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網際網路真正的“反內卷密碼”,是慢

菜單

網際網路真正的“反內卷密碼”,是慢

編輯導語:網際網路要怎麼樣才能真正反“內卷”呢?本篇文章的作者告訴你,要慢下來。為什麼是慢下來呢?怎麼做才能慢下來呢?……在本文中,作者將逐一解答這些問題,一起來看一下吧!

網際網路真正的“反內卷密碼”,是慢

天下功夫,唯快不破。但天下“反內卷”功夫,唯慢不破。

很多人都不想懷念的2021年,已經過去了。要梳理“2021熱詞”,“內卷”兩個字恐怕繞不開。

關於內卷,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慢”,即最重要的反內卷密碼。反內卷,首先就是讓系統的鐘擺慢下來。

內卷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你得快,因為別人都很快,如果你不快,那你就要掉隊了。結果是,人們在“比快”中陷入內耗,競爭烈度增加了,效益卻沒有增加。此處可參照“電影院效應”。

這裡的“快”,指的是快節奏。將“快”換成“拼”,也一樣成立。

就網際網路領域來說,前些年裡,“比快螺旋”從未停下過:

快遞配送:你3日達?那我就24小時達。你24小時達?我就半日達。

商品折扣:你打7折?那我就打5折。你打5折?我打3折,天天“清倉甩賣”。

“快”是技術進步的產物,“拼”是競爭催生的結果,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透過智慧倉配網路帶來快遞提速,透過供應鏈升級帶來商品降價,無可厚非。

但現在的情況是,很多競爭只是“寧可累死自己,也要耗死別人”式互耗:你快,我比你更快;你拼,我比你更拼。

我們也許很難指望“時代走得太快了,等一等後面的人”。

但正如10年前人民日報的一篇評論標題所說的:高速時代,別忘了“慢的權利”。

此處的“慢”,也可以替代成“休息”“輕鬆”“懶惰”。

反內卷,就該保障人們“慢(休息、輕鬆、懶惰)的權利”——在整個社會都追求“快”、崇尚“拼”的背景下,要允許有人想慢就慢,允許有人想過得輕鬆些。

推崇“慢活主義”的專欄作家卡爾·歐諾黑就認為,對速度的過分強調,侵蝕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產生活,隨著人們開始日漸放緩他們太過現代化的生活,一場關於“快與慢”的反思在醞釀之中。

快或者慢,本無對錯,錯的是,要求他人只能快不能慢,抑或是相反。

進一步講,反內卷,是要給人選擇權:你想快,可以;你想慢,也行。不論哪種選擇,都可以不被明面規則或隱性秩序裹挾。

一、外賣業因快而“卷”

因快而“卷”,外賣行業是個典型。“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這套系統,就跑得太“快”。

現實中,很多外賣員在街頭“與死神賽跑,和交警較勁,跟紅燈做朋友”。他們經常會因配送超時而崩潰,會因擔心送晚了而跟餐飲商家、小區保安、訂餐使用者產生糾紛。

因為他們沒法“慢下來”。

外賣員們沒法慢下來,原因在於:在平臺演算法與資料驅動下,他們的配送時間被極致壓縮——演算法會根據出餐地點到送餐目的地的距離,“算”出配送時限,若外賣員提高車速或抄了近道,演算法還會自動對其扣減。嚴格限時加上嚴苛的超時罰款機制,讓外賣員群體只能是“用生命裸奔”。

他們深陷在“Faster Than Faster”的內捲旋渦裡,生死疲勞,無法跳出。

問題來了:該怎麼破萬“卷”?

答案就是,要保障外賣員們“慢的權利”。

根本辦法就是改變以快為導向的「限時機制」,調整超過個體耐受力閾值的接連強制派單機制等。

在這方面,去年7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7部門印發的《關於落實網路餐飲平臺責任切實維護外賣送餐員權益的指導意見》,不啻為有的放矢。

它要求,平臺不得將“最嚴演算法”作為考核要求,透過“演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確定訂單數量、準時率、線上率等考核要素,適當放寬配送時限,就是有的放矢。

這指向的,就是以規則最佳化去保障外賣員群體“慢的權利”:他們想多跑幾單時,可以多跑幾單;他們跑累了想休息時,也可以沒有顧慮地休息。

二、系統“讀表器”跑得太快

保障外賣員“慢的權利”,需要系統的“讀表器”能慢下來。

這也適用於電商行業。被困在系統裡的,不只外賣員,還有電商商家。

在原來的系統裡,外賣員不得不“快”,電商商家則不得不“拼”。

做過電商的人都知道,一入此門深似海,從此休假是路人。他們幾乎是從年頭忙到年尾,逢年過節也不例外。

就算年底能回家過個年,也很難完全開啟休假模式——得隨時盯著訂單訊息,若有人下單,還得主動和對方確認發貨時間、收貨地址等。

他們不是不想休息,只是誰都不敢先休息——同行都在拼,你不拼,很有可能就從競爭激烈的市場裡掉隊了。

這就相當於,下班後同事都在加班,你卻到點打卡下了班,業績獎還要不要了?

