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從17人到140人,全是女和尚的寺廟,一天只有一餐,拒不接受捐款

菜單

從17人到140人,全是女和尚的寺廟,一天只有一餐,拒不接受捐款

在遼寧,有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寺廟,堪稱遺世獨立的淨土,完全不受金錢侵蝕。寺廟裡戒規森嚴,但在這裡的比丘尼,卻十分虔誠,願意在這樣苦行僧一樣的環境中度過餘生。真正看到這些清規戒律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懷疑,她們真的能堅持做到嗎?

從17人到140人,全是女和尚的寺廟,一天只有一餐,拒不接受捐款

這座寺廟叫道源寺,是一座全寺都是女性的寺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信奉佛家又出家的女性,不就是尼姑嗎?其實,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在佛教中,我們看到的和尚,其實應該叫比丘,從梵語翻譯過來,是“乞士”;意思是,年滿20,並且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那麼女性出家人就被稱為比丘尼,俗稱尼姑,同樣也需要年滿20,並且受過具足戒。未滿20歲的出家人,稱作沙彌和沙彌尼。

在我國,從古到今著名的寺廟都是以男性為主。歷史上第一個比丘尼道場是徐州竹林寺,因我國第一位受了戒的比丘尼淨檢法師而聞名。淨檢法師出生在西晉末年,她是徐州人,24歲出家,70歲圓寂,期間一直在徐州市東郊獅子山上的青園寺修行,後來這裡被晉穆帝敕改為竹林寺,目前是國家3A級景區,從2009年起,就對外開放了。有意思的是,全國至少有12座竹林寺,而且,歷史上第一座供女性修行的寺廟,是河南竹林寺。

在佛教中,修行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出家和在家都行,但要能被稱為比丘尼,可不是隻靠口號就行,必須要能承受住非常嚴格的考驗才行。具足戒,就是比丘和比丘尼必須遵守的戒律,相比於沙彌和沙彌尼的十戒,比丘和比丘尼需要遵守得更全面、更嚴格,所以叫做“具足”。先不說內容,就看數量,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比丘的具足戒足足有250條,比丘尼則更多,有348條。這些戒條又可以分為八大類,其中把貪心和求財的內容歸為“捨墮”。普通人會因為天性而收集無用的身外之物,這是佛教中墮落的途徑,所以,修行之人應該要捨棄財物、貪心、罪業,是為捨墮。

如今各大寺廟都已經成為了旅遊景點,需要人維護,那就不得不用到錢,因此,寺廟裡總是很輕易就能看到紅彤彤的功德箱。供一心向佛或有心贖罪的人透過捐款來贖罪。還有的寺廟,解籤、祈願、開光、賣幸運符、買香燭錢紙之類的,都需要錢,並且和尚還會暗示你,錢多錢少,就代表你對菩薩的誠意多不多。完全把信仰經營成了生意。

但在道源寺,卻完全是不一樣的場景。它不像是一個處處都想讓你掏錢的商業化景點,也沒有供人贖罪買個心安的功德箱。在這裡,如果你想要懺悔,或者想要表達對佛祖的虔誠,只有跪拜和誦經可以。

從17人到140人,全是女和尚的寺廟,一天只有一餐,拒不接受捐款

道源寺藏身在遼寧的一個農村,2001年才剛建寺,最初只有兩位比丘尼師父和10多位帶髮修行的居士。他們是想要追求修行之道的真諦,所以就給這座寺取名道源寺。比丘尼歡迎對佛教有興趣的修行人,但從不輕易為人剃度。 師父嚴格地為寺裡的僧人制定寺規,除了沒有任何功德箱以外,還有四條必須要遵守的:

僧人必須每天虔誠誦經;

每天只有一餐,午飯後,連茶水都不能喝;

除了誦經,每年還要外出佈道,用腳丈量世間之苦;

每次佈道,必須攜帶衣缽。

其中,不佈置功德箱這一點,就能看出道源寺的純粹。在寺規的約束下,比丘尼和居士們,都不能接受僧禮,任何遊客給出的值錢不值錢的饋贈都不能要。這也是為了杜絕任何鑽空子的可能,從源頭上做到“空”。

這一點不止針對普通修行者,連師父們也不能接受外來掛單的僧人的禮物;如果實在不能推脫,也必須交給常駐,由她們代為保管;同時客堂執事會準備回禮,以表平等。僧人們身無長物,就算是想回禮,也拿不出來。不過,沒有外物,就不會去計較考量禮物輕重,是否妥當等問題。不得不說,這樣的人反而會活得輕鬆灑脫很多。

師傅們收到的供養也是要交給寺裡,由常駐統一保管、統一分配的。總之,在道源寺裡,物質條件上,真正做到了人人平等。

從17人到140人,全是女和尚的寺廟,一天只有一餐,拒不接受捐款

最初和比丘尼一起修行的居士,大多是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的,在底層生活的女性,可能是母親,妻子,但生活的苦痛和瑣碎磨平了她們的熱情和激情,只有佛教可以讓她們從苦痛和不甘中擺脫出來,讓她們不至於做出輕生、報復等行為。也有一些原本是職場精英的女性,豐富的物質生活也彌補不了內心的空洞,修行就是為了獲得心靈和精神上的滿足。

