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此人有功無過,卻因背叛英雄鄭成功而讓後人很難評價

菜單

此人有功無過,卻因背叛英雄鄭成功而讓後人很難評價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幾乎每一個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都既有功又有過,而我們在評價他們時,往往會遵循功過相抵或功過相開的原則,在這樣的原則指導下,我們對他們的評價基本能做到公正客觀而不失偏頗。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歷史上就有個特殊的人物,他可以說是有大功卻無過,但是因為背叛了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他的上司)而讓我們後人很難評價,他就是清朝名將施琅。

此人有功無過,卻因背叛英雄鄭成功而讓後人很難評價

在福建晉江的的一紀念館裡,有這樣一副對聯:“平臺千佔,復臺千古;鄭氏一人,施氏一人”,這裡的施氏便是施琅,對聯的一半說的就是施琅收回臺灣一事。按常理來說,將臺灣收回來,這樣的將領算得上一位大英雄了,甚至可以說是民族英雄,然而對於施琅來說卻這有點特殊,因為他早期時有過特殊的經歷。

施琅本是福建晉江人,他幼年時拜師學劍而武藝超群。1646年,他與弟弟一起投奔了鄭成功,由於施琅才幹超群,他很快就成了鄭成功的得力干將。不過,在快速成為鄭成功得力干將的背後,施琅與鄭成功因脾性相同而多次發生了衝突。最終,兩人發生了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

此人有功無過,卻因背叛英雄鄭成功而讓後人很難評價

盛怒之下,鄭成功將施琅及他的父親、弟弟皆投入大牢。不過,被投入大牢後的施琅卻奇蹟般的逃脫,此後他逃到了大陸並藏在了手下一名叫蘇茂的副將家中,此時,施琅還幻想著與鄭成功和解,於是找人從中調停,但鄭成功卻拒絕調解並派人前去刺殺施琅。行刺失敗後,鄭成功一怒之下便下令處死了施琅的父親施大宣及弟弟施顯。至此,施琅徹底絕望,他於是下定決心投奔清廷並立志打敗鄭成功。

此人有功無過,卻因背叛英雄鄭成功而讓後人很難評價

施琅投奔清廷後擔任了清福建水師提督,或許僅是為了報私仇,或許是施琅是深明大義之人,他力主收復臺灣。而關於是否收回臺灣一事,清廷內部卻發生了一場爭論,不少大臣認為臺灣地域狹小,得到了不會增加領土面積,失去了也不會有太大損失,就連皇帝康熙也這麼認為。顯然,清廷是打算放棄臺灣了,幸好有了施琅,施琅與少數大臣挺身而出,力排眾議,最終說服了康熙。

康熙改變主意後,他將收回臺灣一事的重任交給了施琅,施琅果然不負眾望,他於1683年在銅山港誓師後統水師2萬多人朝澎湖進發。最終,施琅殲滅了鄭軍主力並迫使鄭氏集團投降。

此人有功無過,卻因背叛英雄鄭成功而讓後人很難評價

至此,臺灣終於成為了大清版圖的一部分,而大清也加快了統一中國的步伐。收復了臺灣,施琅便有了找鄭氏報仇的機會,這也是他的初衷,但施琅並沒有像有關史書說的那般誅滅鄭氏一家,而是“不特臺灣人不殺,即鄭家肯降,吾亦不殺”。可見,施琅並沒有像當初的人們想的那般收復臺灣僅是為了找鄭氏報仇,於此來說,施琅收復臺灣而使其成為大清的一部分可謂功不可沒,甚至可以說是對大清、對中華民族有大貢獻的人。

不過,在收復臺灣使其成為大清領土一部分的背後,人們卻也忘不掉他背叛鄭成功一事。假若鄭成功僅是一般的割據軍閥倒也沒特別之處,可我們都知道,鄭成功將臺灣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了回來,若沒有他的這一舉動,那臺灣的命運很難想象,或許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施琅收回臺灣一事,僅此一事,鄭成功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此人有功無過,卻因背叛英雄鄭成功而讓後人很難評價

我們再來梳理一下兩次收臺事件,鄭成功於1662年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臺灣,而早在1652年,施琅便背叛了鄭成功,在鄭成功死後的1683年,施琅從鄭成功子孫手中收臺灣為大清領土,可以說,施琅站在了鄭成功的肩膀之上。

設想一下,若施琅的背叛發生於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即其也參與了收臺一事),那麼,施琅也稱得上深明國家大義的名族英雄,那我們對其評價也就容易得多了,可事實並非如此。那麼,我們如今到底該如何評價他呢,是忠臣還是叛徒?或許,其紀念館中的對聯“平臺千佔,復臺千古;鄭氏一人,施氏一人”便是最好的評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