拼不是壞事,愛拼未必會贏,但必有收穫。春節是網購消費高峰期,很多電商商家都想拼一把。

2018年,淘寶率先推出了“過年不打烊”活動,帶動了電商與快遞行業春節不打烊的近乎常態化。

這其實是電商行業在市場快速增長期的必然選擇:電商們普遍有趁消費旺季沖銷量的欲求,消費者則樂於見到“年貨代我先回家”,是以每到年底,天貓、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都會推出年貨節。

讓過年仍想拼一拼的店鋪得到犒賞,算是玉成其事,但也別忘了,不是所有店鋪都想這麼“拼”,很多夫妻店和中小商家比起春節堅守在崗,更想安心地過個年,哪怕少賺點也不care。

只不過,身在系統裡的他們,想休卻未必敢休。

你以為在店鋪提前掛上打烊公告、標明節後發貨就行了?不好意思,那只是店鋪單方告示,平臺制定的付款發貨等規則可不分“節中節前節後”,有些消費者也預設是照常受理訂單和發貨。一旦從付款到發貨間隔太久,店鋪和商品權重難免受影響,更別說有被投訴之虞。

你想直接下架商品?不擔心被降權,還失去老顧客的忠誠度?

左右為難之下,部分商家乾脆祭出了“變相勸退策略”:將商品定價改成天價,免得遭投訴、被降權。可弊端也在那:這會影響店鋪動銷率,且致使前後累積的使用者評論出現“斷裂帶”。

三、反內卷先要反裹挾

所以,這就成了無解難題?

不,解題思路就是:讓系統慢下來,在規則框架下給予電商商家“過年休不休”的選擇空間。

怎麼慢下來?淘寶1月12日上線的“一鍵打烊”和“春節不打烊”兩個功能,就做了註解。

“一鍵打烊”功能,瞄準的就是電商“想休不敢休”的痛點。

以往店鋪打烊只是商家的“單方自選動作”,現在則成了平臺認可的“規則內選項”——店鋪開啟該功能後,商品可自由設定“可下單但延遲發貨”或“不可下單但商品可見”,平臺將自動生成官方提示、標明商家打烊時間,商家不會被降低權重或下調信用等級。

你是一般商家,春節想回趟老家、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或產生不時之需、遭遇突發情況,想暫時歇業?沒問題,“一年可一鍵打烊2次,1次打烊0-30天”的規定,讓你可以安心地抽身。

你是賣生鮮的季節性經營商家,一年可能只能做2個月生意?不要緊,“一年可使用1次,1次最長打烊10個月”的規定,讓你可以該打烊時打烊、該開業時開業。

本質上,這是另一種“演算法取中”,用彈性化設計保障電商人“慢的權利”,在規則層面為不同經營選擇提供支援,而不是用粗粒度規定裹挾商家“不想拼也得拼”。

不少人會有疑問:那為什麼還要同時推出“春節不打烊”功能,這不矛盾嗎?

“春節不打烊”功能著眼的,實際上是用降低商家篩選門檻、優先分配公域流量的方式,豐富“不打烊”商品在節假日期間的供應。畢竟,很多就地過年的人都需要年貨。

“一鍵打烊”服務的是“春節不想拼了”的商家需要,“春節不打烊”立足的則是“春節時仍想拼一拼”的商家需要。這平衡兼顧了兩大痛點:“電商人沒有節假日”;消費者過節缺乏確定的電商服務。

商家春節想休息,就盡情放鬆;想賺錢,就予以扶持……某種程度上,這是用系統規則設計的調整,保障了一部分商家“慢的權利”,也支援了另一部分商家“拼的選擇”。

反內卷,要的本也是這樣:不用規則“逼”著所有人又快又拼,而是給人充分的選擇權,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拼就拼,想歇會兒也能歇會兒。

四、電商平臺要“慢下來”

