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IPCC警示:人類活動導致地球變暖,高溫極端天氣發生強度頻率迅速增加

菜單

IPCC警示:人類活動導致地球變暖,高溫極端天氣發生強度頻率迅速增加

9日,聯合國領導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釋出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下稱“第一工作組報告”)核心結論:科學界存在廣泛共識,人類活動導致了地球變暖;同時全球氣候系統經歷著快速而廣泛的變化,且部分變化已無法逆轉。

該報告還指出,在所有排放情景下,全球升溫都將至少達到1。5攝氏度。在最具雄心的低排放情景下,全球升溫預計在本世紀30年代達到1。5攝氏度,隨後將超出溫控目標到1。6攝氏度,並在本世紀末回落到1。4攝氏度。

科學家還在上述報告中提出,各國還需控制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甲烷排放尤其重要。全球持續變暖將對自然造成破壞,因此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幫助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有限。

同時,報告還指出,要避免全球進一步變暖,各國必須推行“淨零計劃”:二氧化碳去除技術是幫助實現淨零排放的重要工具,但只有在實現快速、深度減排的前提下,這類技術的應用才會有效。

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

此次IPCC釋出的第一工作組報告是2014年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和2018年《1。5攝氏度特別報告》釋出以來對氣候科學知識的首次全面更新。第一工作組報告由234名作者完成,並獲得了195個國家政府的透過。

第一工作組報告梳理和研究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氣候變化相關的物理學基礎。它著眼於最基本的討論,例如,人類活動造成的排放讓全球氣候系統發生了哪些根本性變化,現有水平的升溫會帶來怎樣的氣候影響,以及氣候影響如何隨著排放和全球溫度的上升而惡化。

在其中,報告提出,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導致了氣候變化”這一結論已非常明確。人類活動已造成全球變暖,氣候系統發生了廣泛而快速的變化。

具體而言,人類活動的影響導致全球氣溫加速變暖,升溫的速度是至少200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同時,建立在IPCC往年評估的確定性上,本次報告同樣指出,1750年左右以來,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明確地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報告還發現,2019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處於至少200萬年來的最高點,甲烷和氧化亞氮兩種關鍵溫室氣體的濃度也處於至少80萬年來的最高點。

而氣候變暖的速度也正在加快:自1970年到現在,全球地表溫度在50年內上升的速率比過去至少2000年間的任意50年都快。

報告指出,很多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在百年到千年的時間尺度上是不可逆轉的,特別是海洋、冰原和全球海平面正經歷的變化,整個氣候系統在近期經歷的變化規模及其所處狀態都是幾千年來前所未有的,比如在過去十年中,北極海冰面積處於185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第一財經記者也在文章中看到此次的第一工作組報告中也包含了對“氣候臨界點”的描述。

報告指出,儘管發生機率較小,但氣候臨界點一旦被突破,就可能造成破壞性影響,災害性後果包括冰原崩潰、海洋環流突變、複雜的極端天氣事件和遠超預估的全球變暖幅度。儘管可能性較小,但這類事件也不容忽視,必須納入到風險評估之中。

具體而言,全球升溫超過1。5攝氏度越多,就越可能面臨難以預測的嚴峻風險。這些“臨界點”事件可能在全球和地區範圍內發生,即使全球升溫保持在可接受的幅度內,也不能完全排除氣候系統到達“臨界點”、發生突然鉅變的可能性,如南極冰蓋迅速劇烈融化和森林枯萎。

報告還指出,自1900年以來,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為3000年以來最快,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海洋熱浪的發生頻率增加了一倍。保守估計,自2006年以來,人類活動影響了大部分海洋熱浪的生成。

報告預測,山地和極地冰川將在數十年或數百年內繼續融化,而凍土層融化導致的碳流失在千年尺度上看也是不可逆轉的;同時,由於冰原融化過程的不確定性,在最高排放情景下,全球海平面上升平均值有可能超過預期——到2100年上升2米,到2150年上升5米,而在最強有力的減排情景下,海平面仍將在未來數百年或數千年繼續上升。

