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寧海有兩座山,都和“宋齊梁陳”相關,徐霞客兩次遊歷

菜單

寧海有兩座山,都和“宋齊梁陳”相關,徐霞客兩次遊歷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和台州市天台縣交界地帶,有一座山,名叫王愛山。

王愛山,源起西北方向的望海尖,一直向東南延伸綿延17公里,至桑州嶺頭而止。

山上村莊星羅棋佈,曾是王愛鄉所在區,1992年,王愛鄉併入寧海縣岔路鎮。

寧海有兩座山,都和“宋齊梁陳”相關,徐霞客兩次遊歷

穎之每到一地,務必弄清名稱的來由,因為古人取地名,一定有根源。

宋齊梁陳,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紛亂時期,寧海縣內有兩座山,都和這一段紛亂的歷史有關。

一座是梁皇山,因為梁朝邵陵王蕭綸曾退守至此,梁王山、梁皇山之名,因此而來。

另一座山就是王愛山,來源於陳朝“吳興王”陳胤居此山、愛此山的歷史典故。

寧海有兩座山,都和“宋齊梁陳”相關,徐霞客兩次遊歷

公元581年,北周權臣楊堅,建立隋朝,史稱隋文帝。

公元589年初,隋軍攻破陳朝首都建康,陳朝滅亡。

值得一提的是,陳朝雖然滅亡了,但是隋軍並沒有屠戮陳朝的皇室人員。

陳朝皇室及官員200多人,以及妻室兒女,帶著貴重物品,被隋軍押解至長安,隊伍浩浩蕩蕩,“大小在路,五百里累累不絕”,皇室成員到長安後都得到了安置。

陳後主陳叔寶的妹妹樂昌公主,在建康與夫君徐德言分離時,打破鏡子各留一半,相約長安元宵節相會,長樂公主解至長安後,被賜給楊素作妾,後來還是和夫君徐德言重聚,破鏡重圓的典故就來源於此。

寧海有兩座山,都和“宋齊梁陳”相關,徐霞客兩次遊歷

陳後主的長子吳興王陳胤,被分置到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寧海筋竹嶺頭,賜山分田,令其在此居住。

陳胤居此山,以此為家,世代居住,吳興王愛此山,故名王愛山。

記載雲:“後主之子封吳興王者,被隋文帝滅國,甘心泉石,爰遷赤城筋竹嶺頭居焉。時人遂名其地曰王愛山。”

陳胤和妻子殷氏,育有兩子陳炎和陳黃,因此陳胤就是王愛山一帶陳氏始祖,再往上溯,則是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後裔。

寧海有兩座山,都和“宋齊梁陳”相關,徐霞客兩次遊歷

歷史上的王愛山,也曾狼煙四起,特別是唐朝時,遭受了裘甫義軍侵襲。

公元859年9月,唐宣宗李忱因服用長生不老藥中毒駕崩,李漼繼位,是為唐懿宗。

那一年的年末,奉化裘村人鹽幫首領裘甫,召集數百位鹽幫兄弟,發動了浙東農民起義。

裘甫自稱天下都知兵馬使,“改元曰羅平,鑄印曰天平”,義軍“四面雲集,眾至三萬,分為三十二隊”,“大聚錢糧,購良工,治器械,聲震中原”。

寧海縣令陳仲翁,是吳興王陳胤的第十一世孫,也是寧海置縣以來有史可查的早期縣令之一,然而被裘甫義軍所殺。

裘甫義軍逼近寧海時,寧海無兵據守,縣令陳仲翁,將陳氏家族中的兄弟、子侄和孫輩組織起來,再招募義士保衛寧海。

終因缺乏訓練,並且寡不敵眾,敗退至三門上葉,陳仲翁不幸戰死,餘部120餘人在陳氏家族帶領下,退至王愛山,駐守之地,稱為百廿官兵山。

寧海有兩座山,都和“宋齊梁陳”相關,徐霞客兩次遊歷

裘甫義軍追隨而至王愛山,欲由此進入剡縣。

義軍聲勢愈大,唐懿宗啟用宰相王起之子王式,出任浙江觀察使,率重兵鎮壓義軍。

《資治通鑑》記載,“賊無所逃矣,惟黃罕嶺可入剡,恨無兵以守之”,“賊果自黃罕嶺遁去”,黃罕嶺,指的就是王愛山。

《嘉定赤城志》記載:“王愛山,在縣西六十里,與天台分界。唐鹹通中,剡寇裘甫據寧海,殺其令陳仲翁,懿宗遣王式發兵攻之,戰於海口、上、海遊三處,甫遂從此山遁去”。

公元863年2月,唐懿宗李漼下旨,“爾將軍陳仲翁鎮海肅紀,才華絕倫,惜乎夭折,忠精未伸,死乃報國,屢顯奇勳。爰稽令特示褒榮,今封爾為龍瑞大英王,錫土列堠,永昭馨香。”

