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學生就結婚、幾個孩子不同父母,蒙古國的兩性觀念和我們不同

菜單

中學生就結婚、幾個孩子不同父母,蒙古國的兩性觀念和我們不同

\t蒙古國對於性別的和婚姻的傳統觀念,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不免覺得不可思議;反過來說,中國人已習慣的很多行為或習慣,也讓他們覺得難以接受。

早婚、高生育率的蒙古

中學生就結婚、幾個孩子不同父母,蒙古國的兩性觀念和我們不同

\t蒙古國民眾對中國人最常見的困惑,是「怎麼會 30 歲還沒結婚」、「沒有同居」、「沒有小孩」?

\t在蒙古國,法定的結婚年齡為 18 歲,但在工作中,常見到中學 11、12 年級的學生(相當於中國的高二、高三)結婚或共組家庭。大學生也幾乎都在畢業前就懷孕生子,即使求學過程因此斷斷續續,也有許多人陸續完成碩士學位,甚至到海外留學。

\t這讓我不禁覺得,在蒙古國人生小孩似乎就跟吃飯一樣稀鬆平常──相較於在中國,如今年輕人決定是否生小孩前,往往瞻前顧後、擔心經濟來源等等,不禁感嘆蒙古獨立近一世紀,人口由 40 多萬人,增長到如今的 302 萬人,不是沒有道理。

忙碌而辛苦的蒙古女性

中學生就結婚、幾個孩子不同父母,蒙古國的兩性觀念和我們不同

\t不知道是所謂「女性照顧家庭」的天性,或者是文化、家庭的觀念養成了根深蒂固的傳統,在蒙古國,女性的日常家庭生活,是非常忙碌的。

\t

以牧民來說,一早開始餵養牲畜、準備餐點、擠牛奶、整理家務、製作奶製品、照顧子女??等等工作,幾乎全數落在蒙古女性的身上。

而男性的工作就是出外騎馬放牧、和其他牧民聊天,或者等待客人拜訪時,位居大位接待對方(招待的飯菜與飲料當然也都是由女性準備)。

\t

而在另城市中,因為男女幾乎都會出門工作,性別分工的差異,相比之下沒有這麼明顯。

但帶小孩與操持家務的工作,幾乎都還是由女性擔任。當面臨婚姻離異時,小孩的照顧撫養工作,也自然多由女性承接。

\t而不論在「都市」的蒙古或「牧民」的蒙古,每次瞭解家庭的概況時,都再次見證了蒙古女性堅強的韌性,以及蒙古國和中國男女關係的差異:

重組家庭,在蒙古一點也不奇怪

中學生就結婚、幾個孩子不同父母,蒙古國的兩性觀念和我們不同

\t

例如,蒙古國女性即使有過多段共組家庭的關係,一人扶養著父親不同的 3、4 名子女,還是有意願、有機會再度組成一個新的家庭。一個蒙古國家庭,擁有彼此無血緣關係的一大家子兄弟姊妹,也一點都不奇怪。

\t這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可能是件頗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我們如果回顧蒙古遊牧民族的歷史,看看成吉思汗的成長故事,再想想蒙古的生活環境,應該就不難理解這樣的文化:在很多蒙古歷史中,都提到當時多數人認為,一個女性要照顧小孩是不可能的,因此這家人很可能在逃亡中已經死亡。由此推測,在遊牧民族的傳統觀念裡,一個家庭還是需要有男性的存在,也因此即使在現代社會,許多單親的蒙古媽媽,依舊積極尋找一個男性的依附物件,確保「家」的樣貌。

\t而由於前述蒙古人男女分工的差異,蒙古男性對「家」的想象與實際上的經濟需求,同樣高度仰賴女性。因此在蒙古國,男女雙方面對婚姻、再婚、再次共組家庭等觀念,相較之下都比凡事瞻前顧後的中國男女要顯得更為開放。

尊重不同:「早婚」或「晚婚」、家庭的形式,沒有對與錯

\t某次我和蒙古國朋友,討論對蒙古人「很早結婚生小孩」的觀察時,蒙古國朋友笑著說:「因為我們比你們早死,所以當然要早點結婚生小孩呀!」

中學生就結婚、幾個孩子不同父母,蒙古國的兩性觀念和我們不同

\t雖然覺得這是個簡單有趣的推論,但看起來也真的有一番道理:目前蒙古人平均壽命要比中國人短,這樣對比下來,我們的結婚年齡似乎也不算「太晚」。

\t除了平均壽命的問題外,蒙古國的生活環境、健康問題,以及意外死亡發生率等因素,可能也都是在傳統之外,蒙古國人傾向早點結婚生子,而且還要多生幾個的原因之一。

\t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蒙古國的婚姻、家庭觀念也慢慢出現了改變。近期也出現了早婚、晚婚兩極的現象──通常晚婚的因素來自於求學,如因為海外留學,攻讀碩、博士學位而延後進入男女關係。這樣背景的蒙古女性,反應頗為極端,有人會焦慮於沒有物件、子女而積極尋覓機會;也有人是看淡一切,等待機緣。

\t看著蒙古的狀態,再次聯想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主流價值逐漸趨於統一,這是否也同時讓各地的文化獨特性慢慢消失?也許,在急於批評或論斷不同文化的「好壞」、「對錯」前,我們可以先用更開放的心胸,去認識、去了解這些與我們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