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三國此人堪稱戰術鬼才,一戰打服梟雄曹操?諸葛孔明也不敢惹他!

菜單

三國此人堪稱戰術鬼才,一戰打服梟雄曹操?諸葛孔明也不敢惹他!

文:刀與筆(作者原創授權)

說到劉備集團的首席謀臣,絕大部分人乃至三國愛好者都會說是諸葛亮,但也會有人說是法正,因為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法正被譽為劉備集團的“謀主”。甚至有人認為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在謀略應變方面遠不如法正,故而法正才是劉備集團的首席謀臣。法正的能力是否真的十分出眾?他是否真的堪稱“謀主”?本篇文章筆者就將結合小說和歷史上法正的表現與作為給出答案。

一、文學作品中法正的表現並不十分突出

小說《三國演義》中,法正的戲份似乎並不足。一方面,法正的出鏡率不高,相較於劉備集團的其他謀士,諸葛亮自用不用說,法正的出鏡率甚至還比不上孫乾。根據筆者的統計,小說中,法正一共在十個回目中出場,此外,其逝世後,還在兩個回目中被孟達、諸葛亮分別提起,因此,滿打滿算,法正也僅在十二個回目中出現過。而孫乾則在二十五個回目中出場過,即使扣除部分僅一筆帶過姓名的回目,孫乾的出鏡率也高於法正。另一方面,法正在小說中多以輔助的角色出現,如在邀請劉備入川時,法正多輔助龐統進行決策,又如在定軍山之戰中,法正被諸葛亮派給黃忠作為助手。由於各種戲份都是輔助角色,故而法正在小說中的表現給人感覺並不突出。

歷史上,法正的聲名要比小說中更加響亮,其中有些細節小說中並未體現,如《三國志》中法正與龐統同傳,在蜀漢諸臣中傳記的排列僅位於諸葛亮和關張馬黃趙之後。同時,《三國志先主傳》及《三國志法正傳》均記載法正時為劉備集團的“謀主”,給予了法正在劉備集團十分重要的定位。

再者,法正死後即被諡為翼侯,在劉備麾下的群僚中鮮有人能夠享受此待遇。可見,單從地位和待遇上,正史中法正的地位確實比小說中的高,以“尊劉貶曹”為主旨的《三國演義》似乎怠慢了法正這位劉備集團的重要人物。

三國此人堪稱戰術鬼才,一戰打服梟雄曹操?諸葛孔明也不敢惹他!

二、法正之於劉備集團的兩大功績

法正對於劉備集團的功績主要有二,一者是迎奉劉備入川,二者是勸諫並協助劉備攻取漢中。關於這兩大功績,歷史上均有記載,小說中也有相應地描述。但是無論是迎奉劉備入川還是勸諫並協助劉備攻取漢中都很難判定是法正一人的功勞。

首先是迎奉劉備入川。

從歷史記載上看,迎奉劉備入川是張松挑的頭,法正從旁配合,且根據法正本傳記載,法正一開始還不願意配合,最後不得以才作為使者去會見劉備。如果不是張松因事洩被劉璋所殺,最後迎奉劉備入川的功勞法正可能還是居其次,在張松之後(筆者按:如果張松不死,張松之於法正大抵可以類似於法正之於孟達)。此外,法正和張松在迎奉劉備入川時的做法也並不高明。饒勝文先生就曾指出法正和張松“作為原益州集團的人,他們適合扮演的角色是幫助劉備聯絡、溝通益州計程車人,幫劉備‘厚樹恩德以收眾心’,在條件成熟的適合,勸劉璋讓州給劉備。這樣既幫助劉備取得了益州,又保全了故主劉璋。他們卻建議劉備在宴會上襲擒劉璋,難怪王夫之評論他們說:‘璋初迎昭烈,二子者,遽欲於會襲之,忍矣哉!君子於此,勸璋以州授先主而保全之,則得矣,其他皆不忠不智之徒也。’”可以推測,法正和張松迎奉劉備入川,主要目的是為了自己能夠成為劉備取得益州後成為功臣,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著想,因此,劉備入川的全程法正的所作所為並未看出其有何過人之處,相反地,法正在戰略大局上和龐統一樣,顯得過於急功近利。假使龐統是不瞭解益州的局勢,那麼久在益州的法正似乎不應該如此迷糊。故而在迎奉劉備入川的過程中,法正既非首倡者又不能提出高明的戰略,可以說表現平平。

三國此人堪稱戰術鬼才,一戰打服梟雄曹操?諸葛孔明也不敢惹他!

