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杭州有個在唐宋時期被奉為“聖地”的洞霄宮,如今卻已名存實亡

菜單

杭州有個在唐宋時期被奉為“聖地”的洞霄宮,如今卻已名存實亡

聽聞在杭州郊外有處曾經輝煌一時的道教“洞天福地”——大滌山洞霄宮,於是便興沖沖前往打卡。結果剛抵達目的地時,雖已作足了心理準備,卻仍被它如今的破敗和“狼藉”模樣給嚇了一跳,準確點描述,在這片遺址中,現在已經很難找到長得像廟宇道觀的建築,甚至連堵殘牆破壁都沒剩下。透過航拍視角,可以一覽無遺,確實令人唏噓,要知道它在唐宋時期,都曾被奉為“聖地”,是著名修士或者道士們紛紛前來參拜、修行以及舉辦宗教活動的地方。

杭州有個在唐宋時期被奉為“聖地”的洞霄宮,如今卻已名存實亡

跟我在網上找來的大滌山洞霄宮之圖(出自元代大德年間編撰的《洞霄圖志》)一對比,不能說天壤之別吧,簡直就不是一個地方。

杭州有個在唐宋時期被奉為“聖地”的洞霄宮,如今卻已名存實亡

沿著山腳的村道遊走,可以依次路過“一橋一泉一廣場”,相隔都不遠,其中以這座“元同橋”儲存最為完好,據說這座橋的名字取自活躍於吳越時代的道士閭丘方遠的號“玄同先生”。在《大滌洞天記》卷中《玄同橋》一章中對這座橋有如下記述:“昔,玄同先生與錢武肅王相度地理,鑿池架橋,故名。”後來到清代因為避諱的緣故,才改名為如今的“元同橋”。

杭州有個在唐宋時期被奉為“聖地”的洞霄宮,如今卻已名存實亡

離“元同橋”幾十米就有民居,所以我過來的時候還有老人在上面帶著孫女玩耍,或許是最近常有人過來考察或者拍照打卡吧,很快就帶著孩子離開了。沿著旁邊不到百米卻綠樹成蔭的水泥路繼續往上走,轉出彎就會覺得豁然開朗。

杭州有個在唐宋時期被奉為“聖地”的洞霄宮,如今卻已名存實亡

杭州有個在唐宋時期被奉為“聖地”的洞霄宮,如今卻已名存實亡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座小三角亭,中間立著一塊石碑,上書“天柱泉”三個大字。讓我奇怪的是它們看上去成色很新,可能當地人也希望這裡能成為一處網紅景點?又或者只是在原址上恢復原來的碑亭,只是在建造工藝上不太考究,所以少了幾分古樸。

杭州有個在唐宋時期被奉為“聖地”的洞霄宮,如今卻已名存實亡

杭州有個在唐宋時期被奉為“聖地”的洞霄宮,如今卻已名存實亡

“天柱泉”在地圖上可以找到,遠遠看到這圈成月亮形的水池,本來抱著挺大的期待,以為會有一汪清泉等著我,結果越靠近越有些失望。斷裂的護欄、坑坑窪窪的石階,還好堆起的落葉,雜亂卻掩飾了不少破敗。

杭州有個在唐宋時期被奉為“聖地”的洞霄宮,如今卻已名存實亡

杭州有個在唐宋時期被奉為“聖地”的洞霄宮,如今卻已名存實亡

其實泉水還算清冽,奈何上面漂著許多垃圾,所以很傷風景。入口處已經被人砌起水泥牆和鐵門,但形同虛設。旁邊的圍牆早就被人推倒,我覺得應該是當地村民為了方便取水澆灌吧,倒也能理解。畢竟這裡還不是景區,更沒有專業的維護和管理,在農村種地,當然要講點實用主義。

杭州有個在唐宋時期被奉為“聖地”的洞霄宮,如今卻已名存實亡

杭州有個在唐宋時期被奉為“聖地”的洞霄宮,如今卻已名存實亡

泉眼旁邊就是廣場,或者也可以叫作“祭壇”,穿過一小段雜草叢生的泥路,再踏上似乎是近代建造的水泥臺階,最高處平臺的正中間則立著一樹不知道經歷了多少萬年才形成的“矽化木”。據說這些古木化石都自帶能量場,也就是俗話說的輻射,源自本國的道教就是這麼高深莫名,也不知道古人是怎麼發現的。

杭州有個在唐宋時期被奉為“聖地”的洞霄宮,如今卻已名存實亡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多多留言,歡迎點贊、關注和轉發。)

杭州有個在唐宋時期被奉為“聖地”的洞霄宮,如今卻已名存實亡

這片廣場同樣是周邊村民帶孩子休閒玩樂的場所,有趣的是看到陌生人進來,大人小孩都悄悄地漸行漸遠(更可能是剛好到飯點了,呵呵)。大概是為了方便玩耍,一些長得比較巨大的雜草被村民用火燒燼,剛開始還讓我誤以為是什麼了不得的痕跡。

杭州有個在唐宋時期被奉為“聖地”的洞霄宮,如今卻已名存實亡

因為洞霄宮在古代的影響力很大,所以不乏名人雅士前來“詩詞歌賦”一番,其中對於杭州人來說最有名的,當屬北宋著名隱逸詩人林逋,因為他在“漫遊江淮間”之後,就隱居於西湖,結廬孤山。《宿洞霄宮》正是他的佳作之一:“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雲。涼陰一鳥下,落日亂蟬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全篇未提洞霄宮一個字,卻把洞霄宮的氛圍意境形容得毫髮畢現。

杭州有個在唐宋時期被奉為“聖地”的洞霄宮,如今卻已名存實亡

因為篇幅有限,明天再給大家詳細介紹這個洞天福地裡的“洞天”——大滌洞,個人覺得也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去處哦,從天柱泉出發,還要往上走一段一公里多的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