣州首富潘振承同文行的生意,伍國瑩任賬房,在那裡積累大量的人脈和從商經驗。

清朝時期的茶葉是怎麼出口的?為什麼會出現茶葉絲綢這一現象?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伍國瑩離開同文行,他用第三個兒子伍秉鑑乳名阿浩的“浩”字,將自己的商名定為“浩官”,這商名後來一直為其子孫所沿用,“伍浩官”後來成為了19世紀前期國際商界貿易一個響亮的招牌名號。

伍國瑩在1787年給一家廣州公司作擔保時,捲入了英、中商務的經濟紛爭,被東印度公司非法拘禁並勒逼其賠償罰金。

次年,他又因欠下海關關稅及稅捐,在商場上被搞得焦頭爛額。

1792年,伍國瑩把業務交給了次子伍秉鈞,伍秉鈞接過行務後就正式創辦了怡和行,在隨後的幾年,怡和行開始慢慢發展起來。

清朝時期的茶葉是怎麼出口的?為什麼會出現茶葉絲綢這一現象?

1800年,怡和行承保的一艘英國商船,被大清海關查獲有兩對錶未納稅,據說是船員自用的表,因忘記申報,伍秉鈞願支付180銀圓罰款了事,但海關監督卻罰他納稅50倍,此時的怡和行,根本還沒有招架還手之力。

1801年,年僅35歲的伍秉鈞因病去世,把攤子交給了32歲的三弟伍秉鑑。

伍秉鑑接手怡和行,先是與產地的茶農保持了長期良好合作關係,他以誠待人,買賣公平,不摻雜使假,缺斤短兩,為了保證茶葉的質量,伍秉鑑還專門派人到福建、安徽、浙江等幾個產茶區監工,從生產、採摘、加工、運輸到包裝等各環節全程監控,然後用自己船隊把茶葉運回廣州,實行產銷一條龍,既降低了成本,又確保了茶葉品質。

當時,歐洲商人對茶葉十分挑剔,而伍秉鑑所供應茶葉,曾被英國公司鑑定為最好的茶葉,並標以最高價出售。

清朝時期的茶葉是怎麼出口的?為什麼會出現茶葉絲綢這一現象?

伍秉鑑在經營怡和行同時,開始注重跟國重要客商建立緊密聯絡。

1805年,外商按約定運到廣州一批棉花,到港後發現為舊貨,行商都不肯碰,最後由伍秉鑑收購了這批棉花,雖虧了1萬多元,但這種做法卻廣結了善緣,從此,他與許多洋商建立起信賴的私人關係,這種互信在無契約的貿易交往中常常起到關鍵的作用。

伍秉鑑在擁有足夠財力後,開始注重籠絡其他行商。

1811年,伍秉鑑擔任英國公司羽紗銷售代理人,他將利潤按比例分給全體行商。

後有一行商劉德章因得罪英國公司失去了貿易份額,伍秉鑑又出面斡旋,使公司恢復其份額。另一位行商黎光遠因經營破產,按朝廷規定,要被充軍伊犁,伍秉鑑便籌款捐助他在流放地的生活。從

1811年到1819年,伍秉鑑向瀕臨破產的行商放債達200餘萬兩銀無,資金弱的行商不得不依附於他。

伍秉鑑就是這樣在洋行中恩威並施,慚慚形成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清朝時期的茶葉是怎麼出口的?為什麼會出現茶葉絲綢這一現象?