拿電商來說,讓系統慢下來,不只是為商家反內卷,也是給平臺反內卷。

電商商家卷得厲害,平臺也不遑多讓。尤其是這兩年,隨著網際網路市場從“增量”切到“存量”,使用者規模逐漸見頂,電商平臺之間也捲成一團。

究其破“卷”之道,也離不開一個“慢”字。嵌在系統裡的平臺,需要“慢下來”。

與“慢下來”對應的要求,就是放棄單純的“速度迷戀”,更多地迴歸價值本身,轉向價值創造。

其主要途徑包括:深耕硬技術創新,深入實體產業端。這就需要:脫卷,向實。

網際網路企業們價值轉向的端倪,已經浮現。比如,阿里、騰訊都把觸角伸到產業網際網路,京東自稱新型實體企業,美團將戰略從“Food + Platform”升級為“零售+科技”,旨在重塑零售產業鏈,拼多多深耕農業產業網際網路……

2021年的雙11,也是個挺有意思的觀察視窗:主要電商平臺沒了往日對GMV增速的狂熱,以阿里為例,沒有以分鐘計的戰報,沒有頻破紀錄的LED大屏,這頗堪尋味。

阿里方面聲稱,在其長期戰略中,商家和消費者體驗變得更加重要了,他們主要看兩個方面:第一是增長的質量,雙十一隻是週期裡的體現;第二是更關注長期的社會價值,比如綠色公益等。

京東的戰報中,也重點突出物流綠色供應鏈的減碳成績、將“新一代基礎設施”向鄉村下沉的助農效果等。

更關注增長質量與社會價值貢獻,而不是增速,這呼應的是“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彰顯的是“慢下來”的姿態。

而今年1月6日阿里中國數字商業板塊的組織架構明確,再度昭示了這點——它在堅持淘寶、天貓雙品牌運營的基礎上,新設產業運營及發展、平臺策略和運營、使用者運營及發展等三大中心。

這其中,平臺策略和運營中心的定位就是:盤活平臺執行機制,推動智慧化技術廣泛應用,加速創新、升級服務,為平臺、產業和商家提供強有力的服務支撐。究其整體訴求,則是全面聚焦使用者體驗、客戶價值,著力形成統一的平臺機制,確保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更簡單順暢,中小商家的發展成長更具確定性。

改變的形式很重要,改變背後的取向更重要——以“快”為直接訴求的增速追求,正給技術創新與精細運營維度的精耕讓步,給創造更多社會價值的方向讓步。

你可以從電商升維路徑去解讀這類變化:電商平臺,短期拼流量,中期拼效率,長期拼的是對實體產業的助力能力,對供應鏈的最佳化與掌控。

我也可以看出裡面的節奏轉換:比起短期的“快”,它更看重長期的“好”,即便GMV(成交總額)、DAU(日活)之類的營收與流量指標增速會“慢下來”。

而“慢下來”,就是脫離內卷漩渦強大力場的方法。

五、要對網際網路價值取向再校準

推出“一鍵打烊”功能,以組織升級推動價值升維,都可以從深層次的“快與慢”價值調整維度找到解釋。

過去很多年裡,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都走得很“快”,以至於“快”出了很多問題。

如今,網際網路要深耕硬技術創新、深入實體產業端,還得靠穩紮穩打穩進——這需要“慢下來”。

這樣的“慢”,不是為慢而慢,而是著眼長遠對網際網路與人、經濟發展跟人的關係進行再梳理,對網際網路的價值取向予以再校準。

平臺追求“快”,商家想著“拼”,這很正常。但不要唯效率是論,也別用規則助推無效競爭,否則催生的只能是各種內卷。

由此而來的局面,就是人的被異化——一如《倦怠社會》裡所說:“工作和績效的過度化日益嚴重,直到發展成一種自我剝削。”

將目光從短時效率挪開,投到長遠的價值創造上,可能會為發展“降速”,但卻是價值層面的升維。

它傳遞的價值理念是:網際網路不是無情物,流量的背後是人,技術模式進步也是要服務人,而不是倒過來。

要為“人”創造價值與福祉,而不是將“人”工具化。

讓外賣員得以慢下來,讓電商商家可以春節期間安心打烊,都呼應了這點。

而在以人為本、向善而行的價值牽引下,可以預期的圖景是:

網際網路有的,更多的是“暖”和“善”,而不是“卷”。

天下功夫,唯快不破。但要破內卷,靠的不是“快”,而是“慢”。

說到底,網際網路反內卷,就得讓系統“慢下來”。

作者:佘宗明

本文由 @數字力場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