陳仲翁,被封為龍瑞大英王。

王愛山現在有個村莊名叫官山村,官山之名,亦來源於此。

寧海有兩座山,都和“宋齊梁陳”相關,徐霞客兩次遊歷

陳仲翁有個侄兒名叫陳軍七,是吳興王陳胤的第十二世孫,喜幼善武,陳仲翁組建部隊抗擊義軍時,陳軍七被封為大元帥。

王愛山上時有老虎出沒傷人,陳軍七巡視時發現了一隻老虎,一箭斃命,因此成就了一處遺蹟:陳軍七打虎處。

《祀田記》碑記:“十二世軍七公封為大元帥,軍八公為大將軍。時有橫崗山、大湖、新婦巖、直石嶺等處山一百八十畝,系陳軍七打虎處”。

寧海有兩座山,都和“宋齊梁陳”相關,徐霞客兩次遊歷

裘甫義軍被王式重兵鎮壓,裘甫兵敗被俘問斬。

裘甫餘部劉從簡,率殘部五百餘騎逃奔至大嵐山,據險自守,操練防禦,大嵐山因此稱為“走馬岡”。

劉從簡率部駐紮操練的地方被稱作上馬村,村後的山崗得名上馬崗。

劉從簡部繼續遭到重兵圍剿,所部全被剿殺,兵敗下馬之地,就是現在的下馬自然村。

上馬村、上馬崗,每年四月初,寧波市內的櫻花欣賞勝地。

寧海有兩座山,都和“宋齊梁陳”相關,徐霞客兩次遊歷

王愛山,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兩次遊歷。

公元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從寧海南下天台山,《徐霞客遊記》從寧海開篇。

2011年開始,每年的5月19日,因為徐霞客遊記的開篇日,成了“中國旅遊日”。

徐霞客遊記開篇寫道,“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里,至梁隍山。聞此於菟即老虎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徐霞客本來打算翻越梁皇山,經雙峰、逐步而至天台,但是聽說路上有虎,月傷數十人,“遂止宿”,因此停止前行,改道王愛山而往天台。

寧海有兩座山,都和“宋齊梁陳”相關,徐霞客兩次遊歷

第二天,也就是5月20日,徐霞客來到了王愛山,“行十五里,路有岐,馬首西向台山,天色漸霽。又十里,抵松門嶺,山峻路滑,舍騎步行。。。。。又十五里,飯於筋竹庵……行五里,過筋竹嶺……又三十餘里,抵彌陀庵。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轟風動,路絕旅人。”

“路有歧”,即岔路之意,有多條道路前往相鄰的台州市天台縣,寧海縣的岔路鎮之名,就來源於“路有歧”。

從歷史記載和徐霞客遊記中可知,曾經寧海與天台交界地帶的崇山峻嶺之間,常有老虎出沒傷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山中的老虎等野獸絕跡。

寧海有兩座山,都和“宋齊梁陳”相關,徐霞客兩次遊歷

十九年後,公元1632年4月7日,農曆3月14日,徐霞客再次從寧海南下天台,“自寧海發騎騎馬出發,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東南十五里為桑洲驛,乃臺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門嶺,為入天台道。”

第二天,“渡水母溪,登松門嶺,過玉愛山,共三十里,飯於筋竹嶺庵,其地為寧海、天台界。陟山岡三十餘里,寂無人煙,昔彌陀庵亦廢。”

寧海有兩座山,都和“宋齊梁陳”相關,徐霞客兩次遊歷

那麼問題來了,徐霞客兩次從寧海南下天台,從老家江蘇江陰南下到寧海,途中游歷過哪些地方呢?

日記中沒有寫,所以是個謎。

穎之從徐霞客遊記中,查證到徐霞客到達寧海之前,曾到過四明山區的四窗巖。

公元1636年十月初四,徐霞客遊歷至浙江蘭溪的六洞山,在《浙遊日記》中寫到了四窗巖。

“明洞也,如軒斯啟,其外五柱穿列,正如四明之分窗”,“但四明石色劣下,不能若此列柱連卷也”。

寧海有兩座山,都和“宋齊梁陳”相關,徐霞客兩次遊歷

王愛山的最高峰,是上李坑村南面背靠的雞冠尖,也稱為雞冠峰,海拔868米,因山形似雞冠,故名雞冠尖。

寧海有兩座山,都和“宋齊梁陳”相關,徐霞客兩次遊歷

源自雞冠尖的水,北側流入渾水溪,再與清水溪、大松溪相匯為白溪。

三溪相匯而成的白溪水庫,曾經也叫浙東大峽谷景區和天河生態風景區。

2018年,因飲用水源區的環保原因,寧海縣內的浙東大峽谷景區關閉。

寧海有兩座山,都和“宋齊梁陳”相關,徐霞客兩次遊歷

王愛山南側的水,流入寧海縣和天台縣交界地帶的清溪。

大柳溪和泳溪在天台縣泳溪鄉巖下方村相匯後,稱為清溪。

溪如其名,山清水秀,溪水清澈,碧綠如玉,故名清溪。

清溪流經岙溪村,進入寧波市寧海縣桑洲鎮境內,下游在臺州市三門縣沙柳街道旗門港匯入三門灣。

寧海有兩座山,都和“宋齊梁陳”相關,徐霞客兩次遊歷

昔日古道,現有巖金線公路穿越王愛山,從寧海縣岔路鎮上金村,通達天台縣坦頭鎮巖下橋村,1992年前後全線通車。

巖金線穿行王愛山崗之上,視野遼闊,可謂行走天路之上。

山中歲月無古今,世外風煙空往回。

寧波旅遊地理百科,就在穎之星語,歡迎關注。

穎之星語原創出品,禁止抄襲,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