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嶺南文脈】廣東文化力量"托起"濱海旅遊

菜單

【嶺南文脈】廣東文化力量"托起"濱海旅遊

【嶺南文脈】廣東文化力量"托起"濱海旅遊

汕頭南澳島青澳灣遊客如織(資料圖片)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桂炎 攝

作為全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廣東擁有豐厚的海絲、海防和海洋文化遺存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黎存根 通訊員 粵文旅宣

節節攀升的氣溫,預示著2021年的濱海旅遊旺季提前。地處南海之濱的廣東,濱海旅遊向來是市場熱點,大受遊客歡迎。

全國首屈一指的濱海旅遊資源和市場規模,令廣東的濱海旅遊對全國乃至世界濱海旅遊的市場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廣東不僅是全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而且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擁有豐厚的海絲、海防和海洋文化遺存。這都為廣東濱海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文脈現狀】

廣東濱海旅遊需要更多文化IP

地處南海之濱,廣東濱海旅遊資源豐富:大陸海岸線4114。3公里,海島岸線總長度2378。7公里,位居全國第一;擁有海島1963個,總面積1513平方公里,其中有居民海島57個。眾多的海島、漫長的海岸線、造就了千姿百態的海岸型別和豐富的旅遊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作為海防前哨、華僑鄉土與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擁有豐厚的海絲、海防和海洋文化遺存,如“南海I號”、“南澳I號”、廣州南海神廟、汕頭樟林古港、潮州廣濟橋、江門大洲灣遺址等都是全國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遺產地。這為濱海旅遊注入了別樣的文化內涵。

得天獨厚的優勢,讓廣東濱海旅遊起步之初就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20世紀80年代,以海水浴場為主要開發內容,廣東濱海旅遊得以起步。深圳小梅沙旅遊中心、陽江海陵島大角灣浴場、茂名龍頭山、虎頭山旅遊區、江門川島飛沙灘、王府洲旅遊中心等為代表的濱海景區,一到夏天人潮湧動,成為最受遊客歡迎的消暑玩水勝地。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初,廣東出現濱海旅遊開發熱潮,形成一批著名的濱海旅遊度假區,其中陽江大角灣、汕頭中信高爾夫海濱度假村、汕頭南澳島等被評為國家4A景區。21世紀以來,開始進入以休閒度假為導向的產品深度開發階段,出現了以珠海橫琴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惠東縣巽寮灣濱海旅遊度假區等為代表的高階濱海旅遊度假區。

近年來,廣東濱海旅遊高質量發展。珠海率先打造了“國際休閒旅遊島”這一濱海旅遊品牌,珠海橫琴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年遊客接待量超過了3000萬人次。廣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也實現了遊艇、帆船等高階海洋旅遊專案的精準落地。

文化作為創新濱海旅遊產品的一大切入口,也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濱海旅遊產品。隨著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內涵的深入發掘,“南海I號”、“南澳I號”、廣州南海神廟、汕頭樟林古港、潮州廣濟橋等成為深受遊客歡迎的廣東濱海旅遊打卡點,陽江市海陵島大角灣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區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江門川島正在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經過近40年的發展,廣東濱海旅遊實現從觀光向度假、從領略自然向人文攬勝轉變。據統計,全省14個濱海城市接待遊客人數,從2015年的2。8億人次增加到了2019年的3。67億人次;濱海城市的旅遊收入,從2015年的7041億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10485億元,4年內增加49%。

廣州南方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周少君認為,在內容產品創新上,“科技與文化融合”賦能發展模式正在濱海旅遊帶全面拉開,“主題IP匯入”賦能模式可全面挖掘海洋文化內容深度體驗,“新要素融合”賦能模式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文旅產業發展方面,“文旅+健康”融合發展將形成生命健康養生產業鏈,“文旅+體育”融合發展將形成海洋文體休閒產業鏈,“文旅+漁業”融合發展將形成海洋休閒漁業產業鏈。

“一盤棋”謀劃全省濱海旅遊發展

為發揮廣東省濱海(海島)資源優勢,打造世界級海島旅遊目的地,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指導下,今年3月,全省沿海14個地級以上城市(廣州、深圳、珠海、惠州、江門、東莞、中山、汕頭、潮州、揭陽、汕尾、湛江、茂名、陽江)在廣州發起成立廣東濱海(海島)旅遊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被推選為首屆主席單位。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劉瑜梅表示,按照《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17-2030年)》及《廣東省海島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等規劃,聯盟以發展具有廣東特色的跨海島旅遊產品為總目標,將在“全省濱海(海島)旅遊發展一盤棋”理念統領下,研究解決濱海(海島)旅遊發展的困難和問題,為廣東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建設濱海旅遊強省目標努力貢獻。

