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國國家歷史】秦國援糧行動背後的詭道:請粟是怎麼回事呢?

菜單

【中國國家歷史】秦國援糧行動背後的詭道:請粟是怎麼回事呢?

大家好,我們的集散化小倉庫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中國國家歷史》郵局徵訂套裝(徵訂程式碼:28-474)正在火熱進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擁有全年裝!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絡小編微訊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秦國的一次大規模援糧行動背後卻是暗藏詭道,值得一探。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天災人禍釀成的“大飢”屢有發生,受災國向他國“請粟”成了改善國家間關係的外交手段之一。不過秦國的一次大規模援糧行動背後卻是暗藏詭道,值得一探。

秦穆公

【中國國家歷史】秦國援糧行動背後的詭道:請粟是怎麼回事呢?

史料雖未言明秦國到底支援了多少糧食,但能讓《左傳》用“役”來形容一次“援粟”事件,足見秦國為此次長距離轉運糧食投入的車船人力的規模,堪比一次戰役的消耗。

秦國如此興師動眾的援助晉國,恐怕沒有秦穆公所說的“其君是惡,其民何罪”(《史記·晉世家》)這麼崇高吧。當初秦穆公助晉惠公登上大位,晉惠公翻臉不認賬,對秦國“背約不與河西城”(《史記·秦本紀》)。秦穆公沒趁晉國新君初立、實力未穩之時發兵打過去就已經很隱忍了,還能指望秦國拯救晉國百姓於水火,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嗎?因此在兩國關係如此緊張的情況下,打著援糧旗號的“泛舟之役”並沒有表面上那麼溫暖。

“泛舟之役”更像是一次瀕戰狀態下的軍事演習,目的是檢驗秦國的後勤保障能力。

此時的秦晉關係擦出點火星就能炸出漫天火花,隨時都有爆發大規模戰爭衝突的可能。一旦打起來,那就需要秦軍將士離開秦國本土與晉國作戰,遠距離轉運軍需物資以保障正面戰場供給,就成為考驗秦國的後勤機動協調能力的關鍵環節了。

戰端一開,能夠迅速組織本國百姓參與到糧草運輸中,遠距離轉運軍需物資,對於國家諸多的能力,都是極大的考驗。“船漕車轉”在那個沒有高速公路、火車、飛機的時代,是最有效的系統性運輸工程,除了考驗國家水陸交通發達程度和車船製造能力,也檢驗國家的糧食儲備。糧乃治國之要,手裡有糧心裡不慌,事關國家穩定。長期以來,諸侯國之間的相互攻伐,讓秦穆公深深地認識到,秦晉未來必有一戰。此次,晉國遭遇糧食危機,被迫向秦“請粟”,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從中看到了秦國的戰略機遇,並牢牢地抓住了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

吃人的何止只是嘴軟?接受了不帶任何附加條件的“援粟”,晉國是要用國家的命運作抵押的。

秦國把這次“援粟”視為一場“泛舟之役”,以作戰要求完成了一次秘密演習,檢驗了秦國的後勤機動協調能力,為秦國下一步軍事行動提供了依據和參考。

【中國國家歷史】秦國援糧行動背後的詭道:請粟是怎麼回事呢?

“泛舟之役“路線

掌握交戰地區的戰略地形和相關資料,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對於軍事測繪重要性的認知。

1986年於甘肅放馬灘出土的秦木板地圖,成圖於戰國晚期,其對交通道路、關隘道里標記明確,也能看出秦國對於地圖管理和軍事測繪要求之嚴格是有傳統的。“泛舟之役”自然也是秦國對於晉國進行地形勘測的一次機會。

“自雍至絳”相距五百多公里,若單靠陸路運輸也能完成援糧,而《管子·地圖》指出,“凡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轘轅之險……城郭之大小,名邑廢邑困殖之地必盡知之;地形之出入相錯者盡藏之。然後可以行軍襲邑,舉錯知先後,不失地利,此地圖之常也。”因此秦穆公不惜費時費力,透過“船漕車轉”的方式,多花點時間在運送路上,自有潛伏在運糧隊伍中的秦國軍事測繪人員——職方氏,運用其專業技術手段對運輸沿途的晉國水陸交通、城郭名邑等戰略地形進行測繪勘察,最終繪製出行軍地圖,供將來秦軍作戰使用。

“泛舟之役”還成為秦國挑起戰端的藉口,秦穆公伐晉要營造“師出有名”的輿論環境。

秦國勞心勞力的幫助晉惠公奪位,回過頭來啥好處也沒撈到,秦穆公只能礙於形勢暫時忍下這口惡氣,他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出兵藉口,好讓秦國攻打晉國“師出有名”。

晉國“請粟”讓秦國抓住了機會,秦穆公利用“泛舟之役”做足了表面文章,秦國不計前嫌,以德報怨幫助晉國百姓度過饑荒之年,在各大諸侯國面前展示了秦國的大國風範,道義上秦國已佔據優勢。

果然轉過年來,“秦飢,請粟於晉”(《史記·秦本紀》)。這是自秦襄公立國至秦朝滅亡這長達六百多年時間裡,秦國(朝)唯一一次向別國“請粟”的史料記錄。要知道秦國曆來重視國內糧食儲存安全,《睡虎地秦墓竹簡·倉律》規定“入禾倉,萬石一積而比黎之為戶……櫟陽二萬石一積,咸陽十萬一積”,雖然這是商鞅變法後製定的律法,但秦國糧倉以“積”為儲存基數應該不晚於秦穆公時期:“由余觀秦,秦穆公示以宮室、積聚”(《史記·秦本紀》)。因此以秦國自身的糧食儲備能力,是可以平穩度過此次天災的。

所以,不管真“飢”還是假“飢”,秦穆公都會向晉國“請粟”,以此試探一下晉惠公的反應。秦穆公很清楚,按照晉惠公這種白眼狼的做派,他是不會回報秦國“泛舟之役”的恩情,而且大機率會趁火打劫。秦國自然早已做好了準備,有理由討伐晉國了。

晉惠公果然很配合,“不與秦粟,而發兵且伐秦”(《史記·晉世家》),這種恩將仇報的行徑,在還稍微講究點禮義廉恥的春秋時期,還是會被各大諸侯國詬病的,秦國奮起反擊自然是正義之舉。此時戰機已到,做足後勤準備、完成軍事勘察並佔領道德高地的秦穆公自然好好收拾了晉惠公,最終迫使晉惠公“獻其河西地。是時秦地東至河”(《史記·秦本紀》),秦穆公實現了秦國領土向東的戰略拓張。

韜光養晦的秦穆公利用“泛舟之役”這看似平常但目的明確的救災行為,最終完成了對晉國的復仇,雖然白白送出去不少糧食,可換回來的河西之地卻是千金難買,秦穆公的一番算計總算沒有白費心血。這為日後秦國稱霸西戎、滅六國奠定了基礎。

- 完?-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