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書法在古時候原來是一種文化壟斷,可望不可即

菜單

書法在古時候原來是一種文化壟斷,可望不可即

書法在古代就是被壟斷的,是小眾的,高門檻的學科。並且這裡所說的書法是要具有很高的書寫水平的作品,而不是比普通人寫的好的一些的手抄體。要分幾個方面去闡述:· 筆法:古代書家的筆法是傳承有序的,一直到智永和尚為止都是不外傳的。智永無後,所以才得以開枝散葉。唐朝還是以血緣為紐帶傳承,宋朝以後自由一些,好友之間會探討,比如蘇軾和米芾。即便是這樣,到了明清以後筆法的傳承還是衰弱的厲害,一代不如一代。· 法帖:跟筆法息息相關的就是法帖,古代沒有現在的字帖,圖片,普通人不要說真跡,摩本,連拓本都沒有。唐太宗就命人雙鉤真跡作為賞賜。可以想象一下,沒有市面上這些字帖,閉門造車,自己會寫成什麼樣,就可以知道古代平民想寫好字有多難了。· 工具:以寫字為例,古代平民用的是雞毫,羊毫這種,毫無精確度的筆,只要能寫上字就行,不需要管好不好看。古代文人用的是紫毫,就是把兔皮上少量的黑色的毛一根一根挑出來做成筆。關於紫毫的資料可以上網查到,想和他們寫的一樣,工具就少不了,光是工具就讓多少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了。· 目的:古代書家都是有身份的,一個是智商本身就很高,更重要的是有錢有閒,寫字只是興趣愛好,不帶目的性地寫字反而能更出效果。而古代平民大部分沒有想要識字讀書,一個讀書人就要要全家供著,更別說有閒情逸致來研究字好不好看了,這就是一個很高的門坎了。綜上所述,書法在古代,既有少數掌握資源的精英壟斷資源,又有天然的高門檻,導致只有少部分人能接觸到。有人提到敦煌寫經的,順便科普一下:經分多種,大部分寫經的藝術性不高,所以待遇也不高,優秀的是少部分,待遇很高。來看看下面這部經:《儀鳳元年金剛經》於唐代儀鳳元年金剛經(676)十一月由宮廷寫手劉弘珪抄寫。這是武則天為母親追福而發願敬造的經書之一,楷書字型飄逸,規整雋秀。卷後題記有抄寫時間、用紙數量,書手、初校者、再校者、三校者、詳閱者、裝潢手、使、判官等人的資訊。此卷出土於敦煌(卷首殘,卷尾齊全),現藏於國家圖書館。手卷尺寸為457。3 × 25。7 釐米,硬黃紙,有烏絲欄。共殘存十紙,每紙長47釐米,高15。7釐米,卷首殘存近半紙。每紙31行,行17字,卷尾齊全,有題記。從後面的跋文就可以知道其組織之完整,耗費人力物力之巨大,非皇家而不可為。那時候皇家的寫經是挑選20多人由褚遂良這批書家手把手教學的,所以他們的書寫風格是出自二王的,這個恰恰是書法壟斷的證明,再往下看:可以看看寫經T0級別的靈飛經和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之對比,是此人出身不高,沒人教,沒有見到蘭亭序,工具不到位,而且每天為了生計拼命寫量,但是卻偏偏天賦異稟,寫出王羲之遺風靠譜,還是此人靠國家補貼,接觸頂級資源,由頂級書家專業輔導才有此水平靠譜呢?這種類似壟斷的現象是兩個層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物質層面的資源壟斷。坦白講現在的物質比古代豐富了無數倍,能用得到好筆,好墨,雖然遜於古人但也差不了太多了,紙雖然是遠遠比不上,相信以後也會慢慢變好,硯臺的平均水平已經比古人好了,甚至有些博物館裡面古帖的複製品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所以總體來說在資源方面已經不會遜於古人太多了。· 二是看不見的層面,大部分人的觀念錯誤,技法上面五花八門,玄之又玄,很多東西,扯了半天還是沒把問題說清楚,或者就是以偏概全,用個別例子當做普適性規律,這類人不是表達能力有問題,就是喜歡裝神弄鬼,還自以為很帥。還有一些人動不動就說,我已經對筆沒有那麼多要求了,我已經不挑紙了。用什麼工具本是豐儉由人的,但是去宣揚用差紙差筆,買一些幾十一本模糊出了馬賽克的字帖,這簡直是當古代那些畢生在收集好文房的書家脖子上的東西是擺設。但重點不在這些人,而是這些人說出的錯誤觀點居然有很多人認同,效仿,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天然的高門檻。都不需要壟斷,就已經分出了三六九等。只要對書法心存敬畏,正視書法,才能真正學到東西。有沒有並不富裕但是卻寫的好的例子呢,也不是完全沒有,比如懷素就不是很富裕,但是,他是和他姨表哥鄔彤學習了筆法以後才混入了文人圈。但是鄔彤是誰?張旭的學生,顏真卿的同學。所以懷素字寫得好,是因為有筆法的傳承,而不是因為沒錢用手在棉被上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