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四歲能讓梨的孔融竟被曹操以“不孝”之名而殺害,真相究竟是什麼

菜單

四歲能讓梨的孔融竟被曹操以“不孝”之名而殺害,真相究竟是什麼

孔融四歲而能讓梨的故事,我們從小耳熟能詳。但就是這樣一個被稱作為道德教育楷模的‘’神童‘’,最終竟被曹操以‘’不孝‘’之罪名而殺害。曹操‘’唯才所宜‘’的用人之道,不計較這個人是否有德與此後誅殺孔融不就前後矛盾了嗎?那麼曹操殺孔融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筆者在此想跟大家做一些探討。

四歲能讓梨的孔融竟被曹操以“不孝”之名而殺害,真相究竟是什麼

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魯縣人(今山東曲阜人),為孔子的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之子。是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小時候因為讓梨事件而成為孝悌恭敬的典範人物,‘’融四歲,能讓梨‘’被收錄在《三字經》中,得以流傳千年。年十歲時,往謁河南尹李膺,閽人難之,融曰:‘’我係李相通家。‘’及入見,膺問曰:‘’汝祖與吾祖何親?‘’融曰:‘’昔孔子曾問禮於老子,融與君豈非累世通家?‘’膺大奇之。少頃,太中大夫陳煒至。膺指融曰:‘’此奇童也。‘’煒曰:‘’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融即應聲曰:‘’如君所言,幼時必聰明者。‘’煒等皆笑曰:‘’此子長成,必當代之偉器也。‘’自此得名。十三歲時,孔宙去世,孔融因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州里因而稱讚他的孝行。十六歲時因為收留哥哥孔堡的好友張儉而招來災禍,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堡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孔母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這就是一門爭義的故事,郡縣上報朝廷,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也因此事而聞名。從這些事蹟看來,孔融確是一個孝義並舉而又聰明的神童啊。那麼,難道是在成長的道路上孔融的性格大變?

四歲能讓梨的孔融竟被曹操以“不孝”之名而殺害,真相究竟是什麼

孔融幼年成名,後做官中郎將,但因為得罪了董卓,所以被董卓使計策遷往北海為太守。孔融是個治理地方的人才,在北海為相期間,孔融召集士民、聚兵講武,下發檄文,又和各州郡聯絡共討黃巾軍。冀州二十萬黃巾軍進攻北海,孔融戰敗,只得收兵,慢慢集結被黃巾軍蠱惑的四萬多百姓,再設定城邑,設立學校、發揚儒學,舉薦賢良,對待百姓以禮相待,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愛戴,‘’孔北海‘’由此聞名。前面的黃巾軍剛剛安穩,後面的管亥又包圍北海,但因為孔融昔日對太史慈的母親有恩,太史慈奉母之命前來相助。孔融便令太史慈請平原國的劉備發兵相救,最終成功解圍。與太史慈也結為好友。當時的袁紹、曹操為北方霸主,而孔融知道他們終究要吞併漢室,不願意投靠他們。他的部下左丞祖勸告孔融,反而被殺。他自負才力,想憑藉北海這塊地方來發展自己的實力,但最終也沒什麼收穫。在建安元年(196)遭到袁譚的攻擊。在城內弓箭已盡只得短兵相接之時,孔融為保持自己天下名士的名聲,還在隱几上邊悠然地看書,全然不顧將士的安危。直至城池攻破,孔融才慌慌張張地拋下妻兒出逃。這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性命都要不保了還在乎自己的名聲。

四歲能讓梨的孔融竟被曹操以“不孝”之名而殺害,真相究竟是什麼

建安元年,漢獻帝遷都許昌後,徵召孔融為將作大匠,之後改任少府,孔融在任的前幾年所做之事頗值得肯定。當時朝廷要恢復肉刑,孔融覺得肉刑侮辱人格尊嚴,斷絕了人們為善的途徑,朝廷最終同意了孔融的建議。除此之外,孔融還多次改正了朝廷的不合禮法的事情。孔融對待士人態度也很好,還喜歡提拔新人,因此深受士人喜愛,按孔融本人所言就是:‘’座上客恆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長期浸染於漢末清流的風氣中,孔融養成了孤傲狂放、尖銳障露的性格,喜歡對各種政治問題發表議論。建安九年,曹操攻破鄴城。曹丕把袁紹之子袁熙之妻甄氏收編。孔融寫信給曹操:‘’當年周武王攻下殷都時把妲己給了周公。‘’操寫信問:‘’典出何故?‘’文舉答:‘’以今度古,想當然而。‘’曹操在烏桓北伐,孔融借肅慎不上貢,丁零偷蘇武的羊兩件事暗諷曹操討伐烏桓是多此一舉。其後更是變本加厲的說說著曹操的壞話,但是因忌憚為孔融天下名士,曹操只得一忍再忍。