複合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機率增加

報告指出,2015年第五次評估報告發布後,關於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的研究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

歸因科學——關於人類活動對特定天氣事件影響程度的分析研究——正在持續發展,並越來越清晰地證明,人類活動增加了極端高溫、降水、乾旱和熱帶氣旋發生可能性和嚴重性。

值得指出的是,此次第一工作組報告的一個重要更新是對複合事件的分析——例如,熱浪和乾旱事件的發生時間很接近、甚至是同時發生。

這構成了一種特殊的風險,因為它們往往使受影響的社群在兩次極端天氣事件之間幾乎沒有恢復的時間。報告發現,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的影響可能增加了複合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機率。

具體而言,報告顯示,北美、歐洲、澳大利亞、拉丁美洲眾多地區、南部非洲的西部和東部、西伯利亞、俄羅斯到整個亞洲……地球上大部分地區已經在經受高溫極端天氣(包括熱浪)。

IPCC在報告中認為,如果沒有人類的影響,近期的一些極端高溫天氣是極不可能發生的。

與此同時,在過去的40年裡,全球3-5級熱帶氣旋的比例很可能增加了。高置信度的研究結論指出,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化使得熱帶氣旋得以帶來更多、更集中的降水。

報告認為,全球氣溫的任何升高跡象都很重要:全球變暖每增加一個增量,對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和強度的預測也會增加。如果沒有人類引發的全球變暖,高溫相關的極端天氣發生頻次會低很多,但隨著全球溫度的上升,高溫極端天氣發生的強度和頻率都在迅速增加。

報告預測顯示,極端降雨事件也將變得更加頻繁,導致降雨量的顯著增加。

2050年前後需實現淨零排放

《巴黎協定》設定的溫控目標為到本世紀末較工業革命前,全球溫度上升不超過2攝氏度,努力爭取不超過1。5攝氏度。

第一工作組報告清晰地指出,除非全球在2050年前後,透過溫室氣體的深度減排,實現淨零排放,否則1。5攝氏度和2攝氏度的目標都將落空。

報告指出,上一次地球表面溫度高於2。5攝氏度(與工業化前水平相比)是在300多萬年前——人類正踏入未知的領地。

此次,第一工作組報告描述了五種不同的社會經濟路徑(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下未來全球氣溫的趨勢。其中除了最低排放情景(SSP1-1。9)外,其他所有情景中的全球升溫都將在不久後(2021年至2040年間)突破1。5攝氏度,並將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上,直至本世紀末。

在最低排放情景下,總體上看,全球升溫將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下,但會出現暫時性的、不到0。1攝氏度的過熱。隨後,伴隨二氧化碳從大氣中被移除並使溫度回落,溫升將控制在1。5攝氏度範圍內。

報告警示道,隨著全球平均氣溫的持續上升,未來五年中至少有一年出現升溫臨時超過1。5攝氏度的風險增加。但報告強調,出現單年溫度變化超過某一水平,如1。5攝氏度和2攝氏度,並不意味著全球變暖水平已經被突破。

同時,第一工作組報告中的SSP2-4。5情景描繪的走向與近期現實中的排放趨勢最接近。現實排放趨勢考慮到了各國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在這個情景下:二氧化碳排放繼續上升,並在本世紀中葉前後趨於穩定,然後開始下降,在本世紀末前下降幅度最大;甲烷和二氧化硫排放繼續上升,在本世紀中期開始呈下降趨勢;氧化亞氮排放將有明顯的上升,直到本世紀下半葉才開始下降;到2100年,對全球升溫的最佳估計為2。7攝氏度。

報告指出,如果想實現全球淨負排放,就必須使用碳去除技術(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透過淨“負”排放可以實現全球溫度的下降,不過CDR也會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