伍秉鑑還廣結善緣,與許多國家的市井散客商人都建立起私人友好關係,相互信託,被美國市井稱為是一位可靠的商業合資人,所以,都樂於與之合作,以至於在以後幾十年裡,美國商人在中國做貿易,誰也不找,都是透過伍秉鑑的怡和行來做,伍秉鑑的仗義疏財與品牌形象最終轉變成為滾滾的財源。

從此,在西方人眼裡享有了伍秉鑑不錯的名聲,伍秉鑑的誠實、親切、慷慨在開始在外商中流傳,其中有一個故事更使他成了中國商人慷慨大方的代名詞。

當時,有一個美國商人阿斯特與他合作生意,因經營不善,欠下伍秉鑑7.2萬元的債務,由於沒能力償還,所以一直無法回國。

當伍秉鑑悉知後,對阿斯特說:“你是我的第一號老朋友,也是一個誠實的人,只不過不走運而已。但可以重新從頭再來”說完他把阿斯特的借據撕碎,以示賬目已兩清,還送給他回國的路費,阿斯特感動得雙膝跪下,給他磕了一個頭。

後來,阿斯特回到美國,繼續經商,並把生意做大做強,最終也成為了當時美國富豪。

後來,他以“伍秉鑑”命名自己的商船,書房掛著華盛頓和伍秉鑑的畫像,他常說,華盛頓給了我一個國家,而伍秉鑑給了我全部的人生。

就這樣,伍秉鑑用7萬元換來了國際好名聲。

讓“伍浩官”的豪爽名聲在美國膾炙人口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清朝時期的茶葉是怎麼出口的?為什麼會出現茶葉絲綢這一現象?

1829年,貧窮的美國小夥子約翰·福布斯來到廣州。

伍秉鑑不僅介紹他到洋行工作,還認他為乾兒子。

幾年後,福布斯聽說美國開始建設鐵路,想回國了。

伍秉鑑很有眼光,拿出

50萬銀元交給福布斯去投資。

福布斯回國以後,做上橫跨北美大陸密歇根中央鐵路和密蘇里河鐵路等專案最大承包商,因此成了美國首富,伍秉鑑也因此獲得豐厚的利潤,成為美國福布斯在中國成立的旗昌洋行的大股東,“怡和行”也成了一家面向海外,在美國房地產、鐵路、茶葉、礦業、鋼鐵、石油、電報等的多種經營的投資公司。

1834年時,據伍家自己估計,他們的財產已有2600萬兩銀元,而在當時美國,最富有的人也只有700萬兩,當時清政府的年財政收入是4500萬兩,伍秉鑑的身價之高,抵得上清朝政府一年財政一半的收入了。

清朝時期的茶葉是怎麼出口的?為什麼會出現茶葉絲綢這一現象?

當時與廣州貿易往來的重要客商英國東印度公司有時資金週轉不靈,還向伍秉鑑借貸,使他成為世界上最牛公司的債權人,正因為這樣,伍秉鑑在西方商界中享有很高知名度,成為了洋人眼中的世界富豪。

1840年6月,英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戰爭一開始,伍秉鑑和十三行的行商們就積極募捐,伍秉鑑捐出鉅額財產,協助官府築城牆,修炮臺、建堡壘、造戰船、制大炮。

即使這樣,清朝政府仍全線潰敗,這絲毫不能拯救他的事業。清兵失敗後,為了讓英軍不進城擾民而求得短暫的安寧,伍秉鑑又拿出

100萬兩白銀,避免了廣州城的生靈塗炭。

伍秉鑑雖以一巨賈之身,欲擔國家興亡之責,但也無法力挽狂瀾,這不能不說是伍秉鑑的悲劇命運。

1843年9月,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鑑,在內憂外患中溘然長逝,終年74歲。

清朝時期的茶葉是怎麼出口的?為什麼會出現茶葉絲綢這一現象?

伍秉鑑死後,曾經富甲天下的十三行開始沒落,許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破產,更致命的是,隨著五口通商的實行,廣東喪失了對外貿易的優勢,廣東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權也隨之結束。

1856年12月15日深夜,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炮火將具有170年曆史的商館化為了灰燼,伍氏家族及其十三行一代財富神話也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清朝時期的茶葉是怎麼出口的?為什麼會出現茶葉絲綢這一現象?

清朝時期的茶葉是怎麼出口的?為什麼會出現茶葉絲綢這一現象?

清朝時期的茶葉是怎麼出口的?為什麼會出現茶葉絲綢這一現象?

清朝時期的茶葉是怎麼出口的?為什麼會出現茶葉絲綢這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