四歲能讓梨的孔融竟被曹操以“不孝”之名而殺害,真相究竟是什麼

孔融作為一代名士,是貨真價實的擁漢派,而隨著曹操的野心越來越明顯,孔融也愈發不能忍受,因此逮著機會便加以諷刺挖苦。東漢末年連年征戰,歲儉民飢,百姓連糧食都吃不上,所以酒就不應成為必需品。曹操作為一個政治家,站在利國利民的角度上頒佈了‘’禁酒令‘’,但嗜酒如命的孔融公然與之唱反調,立馬寫了一篇《難曹公制酒禁書》。故意宣揚古先賢聖哲千鍾百觚而成就偉業的傳說,盛讚酒德,又針對曹操覆函所舉以酒亡國的史事,更舉歷史上因仁義、謙讓、學問及婚姻等等而失社稷的例證,嘲諷曹操不禁仁義等而獨禁酒,不過是為保證軍糧而欲管制米穀罷了。曹操估計已經忍無可忍了。

四歲能讓梨的孔融竟被曹操以“不孝”之名而殺害,真相究竟是什麼

但真正觸犯曹操的還是下面兩件大事。

其一,‘’請準古王畿制‘’。‘’帝初都許,融以為宜略依舊制,定王畿,正司隸所部為千里之封,乃引公卿上書言其義。‘’曹操要圖大業必須有根據地呀,而孔融這封奏疏以一千里內化為王畿,就把曹操剛剛封到的地盤圈進皇家的管轄區,這招是要端了曹操的老巢啊。

其二,‘’崇國防疏‘’。‘’竊聞領荊州牧劉表,桀逆放恣,所為不軌,至乃郊祭天地,擬儀社稷。雖昏僭惡極,罪不容誅,至於國體,宜且諱之。……臣愚以為宜隱效祀之事,以崇國防。‘’荊州牧劉表行事不守禮制,甚至郊祀天地,擬狀如皇上。雖然逾制越分,罪大惡極,死有餘辜。但就國家大體而言,應當暫時不公開。這明擺著是要保留漢室宗親力量來牽制曹操呀,老奸巨猾的曹操怎會看不出來?殺人容易,殺名不易,要搬掉孔融這塊絆腳石同時不落天下人口實,曹操在蒐集證據等待機會。終於機會來了,孔融時有驚人言論,這其中最驚世駭俗的當屬‘’父母無恩論‘’。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為?譬如物寄甁中,出則離矣!‘’父親有什麼值得孝順的,孩子不過是他一時情慾的產物,母親又有什麼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暫時寄存在瓶裡,分離後跟瓶子有什麼關係呢?這番言論即使放在今天也夠驚掉下巴了,更何況當時是以孝治天下的東漢?孔融和同樣是狂士的禰衡這對忘年交,也常互相吹捧,衡謂融是‘’仲尼不死‘’,融謂衡為‘’顏回復生‘’。曹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利用孔融這些狂妄的言論指使郗慮以蔑視國法為由奏免孔融,後又有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把孔融處死,時年五十六。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從孔融的一生來看正印證了此話,他是一個名士,也是一個文學家,但是他不適合成為一個政客。孔融作為一個文學家,所著詩、頌、碑文、論議、檄文、教令都寫得很好,曹丕非常欣賞孔融的才華,曾花重金求孔融的文章。只可惜大多篇章後來失傳了。可以說,孔融是非常有文化的人,為人剛正不阿、講義氣、識禮數、用人才、教化人民,對儒學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他自恃清高,不認形勢,意氣用事,頂撞上級,也註定了他最後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