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唐朝時期為什麼要在黃河上修建浮橋?蒲津渡是怎麼成為一座橋樑的?

菜單

唐朝時期為什麼要在黃河上修建浮橋?蒲津渡是怎麼成為一座橋樑的?

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最初的華夏文明就發祥於黃河流域,黃河幾千年來見證了民族的興衰和榮辱。這條曾經孕育華夏民族的河流在後世看來卻並不那麼溫柔,一方面由於人類活動的破壞,導致黃河經常氾濫,每一次水災都會讓無數百姓妻離子散;另一方面洶湧的黃河成為了一道天塹,讓兩岸的老百姓交流變得異常困難。

唐朝時期為什麼要在黃河上修建浮橋?蒲津渡是怎麼成為一座橋樑的?

想要在黃河上搭建一座橋樑並不容易,不過為了百姓生活方便,唐朝時期還是決定在黃河上的蒲津渡修建一座浮橋。唐朝是中國古代最為強盛的朝代之一,唐朝軍事力量、文化和科技實力都是有目共睹的,修建的這座橋樑和很好的體現的大唐的繁盛。這座橋樑最主要的部分就是鐵鎖鏈和地錨,據史料記載打造這座橋使用了160萬斤的鐵——這相當於唐朝一年鐵產量的4/5!唐朝傾舉國之力修建一座橋樑,也說明了這座橋的重要性。

唐朝時期為什麼要在黃河上修建浮橋?蒲津渡是怎麼成為一座橋樑的?

在橋樑修建的過程中,老百姓和當時的商人士紳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這座橋是造福子孫後代的,紛紛捐錢捐物,百年參與鑄鐵。經過數萬百姓的努力,最終打造出了鐵牛用來牽引浮橋的鎖鏈,鐵牛分別坐落在黃河兩岸,它們不僅能夠牽引橋樑,還能夠連線黃河上的船舶,不得不說是個偉大的創舉。後世朝代也都沿用了這些鐵牛,元朝的時候浮橋壞掉了,但是鐵牛卻屹立不倒,明朝時浮橋再次修好,到了清朝因為黃河氾濫,渡口荒廢了,鐵牛也被捲入了黃河之中,銷聲匿跡了。

唐朝時期為什麼要在黃河上修建浮橋?蒲津渡是怎麼成為一座橋樑的?

1968年山西永濟縣政府決定打撈四尊鐵牛,經過一番努力工作人員終於把鐵牛打撈出來。經過專家估算這四尊鐵牛的重量有60噸,很難想象唐朝的時候人們是如何將它們鑄造出來的,這個鑄造技術恐怕就能領先世界其它國家幾百年。黃河鐵牛也是60噸的重量成為中國發掘的最“重量級”的文物。

唐朝時期為什麼要在黃河上修建浮橋?蒲津渡是怎麼成為一座橋樑的?

鐵牛被打撈出來後,考古專家在興奮之餘卻又發現了一個大問題:鐵牛放在哪裡保管呢?鐵牛幾十噸想要找個合適的地方還真不容易,而且鐵器非常容易被腐蝕,這是世界公認的難題,很多時候悉心保管卻讓文物損壞了!專家們一合計那就把鐵牛露天擺放好了,畢竟他們已經在河邊矗立了上千年,又在黃河地沉睡了百年,這點風吹雨淋還是能扛得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