劉瑜梅透露,聯盟根據廣東濱海(海島)旅遊聯盟年度工作思路,推動完善濱海(海島)旅遊協調聯絡機制和建立完善成員單位協調聯絡工作機制,實現廣東濱海(海島)旅遊有序高質量發展。為進一步完善廣東濱海(海島)旅遊的發展體系,啟動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編制《廣東濱海(海島)旅遊發展研究報告》;在聯盟架構下組建四個專業委員會,逐步發展行政主體、市場主體、消費主體互促互進的新常態,強化濱海(海島)旅遊業內生動力。還將籌備舉辦首屆廣東濱海(海島)旅遊聯盟研討會,集結文旅行業頂尖專家,共同助力濱海(海島)旅遊目的地開發與建設。

據瞭解,未來透過深化14個聯盟城市交流合作,加強整合各地的優勢資源,形成區域發展的合力,聯盟將推出廣東濱海(海島)旅遊跨區產品。包括推動珠海、江門等城市開發市域跨海島旅遊產品;鼓勵全省濱海城市梳理現有海島旅遊資源,聯合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探索發展跨市海島旅遊產品,研究推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之間跨海島旅遊、廣東東部沿海海上觀光海島遊、廣東西部沿海海上觀光海島遊等海島旅遊產品。

【嶺南文脈】廣東文化力量"托起"濱海旅遊

汕頭澄海區樟林古港的紅頭船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桂炎 攝

【文脈案例】

樟林古港重煥生機 “紅頭船”故鄉文旅啟航

初夏的汕頭樟林古港,成群結隊的遊客在古港廣場的紅頭船旁打卡拍照,於“八街六社”之中流連忘返。

對於這樣一番熱鬧景象,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黨政綜合辦公室主任、文化站長吳慶連已不陌生。他告訴記者,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航港口之一,位於韓江出海口的樟林古港被譽為“紅頭船的故鄉”。自保育活化以來,這裡每天都能吸引很多遊客慕名而來。特別是前來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中小學生,最多的一天超過2000人。樟林古港成為廣東濱海文旅融合發展中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樟林古港是歷史上粵東第一大港,因“遍地樟木,樅灌成林”而得名。到清代康熙年間正式放開海禁,樟林港埠商人紛紛造船出海。自雍正元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23年至1791年)大約70年間,是樟林古港鼎盛時期。

同時,樟林古港也是潮汕地區早期移民出國、對外拓展的重要口岸,被譽為粵東“通洋總彙”“河海交會之墟”,前往南洋諸國的華僑先輩6成以上是從樟林古港出發的。在1886年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上,曾出現過“樟林”字樣。而當年,只要寫上“中國樟林”,郵件就可以寄達。

當年,無數潮汕人從樟林出發,搭乘紅頭船漂洋過海出國謀生。“紅頭船”源於清雍正年間,當時規定凡出海船隻包括商船、漁船,自船頭起到鹿耳梁頭上桅向上截一半的位置,按省份來油飾:廣東省為紅色、青色勾字。因此潮汕人稱本省洋船、商船為紅頭船。上世紀70年代初,東里鎮的南畔洲、和洲分別出土了兩艘紅頭船,南畔洲出土的那一條船身長39米、寬13米,船的規模也從側面反映出樟林港當年的繁華。

隨著汕頭開埠,鐵船取代木船,樟林古港漸趨沉寂。國學大師饒宗頤曾表示,樟林古港的新興街是潮人漂洋過海出國謀生的歷史見證,是海內外潮人的寶貴歷史資源。他指出,“這條街是文化的一個象徵,是很寶貴的文化財產,對開拓旅遊業也有幫助,因此國家要保護,地方要保護。”

記者漫步在儲存完整的新興街上,恍若時光倒流。曾經商賈雲集、貨棧成行的商街,在歷史的程序早已洗去昔日繁華耀眼的鉛華,如今仍依稀可辨的老商鋪似乎在向遊人述說這裡100年前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

自2007年開始,當地大力推進樟林古港環境綜合整治和保育活化工作。2017年,樟林古港入選“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座標”,樟林古港—新興街被列入廣東省重點建設的八個南粵古驛道之一;2019年4月19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樟林古港”為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據瞭解,東里鎮委託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的《澄海區東里鎮鄉村振興示範片總體規劃設計》近期已經完成,準備打造以紅頭船為特色,以海絲文化為主題,走出歷史文化名鎮發展路徑。吳慶連介紹,東里鎮將以文化旅遊為主導,依託歷史文化遺存,從歷史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等方面,盤活現有資源,帶動多產業共同發展。

