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發展、壓迫、抗爭,歐洲中世紀城市為何能興起,有利可圖!

菜單

發展、壓迫、抗爭,歐洲中世紀城市為何能興起,有利可圖!

“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

黑暗的中世紀裡,似乎城市成為了自由的燈塔和百姓的天堂,然而,為什麼中世紀的歐洲城市會勃勃興起呢?這其中有著眾多考量。

發展、壓迫、抗爭,歐洲中世紀城市為何能興起,有利可圖!

1、領主與農奴

歐洲的封建制度,向來被標榜為最典型的封建制度。這種典型的封建制度,在貴族內部表現為

層層封賜,互不統屬

;在貴族與平民之間表現為

領主與農奴和自由民的矛盾。

換言之,歐洲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是領主主導的莊園經濟的發展,封建社會的“螺絲釘”,就是任勞任怨的農奴。

但他們的處境往往不盡如人意。

在法律上,農奴屬於主人。這就是說,農奴有義務為主人耕種土地、照料家務、服勞役,主人則要為農奴提供土地和庇護。

發展、壓迫、抗爭,歐洲中世紀城市為何能興起,有利可圖!

這種農奴同時有家內奴隸和勞動奴隸的性質。儘管農奴事實上是代代相傳的,父子之間也可以繼承財產,

但由於法律上形同私產的地位,農奴需要向主人繳納田稅甚至遺產稅、結婚稅。

起初,這種組織生產的方式是適合歷史條件的,但生產力水平提高,以往的制度需要改變。這種改變於是首先從商品貿易最發達、經濟地位最高的地區開始,城市誕生。

2、農業革命與商業革命

“在貿易出現之前,總需要有剩餘的農產品和剩餘人口,否則何來交換的商品。”

農業是手工業商業發展的基石。在中世紀中期,歐洲經歷過一次至關重要的社會轉型,

形式是農業和商業革命。

發展、壓迫、抗爭,歐洲中世紀城市為何能興起,有利可圖!

農業上,貴族引導和鼓勵開荒的行為,他們號召人們由“憎恨刀劍”“轉向犁頭”,以此來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免除墾荒的租稅,並對開墾的人讓予財產權或用益權,耕地面積增加。

農民使用兩輪制、三輪制,提高了耕地效率;新的種植工具更為普及,生產技術進步。

商業上,農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刺激了貿易和工業的發展、提高了人們對產品的需求、細化了社會分工。

3、宗教的積極作用

中世紀西歐的宗教,毫無疑問是基督教,即使是自由的城市人民,也並不能在宗教上成為異端和異教徒。

但宗教並不是就只是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發展、壓迫、抗爭,歐洲中世紀城市為何能興起,有利可圖!

基督教之所以能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的最高要義,在於堅持四海之內皆兄弟,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這種普世觀念有利於形成一種平等的交流方式,消除不同地區、階層之間人的隔閡和爭端。

與平靜的鄉村不同,城市市民來源複雜。

有商人、工匠、小生產者、也有逃跑的農奴、私奔的貴族男女等等。因此,這一點對於城市居民來說,更具現實意義。淺析城市興起過程中人們的努力抗爭

誠然,城市發展後期,有眾多封建主看到了城市發展的效益,主動扶持城市的發展,但城市爭取自治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主要依靠

金錢贖買和武力抗爭

來使城市更為自由。

發展、壓迫、抗爭,歐洲中世紀城市為何能興起,有利可圖!

1、城市自治運動

封建制度下的領主,不僅對農奴有相當大的權力,對自己的領地,也有司法權和軍事政治權力,為求城市的發展,避免封建主的剝削,城市居民需要爭取一定的自治權利。

十世紀以後,商業復興,戰火平息,城市發展的條件逐漸成熟,於是城市居民進行了轟轟烈烈的

城市自治運動。

領導者是商人

,起初並沒有自由人權等概念,

他們的唯一動力,就是有利可圖。

運動發端於義大利北部,在那裡商業生活出現較早,在之後的一兩個世紀裡,運動在歐洲蔓延開來。封建主面臨這樣的不確定因素,起初是遏制城市的。

但一方面,商業活動已經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封建主內部也並不統一,因此便於城市各個擊破。

發展、壓迫、抗爭,歐洲中世紀城市為何能興起,有利可圖!

事實上統治西歐的基督教和羅馬教廷對商業並不友好,在原始教義裡,致富幾乎是罪過,人們讚美清苦自律,而商業發達的伊斯蘭與基督教是死敵。

於是生活在各個教區的人們團結起來反對教區主教。

對於領地封建主來說,主教與他爭奪領地內的賦稅等等,而又是國王任命,中央和地方之間有離心力;對於國王來說,主教與他是王權與教權的爭奪,主教被攻擊對他也有好處。

教俗貴族內部權力爭奪,更容易對新興的仍很弱小的城市妥協。

2、特許狀的出現

特許狀,也稱“豁免證書”。是指中世紀歐洲國王賜予領主領地免受管轄的特恩權時所頒發的一種證明文書。其中載明禁止地方官員進入持有豁免證書的領地行使稅收和審判等方面的職權。

特許狀是國王削弱地方權力的策略,需要城市居民花費大量金錢贖買,但總比自治運動這樣的武力抗爭損失較小。

發展、壓迫、抗爭,歐洲中世紀城市為何能興起,有利可圖!

特許狀的出現也反映了典型封建制度的

弊端

生產力發展的前提下,西歐農民表現出獨立性,他們成組織的大規模的反抗需要集權的遏制,不是個體的大土地所有者和

地方分權

所能夠抗衡的。

但是相反,

西歐中央集權

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既無力保障領主制和農奴制生產關係的穩定,也無法遏制地方分權的傾向。於是,受壓迫而反抗的農民們自發聚集建設城市、爭取自治。小結

我們知道,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歐洲就有獨立的城邦,這些城邦出於軍事的考慮建立,又因為人們的聚集逐漸承擔了更多的經濟和政治職責。因此毋寧說中世紀的城市是古典時代之後的復興

發展、壓迫、抗爭,歐洲中世紀城市為何能興起,有利可圖!

中世紀城市的興起首先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農業對人們的束縛減小,過剩的勞動力有機會脫離農村,創造更多的價值,商業和手工業也因此繁榮起來,形成與城市相配合的市場。其次,經濟實力達到之後,人們勢必謀求人身的自由,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宗教上。

這樣,城市就成為封建制度的法外之地,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積蓄力量。

因此城市興起的外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和制度的壓迫,內因則是市民的不斷抗爭和商業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