這並不是個例。最能被人們記住的明星,就有不少出家修行的。曾經飾演過林平之的演員何寶生,被觀眾認為是最經典的林平之。他本來出生豪門,又早早成名,什麼樣的花花世界都見識過了,常人想不到的刺激他可以說是唾手可得,30歲那年,何寶生突然不再參演任何影視劇,轉而開始攻讀佛書,幾年後,他散盡億萬家財,從大豪宅住進了木板屋。對於眾人對他出家的猜疑,他沒有解釋太多,只說:佛法讓他學會放下。

女演員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出家人就是87版《紅樓夢》的陳曉旭。她飾演的林黛玉也被認為是無法複製的經典,甚至有人覺得林黛玉清冷的氣質,都已經附著到了陳曉旭身上。她當過演員之後,又做了公司老闆,是一位有些特立獨行又很成功的商人。在經歷了人生的所有之後,毅然選擇出家,追求心靈上的寧靜。

從17人到140人,全是女和尚的寺廟,一天只有一餐,拒不接受捐款

道源寺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隻接受女性修行者,整個寺裡,都是同一個性別。從這一點說,它真的非常努力地做一個可以容納各種境遇的求助者,所謂佛度有緣人,不論你在進入佛寺之前,是什麼身份,還有什麼牽掛,到了這裡,就彷彿進入了一個世外桃源,必須學會歸零,摒棄外物的侵染,從此一心向佛。

2002年7月,這個建寺還不到一年的新寺廟,迎來了第一批剃度的女居士,在莊嚴的剃度儀式後,從此這個廟裡多了17位比丘尼。她們褪去了不同的身份,和身邊人的關係就是最簡單的同門姐妹的關係。每天早上,她們的生活從晨誦開始,清幽的環境下,清晨的露水還沒有叫醒飛鳥和鳴蟲,首先就被一陣陣不急不緩的誦經的聲音喚醒,佛教教義隨著晨風,吹到每一個有緣聽到的人耳朵裡,即使聽不懂,也能感受到一股滌盪心靈的力量。周圍的山村,就在這樣的寧靜中醒過來。

從17人到140人,全是女和尚的寺廟,一天只有一餐,拒不接受捐款

道源寺的比丘尼和居士都非常自律,每天只吃一頓正餐不說,整個寺裡都見不到任何的小零食,連水果都不會有。從師父到弟子,甚至居士,都吃的是一樣的食物。當所有人都一樣的時候,也許就會少一些攀比和渴望。只不過,道源寺把飲食也當做是一場修行,畢竟,口腹之慾也是欲,既然是欲,就該捨棄。長期的嚴格飲食,讓比丘尼們都身體清瘦,但精神很好,整個人的狀態看著就淡然、超然物外。

道源寺是遼寧海城大悲寺的下院,除了誦經和飲食,行腳佈道和乞食,也是道源寺日常的修行任務。每年秋天,道源寺都要舉行一場二時頭陀活動,參加的僧人在整個的徒步遊行中,沿途隨緣教化大眾。

在佛教中,佛法的住世離不開頭陀行。頭陀,是梵語的音譯,翻譯過來就是抖擻的意思,如果修行的人能夠在行走的過程中,擺脫塵世凡俗帶來的苦惱,那麼就能增長五分法身。因此,苦行僧被稱為頭陀,行腳就是頭陀要遠離家鄉,用腳走遍世間,在這個過程中,向所遇之人傳遞佛法,增長佛性。二時頭陀就是遵照《梵網經菩薩戒》的規定而設定的存在。頭陀行是佛教住世的一個標識,取“頭陀行住世者,我法亦久住於世”之義。

從17人到140人,全是女和尚的寺廟,一天只有一餐,拒不接受捐款

每一個參與行腳的僧人,都不會提前被通知,這也有不讓僧人們提前做準備的意思,和人們嚮往的說走就走的旅行有點像。隨緣出行,隨緣佈道,隨緣經過一些地方。

在外行腳的僧人,一般都只能乞食。不過對於乞食,道源寺也有嚴格規定。那就是凡道源寺的僧人,只能帶著缽,只能和平常百姓乞食,只能是食物。眾僧人得到的東西,也不是獨享,而是要先彙總到一起,然後再平均分成若干份,不會有厚此薄彼、分配不均的情況。

從17人到140人,全是女和尚的寺廟,一天只有一餐,拒不接受捐款

平時,眾比丘尼都在寺廟裡潛心修行,每半個月會完成一次誦戒,這時候會組織一次外出,去大悲寺做一次教誡,相當於一次和優秀學生的探討學習。因為道源寺全部是比丘尼,所以它也有一些特色活動。比如,每年都有的結夏安居活動,從每年4月16到7月15,所有人都要參加,比丘尼們根據安排,同吃同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學習討論,收穫更多的佛法感悟。7月15日,活動結束,這之後被稱為“解夏自恣”,徒步去大悲寺請見聞疑三事。

為了進一步靜心養性,摒除惡習,道源寺每一位比丘尼,每天都只能休息四個小時。這大概是最為嚴苛的一條了,目的就是讓比丘尼把一天中的時間,儘可能都集中在研習佛教經典上。但即便是如此嚴苛的條件,短短20年,寺內已經有140多位比丘尼修行了。也許覺得寺規過於苛刻的我們,只是因為有太多的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