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為什麼清朝皇帝不管多麼繁忙 每年都要當一天農民

菜單

為什麼清朝皇帝不管多麼繁忙 每年都要當一天農民

清朝初期,當雍正皇帝還是一名親王時,曾命宮廷畫師精心繪製了一套《耕織圖》,送給父親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一生重視農耕,雍親王此舉自然是投其所好。

在這套由46張畫作組成的《耕織圖》裡,雍親王親自出馬充當“模特”,將自己打扮成辛苦勞作的農夫,出現在每一張畫裡。妻子兒女也紛紛登場,參與耕織。不僅如此,雍親王還親筆題寫了46首五言律詩,並鈐上“雍親王寶”“破塵居士”二印。雍親王透過《耕織圖》,含蓄地向父親表達自己寄情田園、恬淡無為,同時又注目農桑、心繫蒼生。

康熙皇帝見了,果然龍顏大悅。雍親王最終變成了雍正皇帝。

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有著長達數千年的農耕文明。清朝雖然崛起於關外白山黑水之間,屬於遊牧民族。但他們入主中原後,深受農耕文明的影響,採取了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在近300年時間裡,農業都處於重中之重的地位。

清朝的歷代皇帝,都很重視農業生產。每年農曆仲春亥日,皇帝不管多麼繁忙,都要親自率領文武百官來從深宮大院裡走出來,經過正陽門來到先農壇。首先,是宰殺牲畜,祭祀先農神。隨後,皇帝就要到具服殿,脫下禮服,換上親耕服。幹什麼?當然是親自耕種啊。

在先農壇旁邊,有一塊小小的農田,面積不大,剛好是“一畝三分”,叫“演耕田”。只見換好衣服的皇帝下到“演耕田”裡,一手扶著犁,一手舉著鞭,往返犁地三次,叫做“三推三返”。禮畢,收隊。皇帝隨即登上“觀耕臺”,興致勃勃地觀看王公大臣們繼續耕種。

清朝皇帝下田當農夫,始於順治皇帝。1654年農曆二月,順治皇帝第一次到田裡親自耕種。康熙皇帝則把皇帝親耕變成一種制度固化下來,每年春天都會身體力行地進行親耕,率領一幫王公大臣扶犁耕地。

當然,經過多年的變遷,皇帝下田當農夫已經儀式化了,並沒有實質性用處。皇帝透過這種耕種儀式,表明天子心繫稼檣,尊重農耕,在天下農夫面前起到表率作用。

為了給皇帝準備這套耕種儀式,內務府和地方官員得提前準備一個月,從衣食住行方面考慮得面面俱到,不容絲毫閃失。

雍正皇帝親耕時,除了本人一手扶犁,一手舉鞭外,身邊還有6名大臣扶著犁頭;另外,還有24個60歲以上的老年農夫,也穿著蓑衣,扶犁而行。這24個老年農夫,便是請來幫助雍正皇帝扶犁。為此,要提前從各地選取老年農夫,再對他們進行禮儀培訓,以免在皇帝面前失禮。

“演耕田”裡的泥土,其實是事先打碎、篩選的細土,以便皇帝耕種起來更加輕鬆。

不過,雖然千算萬算、籌劃周全,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會發生這樣那樣的問題。

嘉慶二十年(1815年)三月初一,嘉慶皇帝前來先農壇耕種時,就出了漏子。他所使用的耕牛根本就不配合嘉慶皇帝的工作,死活不肯耕地。沒辦法,只好換一條耕牛,可換回來的耕牛依然不聽話。最後,大臣、侍衛齊齊上場,硬拽著這條耕牛在田裡走了3圈,總算完成了耕種任務。

離開“演耕田”,嘉慶皇帝悻悻然走上“觀耕臺”,繼續觀看王公大臣們耕種。無奈,耕牛依然一點面子都不給他們。嘉慶皇帝耕田時,有人幫助他;現在沒人幫助王公大臣們,使得他們在田裡手足無措。有的耕牛甚至還四處奔逃。好端端的一場耕種儀式,變成了一場鬧劇。

嘉慶皇帝回到皇宮,越想越氣。他在當天就發出上諭,稱:“耕耤為劭農大典,順天府供備牛隻,平時不勤加演習,翫忽從事。著將專司供辦之大興縣知縣沈守恆、宛平縣知縣張洽俱先行革去頂戴,交部嚴加議處;順天府府尹費錫章系專轄之員,著交部嚴加議處……所有此次一切例賞,概行停給。”

你看,本來是自己和耕牛的問題,嘉慶皇帝卻將責任全部推給地方政府,處罰了一批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的官員。

與嘉慶皇帝相比,光緒皇帝就聰明多了。光緒皇帝也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他每次到先農壇耕種之前,都會在中南海的豐澤園內練習耕地,將耕種的程式弄熟後,才不至於弄出一場鬧劇。

【參考資料:《清實錄》《宛署雜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