再者是勸諫並劉備攻漢中。

小說對法正勸諫和協助劉備攻取漢中花費了一定的筆墨。小說第七十回,黃忠和嚴顏佔領天蕩山後,法正勸說劉備趁勢攻取漢中,得到了劉備和諸葛亮的認可。爾後,黃忠討令攻打定軍山,諸葛亮命法正協助,法正以以逸待勞之法助黃忠陣斬夏侯淵。歷史上,法正也曾經在建安二十二年勸說劉備攻取漢中,且隨軍出征並在定軍山之戰中參與謀劃。

《三國志 法正傳》載:“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偪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二十四年,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

只不過,歷史記載的較為簡略,至於法正有沒有像小說那樣站在山頂以白旗和紅旗向黃忠發出訊號歷史並無詳細記載。歷史為了突顯法正對攻取漢中的敏銳見解,還特別提到曹操對此事的反應,即“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藉此來表現法正之能。

但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就指出這條記載存疑(臣松之以為蜀與漢中,其由唇齒也。劉主之智,豈不及此?將計略未展,正先發之耳。夫聽用嘉謀以成功業,霸王之主,誰不皆然?魏武以為人所教,亦豈劣哉!此蓋恥恨之餘辭,非測實之當言也。),原因是以劉備的洞察力是不可能不知道漢中的重要性的,曹操此言只是氣話而已。

裴松之的懷疑不無道理,當時並非只有法正看出爭奪漢中對劉備集團的重要性,同是劉備臣僚的黃權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和建議,且黃權提出劉備集團應儘早爭奪漢中的時間要早於法正。可見,對於爭奪漢中的重要意義,當時劉備集團中的有識之士都能夠看清且點明,並非法正一人之能。

綜上可見,法正雖然在劉備集團攻取漢中的過程中表現出一定的能力,但也確乎並不出眾,鮮有獨到的見解和突出的表現。

三國此人堪稱戰術鬼才,一戰打服梟雄曹操?諸葛孔明也不敢惹他!

三、法正的格局並不高

除了迎奉劉備入川和勸諫並協助劉備攻取漢中,法正所做的其他事項也未表現出多少高明之處反倒顯得法正格局不高。如:法正勸劉備納同族劉瑁的遺孀吳氏為妻,習鑿齒就批評並不符合禮法。在筆者看來,此處法正力排眾議勸劉備取吳氏為妻,還有利益捆綁的目的,吳氏為吳壹之妹,吳壹與法正在益州同屬東州派,法正是想借劉備續絃之名加強東州派與劉備的聯絡。又如:法正雖然參與了蜀地立法但又帶頭不守法。《三國志伊籍傳》載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伊籍五人共制《蜀科》,但法正本傳記載,法正在劉備攻取益州後得勢,“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法正在蜀郡恣意妄為就連諸葛亮最後都無可奈何,只能任由其作威作福。

三國此人堪稱戰術鬼才,一戰打服梟雄曹操?諸葛孔明也不敢惹他!

誠如《三國志 法正傳》所載:“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孫盛在此就評價諸葛亮放任法正的行為會導致法令的威信受損。可見,法正參與《蜀科》的制定並不是因為其精通律法,而是作為利益分配者參與其中。

綜述:上述記載可以說明法正行事是較為“任性”且缺乏容人的胸襟,很難看出其擁有政治智慧。從法正的格局來看,即使法正最後授命託孤估計也難有所作為。但是,就是這樣,法正卻仍然十分受劉備的器重。以至於諸葛亮曾在劉備執意東征孫權時感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在這裡,筆者認為諸葛亮大抵不是感慨法正的謀略過人,而是感慨劉備只聽得進法正之言,語氣中頗感無奈和無力。不過,在筆者看來,法正雖然受到劉備器重但並不能代表法正的能力強,也許只是法正身上有其他吸引劉備的魅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