【文脈走向】

廣東2021年重點建設專案計劃顯示

濱海專案佔據前四

8個百億級文旅專案

《廣東省海島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17-2030年)》指出,近年“黃金海岸”已發展成為廣東旅遊的四大品牌之一,海島旅遊開始由觀光向度假轉變,未來廣東濱海(海島)旅遊依託珠三角城市群和港澳地區等潛力巨大的旅遊市場,必將迎來全新發展機遇。

在近期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開發布的《廣東省2021年重點建設專案計劃》所有文旅專案中,有8個百億級專案,前4位均為濱海文旅專案,從投資方向和規模上看,濱海旅遊專案投資是熱門。湛江鼎龍灣國際海洋度假區(600億元)、珠海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二期)(500億元)、茂名華僑城集團南海旅遊島綜合開發專案(500億元)、江門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台山海宴濱海文旅專案(300億元),這4個專案總投資額達1900億元,佔該《計劃》中所有文旅專案總投資的45。8%。不難看出,濱海文旅專案業已成為當前廣東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廣州提出構建遊船、遊艇、高速客輪、郵輪綜合立體水上客運網路和水上休閒旅遊服務體系,著力開發海洋海島旅遊;深圳印發了《深圳市促進郵輪經濟及粵港澳大灣區海上旅遊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江門川島正在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台山下川島順峰集團高階旅遊專案總投資預計50億元;汕頭南澳島已經提出啟動國家5A級旅遊景區建立行動;湛江市政府成立“五島一灣”濱海旅遊產業園區建設指揮部,籌建南三島濱海旅遊示範區;茂名放雞島景區已啟動國家5A級旅遊景區建立行動。

【嶺南文脈】廣東文化力量"托起"濱海旅遊

黃向

【專家點評】

廣東濱海旅遊要對標最高水平

黃向(華南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學院教授 華南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廣東發展濱海旅遊擁有優越的資源基礎,市場基礎和交通基礎,讓廣東有了對標國內乃至國際最高水平發展區域的魄力和底氣。

未來廣東濱海旅遊發展格局可圍繞“一體兩翼十組團”的格局,精準對標國內乃至國際最高水平發展區域,做到“有的放矢”。

位於“粵港澳大灣區”之中的廣州、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等七個濱海城市是“一體”,只有透過協同,重點發展海島休閒旅遊、郵輪遊艇旅遊、濱海主題公園、濱海休閒度假、涉海科普教育、濱海文化旅遊等為特色的旅遊形態,支撐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級休閒灣區。

“兩翼”方面,以陽江、茂名、湛江等粵西三市為主的“西翼”,與海南島氣候及濱海資源相似,因此濱海旅遊發展上可對標海南島。不過,相比海南島在旅遊市場的影響力,“西翼”還明顯不足,但“西翼”在交通區位、土地資源和日常消費價格具有相對優勢,又有豐富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資源,因此可重點發展濱海(海島)康養遊、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遊、濱海主題公園等旅遊形態。

以潮汕、汕頭、揭陽、汕尾等粵東四市為主的“東翼”,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對遊客另有一番吸引力,可對標福建省的“廈門—漳州—泉州組團”,重點發展海防文化遊、海洋媽祖文化遊、紅色革命遊、潮汕民俗文化遊等,透過文旅融合發展,提升發展具濃郁特色的濱海旅遊產品。

十組團中的珠海橫琴-萬山群島組團,以珠海橫琴島及萬山群島組成,是廣東省唯一擁有兩個海島型4A景區(東澳島和外伶仃島)的旅遊組團,其海島資源無論是丰度還是品味均在全國前列,在國內可對標“舟山群島”,在國際可對標“菲律賓長灘島群島”。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像“長灘島一天跳島遊”這樣國際知名的旅遊產品,如該組團能開發出跳島遊式的精品海島旅遊線路,將有可能成為廣東濱海旅遊新的一流品牌。

文化對廣東濱海旅遊的賦能也不能忽視。“一體兩翼”以珠三角廣府文化、粵東潮汕文化、粵西濱海文化為文化基底,客觀上形成了3個各有特點的文化區。不同的區域文化與近岸、海島和海岸帶旅遊相結合形成的濱海文化旅遊產品將更加彰顯廣東特色。

總策劃/汪一洋 劉海陵 林海利

編委會主任/曾穎如 孫愛群 孫璇 胡泉

主辦單位/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 羊城晚報社

本期統籌/陳橋生 鄧瓊

編輯: 寶厷