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張獻忠為何如此痛恨楊嗣昌挖他七世祖墓,刀砍屍體火燒棺材!

菜單

張獻忠為何如此痛恨楊嗣昌挖他七世祖墓,刀砍屍體火燒棺材!

張獻忠最痛恨的明朝將領是誰?楊嗣昌!

崇禎十四年,張獻忠攻下襄陽後,把襄王朱翊銘綁起來,遞上一杯上路酒說,我其實想割楊嗣昌的頭,但他離這裡很遠,只好把你頭借來一用,讓他因為丟失襄王的封地而被治罪,你喝下酒就上路吧。

崇禎十六年,張獻忠率兵攻下楊嗣昌的老家武陵城,此時楊嗣昌已死2年。張獻忠仍不罷休,讓人挖楊嗣昌“七世祖墓”,燒楊嗣昌夫婦的棺材,刀砍斧剁楊嗣昌的屍體,《明史》載,屍體當時還有血流出……

這是有多大的仇恨啊!跟張獻忠交手的明朝將領不少,只有楊嗣昌讓張獻忠痛恨成這樣。原因是什麼?

張獻忠為何如此痛恨楊嗣昌挖他七世祖墓,刀砍屍體火燒棺材!

1、楊嗣昌對農民軍撒下“十面網”

李自成、張獻忠起事後,崇禎先後派多人圍剿,直到楊嗣昌出現,才拿出真正管用的招數,這就是“四正六隅”的十面張網計劃。四正指對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的農民軍以圍剿為主;六隅指對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的農民軍以分防助剿為主,從而形成十面張網,把農民軍割裂成塊,分頭剿滅。

這個招數無疑是成功的。僅1年時間,劉國能、張獻忠先後向熊文燦投降;李自成更是元氣大傷,幾乎遭遇滅頂,在洪承疇和孫傳庭圍剿下,只率劉宗敏、田見秀等18人逃脫,躲進了商洛山中。這是明末農民軍起事後,遇到的明軍最有效的打擊。

2、張獻忠差點兒命喪楊嗣昌的網裡

與李自成只剰下18人相比,張獻忠算是幸運的,至少他的4萬人馬保留了下來。更幸運的是,儘管差點兒命喪楊嗣昌的網裡,他仍舊死裡逃生。投降前的最後一戰,他在南陽遇上左良玉,戰鬥中被一刀劈中面門,部將孫可望奮力救援,才終免一死。

張獻忠為何如此痛恨楊嗣昌挖他七世祖墓,刀砍屍體火燒棺材!

楊嗣昌對張獻忠投降持反對意見,因為其父楊鶴當年曾招降神一魁失敗,獲罪論死,楊嗣昌請求替父赴死才被豁免。而兵部尚書熊文燦急於拿出政績,允許了張獻忠投降。史載,張獻忠投降後人馬不接受改編,加緊訓練,成了一次大休整。

3、楊嗣昌最終計敗與清兵議和

根據楊嗣昌攘外必先安內的計劃,集中力量解決農民軍之前必須與清兵議和,這無疑挑動了群臣的面子神經,黃道周反應最強烈,這位後來國破絕死不降清兵的硬骨頭,在平臺與楊嗣昌來了場大辯論。在崇禎袒護下楊嗣昌毫髮無損,但議和之計也不了之了。

一心等著議和的皇太極,見狀則起兵南下奪70餘城,濟南失陷,德王朱由樞被活捉。原本圍剿農民軍的洪承疇、孫傳庭被緊急調入京城勤王,而打農民軍頗有心得的盧象升,在抗清戰鬥中因楊嗣昌不支援、高起潛不救援戰死。

張獻忠為何如此痛恨楊嗣昌挖他七世祖墓,刀砍屍體火燒棺材!

4、張獻忠蟄伏期滿東山再起

等到清兵在明軍打擊下暫時退回塞外,經過1年多蟄伏的張獻忠東山再起了,李自成也恢復元氣兵出商洛,楊嗣昌的十面張網功虧一簣,死灰復燃的農民軍再也無可阻擋。無奈之下,崇禎只好賜楊嗣昌尚方寶劍,命他督師平亂。

此時,楊嗣昌的個人形象與1年前完全不同,盧象升之死、議和之辯……尤其是楊嗣昌力薦的熊文燦,招撫張獻忠成了變相助餉,這樣的督師大人如何服眾?左良玉、賀人龍不肯聽命,張獻忠巧妙利用楊左賀三人矛盾,在圍剿中“以走制敵”打起了遊擊。

5、服毒自殺還是病死成謎

當年楊嗣昌沒有要了張獻忠的命,如今張獻忠來索命了。圍剿和招撫都用了,楊嗣昌仍拿張獻忠沒有辦法。督師2年後,入川的張獻忠在黃陵城打敗左良玉,斬殺劉士傑、郭開力。隨後兵出四川轉戰襄陽,殺死襄王朱翊銘、貴陽王朱常法。

楊嗣昌回師急救途中得知訊息,後又得知李自成攻破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益憂懼遂不食。”憂懼不吃飯,“三月朔日卒”。對此野史稱,楊嗣昌自知死罪,服毒自殺。但以崇禎親撰祭文,追贈其太子太傅的舉動來看,楊嗣昌之死並未有什麼其他隱情。

張獻忠為何如此痛恨楊嗣昌挖他七世祖墓,刀砍屍體火燒棺材!

6、崇禎自始至終信任有加

在死前稱“諸臣皆可殺”的崇禎心裡,滿朝文武應該沒有一個好人,而楊嗣昌是少數他自始至終信任有加的人。楊嗣昌入仕之初曾為躲避魏忠賢迫害,與父親回鄉隱居。崇禎即位後啟用父子二人,楊嗣昌口才極佳,思維清晰,幾次論對後崇禎感嘆‘’用卿恨晚‘’。

楊嗣昌提出的對清議和,崇禎是默許的,只是礙於臣下“黃口書生之見”而無法表明態度,因此在黃道周彈劾時,堅定站在楊嗣昌一邊。楊嗣昌死後,大臣上書要求追究其失守襄陽、洛陽不力的責任,但崇禎留中不發,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以功免罪,並斥責大臣“沽名釣譽‘’、下不為例……

張獻忠為何如此痛恨楊嗣昌挖他七世祖墓,刀砍屍體火燒棺材!

楊嗣昌剛愎自用,軍旅之事無論鉅細全要自已作主,常貽誤戰機。加上有與“清酋議和”的“人生汙點”,玄孫還在清朝任職,其後世的名氣並不太好。

不過,楊嗣昌的十面張網和攘外必先安內之策,實為當時明朝解決內憂外患的必由之路。現在來看,他不失為一位傑出的戰略家和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